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由于中國居民對改善居住環境有著迫切的需求,建筑行業片面追求規模發展,而忽視了安全管理工作,時有安全事故發生。文章發表在《河南建材》上,是助理工程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課程特點,課程改革,教學改革,教學模式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設實施階段的生產活動,是各類建筑物的建造過程,也可以說是把設計圖紙上的各種線條,在指定的地點,變成實物的過程。它包括基礎工程施工、主體結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裝飾工程施工等。施工作業的場所稱為“建筑施工現場”或叫“施工現場”,也叫工地。
建筑施工技術是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的一門核心專業課程,該課程要求學生熟悉從基礎到屋頂、從室外到室內、從民用到工業建筑施工工藝操作的全過程,掌握各種施工方法和工具儀器設備的選用,為學生以后從事施工員、技術員、監理等工作打下基礎。
一、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特點
(一)綜合性強
建筑施工技術課程內容廣、覆蓋面大。該課程總體包括八大模塊:土石方工程、基礎工程、砌筑工程、鋼筋砼工程、預應力砼工程、屋面防水工程、結構安裝工程、裝飾裝修工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才能真正理解施工技術和方法,完成這部分內容的學習與應用。如:在講砌筑工程時,如果學生沒有學習測量學,不懂龍門板和水準儀經緯儀,就很難理解施工操作;如果學生不知道什么是過梁,就無法進行鋼筋磚過梁、鋼筋砼過梁的施工。
(二)影響施工因素多
在不同的區域、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下,施工的方法和工藝是不同的。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要求教師既要不斷更新理論知識,又要經常深入施工現場參與實踐,保證課堂內容的與時俱進。
(三)理論與實踐聯系緊密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不僅能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而且能鍛煉動手操作的能力,還能結合實際情況有一定的創新意識。課程要求學生時刻保證頭腦靈活,既不局限于課堂,也不能局限于實驗室或施工現場的實踐,能將課堂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恰當融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改革
(一)整合模塊
教材建設滯后,以前的建筑施工技術教材多是介紹傳統施工工藝,而反映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內容很少,甚至一些已經成熟且應用廣泛的技術都未在教材中體現;傳統教材內容繁瑣,學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各章節理論偏多、實際案例很少,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練。
就如麥克斯總裁王伯慶說的“學的20年前的教材,畢業后要設計iphone”,怎么可能?所以教學過程要根據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組建課程開發團隊,采用“任務驅動,理論+實踐”“案例引導,理論+實踐”模式編寫能滿足“專業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鑒定”要求的三位一體、有機融合的專業核心教材。圍繞一個工作任務和核心案例組織教學內容,同時教學內容的調整要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并注意重點突出、難點分散、知識密度合理。
(二)教學模塊的內容轉變
各教學模塊的具體內容為基礎、柱、墻、梁、板等具體構件,不同類型的基礎(獨立基礎、條形基礎、樁基礎、筏片基礎、箱型基礎)如何施工,柱(磚柱、砼柱)如何施工等,使教學問題具體化。
三、教學改革
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提出了“積極推進訂單培養,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工學交替”[1]等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教學模式,各高校在教學方法上也進行了大膽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基本上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學生偶爾到施工現場走走過場算是所謂的實踐,這也就是很多專家學者歸納的“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效果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很難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也難以滿足培養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所以,教學方法亟待更新。
(一)傳統教學與現代教學的融合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授,用黑板、粉筆表達思想,不但費時費力而且還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缺乏興趣,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圖文聲的互動增強了學生的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弊端得到了一定改觀。然而,多媒體技術該如何運用,傳統教學是不是一無是處,值得深思。
(二)授課時引入模型,加強學生的圖物對照的感性認識
在施工技術課堂引入模型效果更佳。基礎、柱、梁、板均可以用筷子、木板及細鋼絲、砼、苯板等做成微小的模型,成品和半成品在課堂的展示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也可以在課堂上動手去做模型,如腳手架的搭設、模板的安裝等。這樣學生不用去實驗室,在課堂就可以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種感性認識的提高將為以后的實習實訓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充分利用實訓室,讓學生動手做,增強能力
按照“營造真實環境,進行生產實訓”的原則[2]進行實際操作,如在樁的制作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實驗室根據樁制作要求,對鋼筋混凝土的要求,對鋼筋搭接要求,主筋采用對焊形式,以及對水泥、砂、石的具體要求進行選擇及操作。同時,在砌筑磚墻的施工操作中,普通磚的砌筑形式(三順一丁、一順一丁、二平一側等)和砌筑方法(三一砌磚法、鋪漿法、擠漿法、刮漿法)等都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實訓室完成實際操作。這樣學生記憶深刻,增強學習興趣。
(四)進入施工現場,真正做到工學結合
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專業特點符合實施“工學結合”。眾所周知,工業與民用建筑是綜合學科,是實現人文藝術內容與制作形式的統一,而制作形式恰恰是建筑施工的全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學期安排3~5次施工現場實習,并保證每次至少5~7天。第一天熟悉工程圖紙,第二天全面了解施工進度和施工狀況,后幾天在師傅的指導下對每個工種動手實際操作。“工學結合”既能處理好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又能培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還可以使其他課程在具體實踐中得到印證與運用。
(五)全面把握層層遞進
無論是課堂、實訓室還是施工現場,教師要全面把握教學大綱要求,以模塊為出發點、以構件為核心,以學生理解與掌握為目的,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每一個構件的形成是一個知識點,柱、梁、墻、板的施工操作是形成建筑物的關鍵點。
建筑職稱論文發表:《河南建材》雜志由河南省科學院主管,河南建材研究設計院、河南省硅酸鹽學會主辦的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性建材科技期刊。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8-9772,國內統一刊號CN41-1286/TU,郵發代號:36-353《河南建材》雜志及時報道國家有關政策法規,發表建筑材料與設備、先進生產技術、工程施工、裝飾設計、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科研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