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由于城市化過程中所造成的各種污染,城市自然環境遭到嚴重污染和破壞,人居環境空前惡化,生態化人居環境的需求應運而生。
生態住宅區是在“人、居住環境和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理念下創造的一種人居環境;同時也是人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重新認識和把握,以及將新的科學技術運用于居住環境創造活動的結果。
一、城市住區環境分類
(一)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是精神領域的構成,是住區的軟件環境,它包括住區的人(這里的人具有小社會意義的群體)、經濟、文化、習俗、歷史、文脈、特色等。社會環境是既依托住區實體環境又相對獨立的精神內涵,它雖要通過實體要素來呈現,但卻給住區的一切打上了社會的烙印,使住區實體環境呈現某種特有的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
住區的社會環境是居民利用實體系統產生的一切非物質形態事物的合集,它屬于無形的意象環境,它能夠體現住區環境的特色和特質,居者在住區中交流體驗,尋找有情趣的生活和社會歸屬感。
居民是住區環境的主體,他承擔雙重角色,即是物質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社會環境的組成部分,他在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游走,在與物質環境和社會環境進行能的交換,對有形的環境進行有機的調控,住區環境為滿足居者的多類型、多層次的需求而生成融合各項生活元素的空間序列。
(二)室內外環境
室內環境是指居者的居室和公共交通,室外環境是相對室內的一切外部活動空間,這里主要是建筑外的環境,它以一定的外圍場地為要素并按一定的秩序有機的整合起來,形成具有一定意義的環境氛圍。
室外環境是相對室內空間外的一切活動領域,它以一定的外部場地為要素并按照某種秩序和建筑整合起來,形成一定意義的住區環境氛圍。宜人的住區環境設計是良好居住室內和好的室外環境的互動,好的居住必須滿足人們需要的充足日照、清新的空氣流通、安全的結構、適宜的尺度等。
當然,在如今通漲的房價是城市普通階層最大心疼,它勢必是和諧社會住區的構建的一大障礙,通過建筑及其外環境的節約設計可以降低居住成本,在理論上有利于降低居者的入住成本。
住區外環境往往和景觀聯系在一起,環境設計既要創造一個優美的視覺空間,又要為居者創造宜人的棲息之地。
住區的室內外環境主要包括居者、建筑、綠化、道路、水體、小品等其它要素,還包括人工以外的自然要素,如空氣、陽光、土壤、水系等。它們是能被居民直接利用,是活動休閑的實實在在的載體,即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合體。
二、宜居環境空間規劃設計
(一)宜人的空間體系
住區的空間一般由建筑、道路、節點、開敞場地等相互圍合轉換形成,在空間設計過程中應予以特別關注。建筑之間可當參照傳統居住院落空間,適當尺度的居住組團和圍合空間有利于居者交往,從而增進鄰里感情;道路、節點、開敞場地綜合考慮,道路不論大小盡量等級分明且級別高的道路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人的安全,交叉口應該安全、易識別、易到達,另外,道路應如路徑適當的串聯環境中的景觀節點和開敞地,在路徑空間中整體規劃服務設施,以便達到路徑空間的均好性。通過合理組織建筑、道路、節點、開敞地等構建豐富、實用的住區景觀層次。
(二)降低居住成本
無論是新建住區還是舊區改造,都要進行細致的前期調研,重視對場地原自然環境資源的保護和利用,研究住區環境如何有機再生,適度改造自然環境和設計人工環境,避免過渡設計,這樣既可保持本地化的自然特色又可節約成本;把住區建筑設計與改造納入環境設計范疇,建筑設計與改造加大對綠色節能的研究,積極試用新型節能材料和技術并加強總結,建立一套可行的住區節能理論體系。
(三)文化特色
住區的文化特色既包括建成環境的文化意象,也包括住區的精神文明(表現為居民某種文化、娛樂、價值取向等)。住區環境的營造首先要建立住區有別于其它住區的物質環境,其中主要包括建筑和環境的文化意象,建筑盡量發掘當地歷史、文化,使之具有時代性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風格。住區環境盡量保留原有自然風貌,對殘存的自然有機梳理使之再生,人工環境設計不論大小盡量融入當地某種文化意象,使住區成為孕育居民文化素質的場所,其次,完善且分布合理的文娛活動場所的建設也十分重要,比如:文體廣場、文化館、亭閣等,它們可供人們開展文體活動,進行信息交流等各種活動,另外,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也很有必要,締造的社區文化可以增進住區的凝聚力,文化使居民對住區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
(四)減輕居住區環境污染
依照生態學的原理,一個住區在其運行過程中,對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和廢棄物回收利用及處理應達到一種內在的平衡。長期以來,我國的住區垃圾廢棄物一直是堆放、填坑和直接排放為主,沒有一套科學的處理方法。現在全國的垃圾堆、坑占地已達0.33億平方米,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垃圾的堆放和廢水的直接排放,給社會、環境和人類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嚴重影響了生活住宅區的生態平衡。
(五)合理選用綠色建材
不良的建筑材料會嚴重損害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如石材含有放射元素、混凝土抗凍劑產生的臭味和裝飾材料揮發的甲醛以及其它帶刺激性氣體的材料等,給人帶來了諸如頭痛、皮膚過敏、哮喘甚至癌癥等病痛。因此,在營造綠色生態住宅時,要積極選用無毒、無害、無污染環境、有益人體健康并取得國家環保標志的材料和提倡使用3R材料,以及盡快發展運用納米化、活化與復合雜化等高新技術處理的環保保健材料。
三、引導住宅生態化的技術發展方向
(一)注重成熟技術的應用
生態住宅建設首先要體現“節能”、“節水”、“節地”、“治污”八字方針,而成熟技術的應用需要一個從實踐到完善的過程。例如改善維護結構保溫性能的技術,管道輸送中的節能技術,水的循環利用技術措施,多功能節能節水龍頭(閥門)應用技術,新型節水坐便器的應用技術,垃圾的循環再利用等諸如此類一系列的技術措施,有待于逐步開發和應用,從而使生態小區逐步走向“綠色”。
(二)技術的適用性
要建設生態化住宅小區應該首先考慮到技術的適用性。例如雨水回收再利用的技術,對于技術本身來說是節約能源的。當小區內建筑物屋面和地面的雨水經收集處理后,再進入小區的中水系統進行循環再利用,這樣就可以提高居民用水的質量。但是如果把它用在我國西北部干旱少雨的地區就會形成資源的浪費。因此在建設生態小區的同時應盡可能的考慮到技術對在建小區的適用程度,有針對、有重點的來開展生態小區的建設活動。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