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風景園林設計論文發表了天人合一風景園林景觀設計,風景園林設計是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運用自然風景,在教學中注重帶領學生從“天、人”的角度出發,了解自然,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知道解決問題,使學生真正體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本質上解決環境問題。
關鍵詞:風景園林設計論文,園林專業,景觀設計課程,設計方法
一、概況
2011年3月,風景園林學正式成為一級學科,可見國家、社會對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認識和關注達到一個新高度。與此同時,城市化快速發展造成生態危機,園林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考驗,同樣也被傾注了無限的期望。作為園林行業的一份子,尤其是作為培養適應我國當前需求的園林專業設計人才的園林工作者,任重而道遠。風景園林學是以設計、實踐為主要內容的一門學科,景觀設計又是課程設置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而設計課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則是本科教育中的核心。從當前的教學實際看,方法教育有多種模式[1-4],概括來說過多強調實踐、分類設計以及表現,學生做設計時考慮最多的是如何產生“靈感”“創意”,如何把圖紙畫得足夠美觀,而缺乏調研場地、分析問題的能力。一旦面對新的綠地類型乃至環境問題的時候,依然生搬硬套,沒有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故而調整設計方法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二、將“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融入實踐教學中
環境是我們時刻都會接觸、感知和適應的一個載體,人與自然最和諧的關系應該是用心去尋找一種與環境的融合[5]。早在我國明代,第一部園林著作《園冶》中就已經提到,造園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然而,歷經近四百年的發展,成果卻與我們的最高目標漸行漸遠。作為本科教學,我們不應該急切地訓練學生去設計圖紙,而是應該培養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天人合一”,真正做到了解自然與人,才能創造出使二者和諧共生的作品。
(一)重視“天”
“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母體,就是大自然,是一個生生不息、充滿活力的有機整體,我們想要生活得舒適、自在、愉悅,就要順應自然、尊重規律。所以景觀設計的基礎條件就是對自然的了解、對場地的了解,感受場地是我們了解環境的第一步。
1.觀察、感受場地《園冶》中明確提出“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這里的“相”就是審查、思考,“相地”就是對用地進行觀察、審度[5]。可見,對場地的調研是整個設計階段的基礎,對后期的設計起決定性的作用。每塊場地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其鮮明的特征、大量的信息。故而“相地”的教學中,不能僅僅只局限于傳統的測量、觀察和查閱,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對場地的感受模式,擴大感知的來源和通道。
所謂感知就是人在實際場地中的感覺和領會,比如微風吹過的感覺、花瓣下落的嗅覺、溪水潺潺的聽覺及泥土柔軟的觸覺,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其他四種感官的作用,要學著去細心地探索、耐心地體會。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是最真實、最直接的環境,都影響著景觀的構建,而正是這種撲面而來最直接的第一感覺對整體的設計方向起非常重要的提示作用[6]。這些收獲可能初始是零碎的、片斷的,但是通過反復的踏查、感受,學生將逐步積累、加深對場地的體會,并慢慢轉化和催化出新的成果。這是個感性的感知階段,所以要深度挖掘學生的探索力、想象力,激發學生的自由性以及創造力。
2.信息的表現通過觀察、感覺得到的事物間的關系、結構等各種信息都是未經處理過的思維碎片,學生們需要對這些碎片進行整合、管理和疏導。這類信息很難用相機捕捉,所以要引導學生嘗試用文字記錄、用簡圖描述(圖1、2)[7-8]。在整體設計過程中,視覺形象是第一要素,所以盡量用最簡單的線條來表現這些信息,這個過程也是對設計思維碎片的分析、判斷、整理、加工的過程。當然這一過程不是單獨進行的,應該和感受場地的任務同時交織處理,這樣有助于了解設計構思過程中的一些事實,可以形成有效的思維和表現習慣[9]。一旦學生能自如地將各種信息、意念的碎片以簡圖的方式表現出來,則是設計成形的一個重要步驟。那么隨著對場地和各種相關因素的整理、描繪,對場地的認識會逐漸清晰,存在的問題也會浮出水面。即使這時候學生還不確定如何發展他們的理念,但他們也應該帶著探索、冒險和參與的心態,去嘗試他們的想法和各種可能性.
3.理性分析學生各自對場地有了不同的體驗與感覺,接下來就是探究、分析這些感覺的來源。西蒙茲在《景觀設計學》中說,“我們特有的感知和推斷的能力,是規劃的靈魂”[10],比如某學生對校園中的某塊場地的第一感覺為“壓抑”,那么接下來就要分析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是周圍建筑物太高,還是植被茂盛或空間太局促。這個階段學生們要用理性知識主動研究場地特性,對感覺材料加以判斷和推理,結合感性認知深入挖掘、探索,逐步完善景觀設計。
與此同時,在分析的過程中,這些誘因直接引出下一步內容,就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這也是對場地調研階段的最后一步。這時,學生對場地已有了獨特的理解和思考,針對這個問題再次從感性到理性分析場地的利弊因素,這也是一個思路歸納的過程,進而提出一個既有個性又具共性的場地優化設計方案。歸納這一階段的精髓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這也是培養風景園林本科生最應該具備的能力。ASLA獎的評委以“分析是徹底的,是一個處理場地既有條件極為出色的作品”來評判參賽作品,可見這種“感知—分析—解決”的思考模式就是整個設計過程的主體構架。
(二)關注
“人”“天人合一”中的“人”,就是大自然中的人類,就是景觀空間中的使用者,既要去感知環境,同時也是環境中的一部分。一個成功的人性場所是能充分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環境[11],所以我們要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要了解人的需求,并且分析其行為特征。1.人的需求在城市綠地中我們經常會見到一種情況,設計好的有座椅、有棋臺的靜謐老人活動區沒有人使用,而他們更喜歡停留在開闊的草坪上或者健身器械處,這說明老年人喜歡開放的環境,渴望與人交流,不喜歡被分隔。設計師不能想當然去分類、歸納并布局功能區,所有的參考資料都要進入場地去搜尋,這又回到我們前面說的觀察、感受場地的環節,人本來就是環境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所以需要觀察分析的是整個環境。
人的心理活動也對環境產生訴求,比如人的領域感、依托感與趨光心理[12],我們在不同的空間中設置2人座椅,由于個人的親密距離和社交距離相差懸殊,所以私密區和公共活動區的座椅尺度完全不同,這些特征使用者自己沒有體會但卻支配著自身的行為活動,從而影響著環境設計。這部分信息需要通過觀察、問詢,甚至問卷調查去獲得[13-14]。所以學生必須閱讀大量的參考文獻、搜集有效信息、設計問卷并檢驗其效度。
2.人的行為特征人的行為活動影響著環境,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人們的交往,而這些行為活動是有規律和特點的。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都會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甚至工作性質、收入情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人的行為。調查顯示,在開放性公園中,老年人最喜歡體育鍛煉類項目[15],在社區公園中,事業性人群偏好私密性強的空間,并且希望延長公園開放時間[16],這些結論不是設計者思考的,而是走進場地逐個數據調查出來的。
學生要習慣使用行為觀測法、行為地圖法以及統計分析法,先在場地內設定觀測點,通過行為觀測法對每個觀測點使用者的行為特點進行調查記錄,有時還要結合行為地圖法,在按比例繪制的平面圖中相應位置做標記,之后對獲得的數據用統計分析法得出結論,這些結論才是景觀設計最有效的論據。比如我們在各類城市綠地中經常看到漂亮的草坪上被踩出一條“禿路”,這就是設計者缺乏對人的行為習慣以及活動特征的研究,而誘發了有違設計意圖的行為。安建國也提出景觀設計是以使用者的體驗為論證依據的現代科學[6],所以要引導學生從自身的體驗出發,充分研究人的行為規律以及心理特征,找出景觀設計中的共性與規律。
三、結語
風景園林專業的本科生不但要有邏輯思維的理性,還要有抽象思維的感性,重視“天”,關心自然環境,呵護土地,尊重每一塊性格各異的場地;關注“人”,細致入微地體味人群、體味生活,探索人類的生存方式,研究一切生命的和諧共存關系,真正做到“人與天調,天人共榮”,這是我們的歷史根基,我輩當繼承發展、與時俱進。作為教育工作者更要認真考慮風景園林的各種問題,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我們的教育更符合時代的進步要求,能夠給社會輸送更符合潮流的人才。
作者:劉洋 單位:嶺南師范學院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風景園林》學刊創辦于1993年,原名《風景園林匯刊》,2001年更名為《風景園林》,2005年6月開始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現為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