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一份綠色發展的高分答卷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園林學時間:瀏覽:

  綠水青山是湖南的亮麗名片,也是三湘林人向世界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

  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林業歷大事、經難事、抓要事、辦實事,書寫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發展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建設成就,林業整體實力躋身全國林草系統前列。目前,全省森林覆蓋率59.82%、活立木蓄積量5.72億立方米,分別位居全國第六位、第九位,林業產業總產值4600億元。

林業工程師論文

  《林業與環境科學(原:廣東林業科技)》(雙月刊)創刊于1985年,由廣東省林學會;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主辦。

  70年,森林已染綠三湘大地,全省構建起了“一湖三山四水”的生態安全屏障,挺起了中國中部生態的脊梁。

  70年,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林業產業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惠及廣大三湘兒女。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三湘林人又整裝出發,開始了建設生態強省和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新征程。

  國土綠化穩步推進 三湘四水滿目蔥綠

  湖南,頭枕長江,懷抱洞庭,自然條件優越。

  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全省森林資源一度遭受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初期,全省森林覆蓋率僅為43.46%,森林蓄積量只有2.8億立方米。

  1989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關于五年消滅宜林荒山 十年綠化湖南的決定》橫空出世,由此拉開了全省大規模國土綠化的序幕。

  這一年,全省滅荒動員會在汨羅市召開,授予了該市“湖南省消滅荒山第一市”稱號。從1984年起,歷時3年,汨羅市投工360萬個,籌集資金500多萬元,造林2萬公頃,四旁植樹521萬株,森林覆蓋率由30.4%升至40.4%。消滅荒山成為了汨羅林業人心中永遠的驕傲。

  這一年,省、地、縣三級1200多名領導干部在全省辦起了滅荒造林點1000多處,總面積13.33萬公頃。

  1993年,全省99個山區縣市的宜林荒山全部披上綠裝,“滅荒”攻堅戰如期取得勝利!湖南成為繼福建、廣東之后全國第三個“滅荒”省份,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全國荒山造林綠化先進省”光榮稱號。

  歷史的車輪始終向前。根據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需要,湖南林業又積極實施了多輪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

  1997年,湖南全面綠化目標提前一年完成。

  進入21世紀,全省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長珠防林、石漠化治理、公益林保護等10余項林業重點工程,每年營造林達100萬公頃。

  退耕還林是湖南有史以來最大的生態工程。自2000年啟動以來,累計投入資金277.2505億元,完成任務143.98萬公頃,惠及全省112個縣市區、310萬農戶、1150萬農業人口。有數據顯示,通過退耕還林,全省森林覆蓋率從2000年的52.44%提高到目前的59.82%,每年從湘資沅澧“四水”流域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量由退耕前的1.67億噸減少到現在的0.38億噸,全省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

  時代在發展,湖南國土綠化主題、內容、形式等也都在持續調整、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林業緊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的需求,大力推進森林調優、濕地提質、城鄉添綠,先后開展了森林城市建設、“裸露山地”復綠、“綠色通道”建設、礦山修復等生態工程,長沙、益陽、郴州、株洲、永州、常德、張家界、湘西自治州、湘潭等9個城市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常德市被評為首批國際濕地城市。湖南國土實現了從“穿襯衣”向“穿棉衣”提升、從遠山擴綠向身邊增綠轉變。

  今年,在長株潭生態綠心,在163公里長江岸線湖南段,在洞庭湖全流域和四水流域,在生態脆弱區復綠和人口聚集地,湖南林業全方位推進了生態修復工作,期許打造出更加秀美的山川。

  生態保護全面展開 自然保護體系完備

  深秋,歷經楊樹清理后的浩瀚洞庭,平靜安瀾,景象萬千。在林閣老巡護監測點,可以清晰監測到麋鹿悠閑自在,鳥兒自由翱翔,江豚也不時躍出水面,一覽“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美景。

  為守護長江一江碧水,湖南堅持對濕地進行重點保護、全面修復,特別是在洞庭湖這樣一個經濟和人口聚集區,建立了總面積達3076平方公里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是長江流域其他四大淡水湖保護地總面積1500平方公里的兩倍,保護好了具有全球意義的美麗濕地,彰顯了湖南“身在洞庭、心憂長江”的生態擔當。以此為帶動,深入推動了“一湖四水”的全方位整治、全流域修復、全社會參與。去年以來,洞庭湖濕地累計清理楊樹近1萬公頃,在湘、資、沅、澧四水流域開展退耕還林還濕1333.3公頃,探索出了一條依靠濕地凈化污染的可持續、低成本的林業生態修復之路。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洞庭湖濕地就是全省生態保護全面展開的具體體現。

  目前,全省已陸續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公園、地質公園8類自然保護地502處,總面積達336萬公頃,其中,省級以上森林公園121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53個、風景名勝區71處、地質公園32處、國有林場216個、世界自然遺產2處和國家公園試點1個。劃定天然林618萬公頃、公益林498.87萬公頃,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為了守護好這一方自然資源,三湘林人以敢為人先的勇氣,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保護措施。

  林地資源保護上,嚴格執行使用林地定額制度,林地利用、規劃、審批實行“一張圖”管理,支撐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對林業用地的需求,更牢牢守住1266.67萬公頃林地紅線。

  森林資源保護上,全面加強采伐管理、森林防火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實施了公益林、天然林保護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一批生態保護項目。黨的十八大以前,全省每年林木采伐量最多達2000萬立方米;近5年來,持續推進森林禁伐減伐行動,對全省41%的林地實行禁伐,對63個縣(市、區)進行減伐,現在,湖南每年林木采伐量降至200萬立方米左右。

  野生動植物保護規劃體系逐步形成,在千年鳥道上建立候鳥保護站43個,建成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69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20余處、植物就地和遷地保育基地166處。一些一度絕跡的野生動物在全省不同保護地再次被發現,如云豹、豺、青頭潛鴨等。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又回到了沅江、澧水、湘江流域,數量近200只。

  全省野生植物保護同樣故事精彩,有13種極小種群實現100%保護,其中,2018年人工培植觀光木5萬株、銀杉1萬余株、長果安息香5000株等,有的基本脫離瀕危狀態。

  全省90%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植物種群資源得到有效保護,物種的遺傳與變異多樣性研究不斷提高,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持續增加。

  穩定的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孕育并保存了豐富的物種資源。目前,湖南有陸生脊椎動物787種、維管束植物6137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4種、野生植物56種。

  林業產業蓬勃發展 生態富民夢想成真

  說起森林生態旅游,不能不提到張家界。1982年,全國第一個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正式成立,由此拉開了湖南乃至全國森林生態旅游的序幕,張家界因此成為了國際旅游目的地。

  如今,以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為代表,湖南森林生態旅游和康養產業 蓬勃發展、勢頭強勁。目前,湖南國家級森林公園經營總面積34.75萬公頃,先后出臺、修訂了《湖南省森林公園條例》,是全國第一部森林公園管理地方性法規。2018年,全省以森林公園為主體的森林旅游接待游客8600萬人次,創旅游綜合收入997億元。

  為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惠及千萬林農,2018年,湖南正式啟動培育四大“千億產業”行動,將森林旅游和康養、油茶、竹木加工、林下經濟等納入全省林業“千億產業”行動的首發陣容,瞄準千億元產值目標,加快發展。

  從小作坊經營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今,湖南油茶領跑全國。

  2018年底,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在湖南衡陽召開。繼2008年、2010年、2016年之后,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第四次在湖南召開。10次全國油茶產業發展現場會,4次在湖南召開,說明湖南油茶在全國有實力、有地位、有影響。

  作為全國油茶第一大省,截至2018年底,全省油茶林種植面積140.73萬公頃,茶油年產量26.2萬噸,年產值450億元,3項指標均名列全國第一。

  常寧市是全省油茶種植面積最大的縣級市,是全國油茶核心產區、國家油茶示范林基地試點縣和首個國家油茶生物產業基地。最近10年,全市完成新造高產油茶林1.87萬公頃、低改墾復油茶林2萬公頃,省道320線湖南百里油茶產業帶、衡桂高速百里油茶走廊已經初具規模。

  常寧打造的“油茶+旅游”模式愈加成熟,圍繞油茶,文化搭臺、旅游唱戲,常寧油茶在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穩步直線上升。

  竹木加工曾經是湖南林業的支柱產業,2018年產值已過千億元,達1030億元。

  湖南竹林面積109.27萬公頃,桃江、桃源、綏寧、安化被評為“中國竹子之鄉”。

  為實現產業集聚發展,2014年,湖南省政府開始實施“百千萬工程”,目前已建成楠竹特色產業園19個、木質林產品加工產業園9個。

  19個楠竹特色產業園共計已投入34.47億元,年總產值42.87億元。園區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等多元化經營模式,帶動6.4萬農民就業或從事配套生產,增收8.08億元,其中,3042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0.35億元。

  全省林下經濟發展從無到有,2018年總產值逾550億元。

  一批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特色品種和發展模式在各地紛紛涌現,如新化黃精、會同魔芋、靖州茯苓、桂東羅漢果、新晃龍腦樟、慈利杜仲、桑植厚樸等,如今都已形成品牌,市場影響力廣泛。

  四大主導產業之外,更多適應當地自然氣候、品質優異的特色種植產業也異軍突起。

  新化縣奉家鎮川坳村位于大山深處,平均海拔近千米,主產茶葉,全村有7家茶葉企業。其中,瓜盧山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出品的渠江紅、渠江貢牌茶葉尤為知名,遠銷省內外。2015年,合作社成立,共98戶加入,社員300多人,其中有33戶建檔貧困戶、貧困人口131人。2018年,合作社生產成品茶葉2500多公斤、鮮茶葉1萬公斤,產值超過150萬元,帶領農民脫貧致富效益明顯。

  形態多樣的林業產業蓬勃發展,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惠及千萬林農,贏得群眾口碑。口碑來自林業為社會提供的民生福祉。

  最現實的民生福祉就是就業增收,油茶、竹木、生態旅游和康養、林下經濟等林業產業蓬勃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農村經濟更活了。

  最直接的民生福祉就是生態脫貧,2018年各類直達林農卡上的涉林生態補償近20億元,累計選聘生態護林員3.6萬名,農民收入更多了。

  環境優美、產業興旺、生態富民,夢想已成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通城县| 札达县| 宣武区| 汉沽区| 石城县| 新闻| 旬邑县| 张掖市| 札达县| 九龙县| 邛崃市| 延津县| 常宁市| 中牟县| 湘阴县| 廊坊市| 盈江县| 凤凰县| 易门县| 泸水县| 浏阳市| 颍上县| 宣恩县| 崇礼县| 昭苏县| 栖霞市| 山阳县| 年辖:市辖区| 磴口县| 洪洞县| 镇康县| 洪雅县| 友谊县| 屏东县| 房产| 建瓯市| 吴桥县| 将乐县| 久治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