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都市農林業特色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建設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園林學時間:瀏覽:

  摘要:文章分析了北京都市農林業發展現狀和對植物保護人才的需求,根據北京都市農林業發展的特點,探索了北京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構建了具有都市型農林業特色的植物保護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為植物保護專業服務北京都市型農林業輸送合格的復合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都市農林業;植物保護;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農林論文發表

  一、北京都市農林業對植物保護人才的需求

  1.北京都市農林業發展現狀。北京作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新的城市定位和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的客觀需要,決定了北京的城市建設不僅需要大量的優質安全農產品的市場供應,也需要大量的林木種類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更需要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因此北京不僅不能沒有農業,而且要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早在2004年,北京政府就把都市型現代農業作為北京農業發展的定位。經過多年的發展,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已逐步形成了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的農業產業體系[1]。新的城市發展規劃將北京分為城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生態涵養區等不同的功能定位區域,北京的農業生產結構也在進行不斷的調整,從單一生產功能向生態功能和生活功能拓展,設施農業、節水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已成為北京的特色農業產業[2]。

  2.都市農林業發展對植物保護人才的需求。北京地處華北平原西北部,北面和西面有燕山山脈和太行山山脈,東南兩面為華北平原,其中山地占62%,平原占38%,包括100萬畝平原林地和300余萬畝農用耕地。休閑觀光農業和設施農業是北京現代農業的主要載體和形式[3],其中園藝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是植物保護的工作重點[4]。植物病蟲害損失在傳統種植業中常年為20%—30%,在休閑觀光農業中高達80%以上。社會發展對食品安全、環境安全的民生需求需要大量立足景觀生態、環境保護、產品質量安全等領域的植物保護專業人才。

  二、都市農林業特色植物保護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一)人才培養目標與定位

  聚焦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和“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對農林領域的新需求,北京農學院確定了立足首都、面向京津冀、輻射全國的辦學方向,堅持“以農為本、唯實求新”的辦學理念,明確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辦學類別和都市型現代農林高等教育的辦學特色[5]。

  植物保護專業立足北京,圍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戰略要求,堅持北京農學院“以農為本、唯實求新”的辦學理念和“立足首都、服務‘三農’、面向京津冀、輻射全國”的辦學定位,適應京津冀協同發展對復合應用型現代植物保護人才的市場需求,培養具備植物保護及其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綜合運用專業知識進行植物有害生物的識別與診斷、監測與防控,具備都市農林業可持續發展意識和植物醫學理念,能從事植物病理學、農業昆蟲學、植物檢疫學、農藥學及相關領域的生產推廣、經營管理、教學科研等工作,適合都市型現代農林業植物保護發展需求,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復合應用型都市農林人才。

  (二)人才培養方案

  1.形成了都市型現代植物保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針對北京及京津冀地區現代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要求,制訂了以植物有害生物的識別與診斷、監測與防控以及農藥安全使用知識體系為主體,“生物基礎+專業理論與技術+專業技能訓練”主要課程模塊為平臺,以“3+1”為培養模式,通專業、懂管理、善創新、能創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性、針對性和可持續發展性,效果顯著。在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方面形成了害蟲發生機理與綠色防控、植物病害發生機理與綜合防控、農藥開發利用與環境安全三大方向,著力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學習收獲和實踐能力、綜合各項專業技術的能力。

  2.形成了都市型現代植物保護專業特色。針對環首都京津冀地區植物保護行業發展前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人才和科技需求,立足于首都農林業生產的空間布局調整及產業關鍵技術,形成了綠色植物保護人才培養的理念。借鑒國內外植物保護學科和專業建設經驗,構建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環境安全相結合的基礎理論與專業技術框架,以及相應的課程體系、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法。

  植物保護專業建立了以培養學生的植物保護業務技能、動手操作能力和職業能力為導向,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意識、實踐素質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3+1”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完成3年的課程實習之后,在第七和第八學期開展為期1年的實踐實習,1年的實踐實習包括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由學院和系組織聯系與專業相關的實習單位,安排學生實習,主要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實踐能力;后一階段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與就業實踐能力。“3+1”培養模式實施以來達到了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雙提高的培養效果。

  開展“校校合作”,選拔優秀的植物保護專業學生到中國農業大學開展為期一年的“交換生”學習。開展“校所合作”,借助國家級科研院所資源,依托北京市大學生“實培計劃”,在學校和科研院所雙導師的聯合指導下,開展畢業論文項目,接受科研創新訓練。開展“校企合作”,依托企業資源,在校企雙導師的聯合指導下,開展實踐教學[6]。

  (三)人才培養機制

  1.專業建設創新。(1)引入模塊化的教學課程體系。建立了植物保護專業核心課程模塊,設定了專業選修課及模塊化的公選課,即除了學習本專業的系列選修課外,還要選修創新創業模塊、工商管理模塊、經濟管理模塊、心理健康模塊、理工類模塊和文法類模塊的課程,從而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就業能力等。(2)實施啟發式和參與式教學方法改革。結合北京都市化農業條件下綠色植物保護人才的需求,在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基礎上,加大了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在專業主干課普通植物病理學、普通昆蟲學等5門課程中率先實施啟發式和參與式教學方法改革,形成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實時錄播和網上互動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推薦閱讀:《竹子學報》(原:竹子研究匯刊)(季刊)創刊于1982年,是由國家林業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內唯一的竹子專業綜合性學術刊物,為《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城县| 辰溪县| 防城港市| 莒南县| 临漳县| 洛浦县| 桃源县| 酉阳| 营山县| 丽水市| 平江县| 北京市| 黑龙江省| 讷河市| 三都| 英吉沙县| 堆龙德庆县| 监利县| 莱西市| 瑞昌市| 吴桥县| 青田县| 治多县| 綦江县| 深泽县| 确山县| 南宫市| 玉环县| 大邑县| 高雄县| 繁峙县| 项城市| 桂阳县| 台北县| 固原市| 汉中市| 成武县| 临邑县| 天津市| 博乐市|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