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濕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澤地等帶有靜止或流動水體的成片淺水區,還包括在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水域。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在世界各地分布廣泛。濕地生態系統中生存著大量動植物,很多濕地被列為自然保護區。
關鍵詞:濕地,園林,林業論文
濕地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功能。加入《濕地公約》二十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積極履行公約規定的各項義務,全國濕地保護體系基本形成,大部分重要濕地得到搶救性保護,局部地區濕地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回良玉強調,中國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面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濕地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各級各方面要把濕地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統籌考慮,落實好濕地保護責任。要積極推進法制建設,建立濕地保護長效機制,強化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濕地保護意識。要切實加大投入,實施好濕地保護恢復重大工程,不斷擴大濕地面積,增強濕地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改善生態和民生。[2] 中國政府將一如既往地履行公約責任,與《濕地公約》秘書處、其它各締約國及有關國際組織深化合作,與國際社會協調一致行動,相互學習借鑒,為推動全球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促進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濕地是介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一種特殊自然綜合體,是具有重要環境。功能的生態系統。濕地園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以濕地為對象的一種園林形式,是現代園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運用現代園林建設和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的再現自然濕地景觀,為民眾提供感受、體驗和親近自然的場所,是具有生態、觀賞、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種功能的城市綠色空間。城市濕地園林的核心功能是生態功能,表現在其可以蓄水并凈化水質,以及豐富物種,平衡生態。
活水公園位于成都市內的府南河邊,十多年前河面垃圾漂浮,異味難聞,市民“談河色變”。 1998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城市綜合性環境教育公園,面積達2.4萬平方米,日處理污水量300噸,是整個成都市的“綠肺”之一,曾榮獲 “優秀水岸獎”、“國際環境設計獎”等多項國際環保大獎。在上海世博園的城市最佳實踐區內,活水公園也引起了中外游客的關注,為各國城市污水處理和生態改善提供了新思路。
一、園林凈化城市污水
1.1濕地的污水凈化生態原理
污染過的水體具有天然自凈能力,即經過一系列過程,重新恢復到可利用狀態。當污水流經一段距離后,有機污染物逐漸得到降解,恢復到原先潔凈狀態,在這個自凈過程中,有稀釋、沉淀等物理作用,也有氧化還原反應,酸堿中和反應等化學作用,更重要的是生物的吸附、分解和吸收作用。生物有機體對無機物和有機化合物的同化和異化作用能力是相當驚人的,幾乎所有的有機污染物都能被微生物分解,甚至有毒的元素也能被不少微生物作為營養物質分解利用。因此,濕地中豐富的生物有機體對污水的凈化提供了極大幫助。
濕地系統中存在的污水凈化過程,正是水體天然自凈原理的體現。在凈化效率方面,濕地系統擁有豐富的微生物和凈水植物,其污水自凈效率要比天然流動水體高得多。與其他的人工污水處理方法相比,濕地技術最大的特點是:污水處理能力強,出水水質好,運行維護和管理方便,投資和運行費用低。并且濕地技術作為城市污水治理的方法,己經開始與環境景觀藝術相結合。
1.2活水公園的濕地污水處理體系
活水公園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的主要工藝過程為:厭氧沉淀池,人工濕地塘、床系統,養魚塘系統、戲水池、連接各工序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溝。從厭氧沉淀池到戲水池的整個流程清楚的呈現了污水在每個工序中逐級變清的過程,以及各個工序中水的視覺、嗅覺感官,水質,水流,水生生物及使用功能的改變。
1、厭氧沉淀池 污水進入厭氧沉淀池內進行6到8個小時的預處理,通過物理作用使絕大部分不溶于水的懸浮物,使其沉淀從池底排出,或者浮于水面清除。同時,厭氧微生物將可溶于水的一部分高分子有機物分解為低分子有機物,為后續處理做鋪墊。出水流入兩組石雕池中,進行充分曝氧后,流入人工濕地。論文格式。
2、人工濕地植物塘床系統
經過預處理和暴氣充氧,微生物大量繁殖之后流到人工濕地植物塘床系統。這是整個污水處理系統中最為核心的部分,由9個植物塘和18個植物床組成。植物塘和植物床的造型設計為一片片“魚鱗”,種植有多種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它們生長在污水浸泡的碎石床中。污水中的有機物在植物塘、床系統中由物理吸附作用、氧化還原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等,大部分分解為可以被植物吸收的營養物質,經過水生植物的根部吸附,水質得到凈化。同時在科學的管理下,通過不斷清理移除衰老或多余植物,也把污染物帶出了系統。
3、養魚塘系統
污水經人工濕地塘、床系統凈化處理后,出水可由地表水質國標V類水凈化達到III類水域,即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二級保護區、一般魚類保護區及游泳區的水質標準要求?;钏珗@的養魚塘中養殖有各種觀賞魚類,以水中的養分和微生物為食。在形成生動景觀的同時,還能夠通過其生長情況對前面工序凈化污水的效果進行直觀監測。
4、戲水池與自然水溝
養魚塘的出水經滲濾池后流入戲水池,在戲水池中兒童及游人可開展適量的親水、戲水活動。
5、水流雕塑
水流雕塑是應用水力學原理設計,水流經雕塑,通過擺動產生水花,可供游人觀賞,同時使水增加了與大氣的接觸機會和接觸面積,增加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二、城市生物多樣性,維護生態平衡
2.1濕地增加城市生態系統物種
全球的生物種類和生態系統類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減少,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經上升到保護人類自己、保護地球的戰略高度,成為全世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濕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因此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也就成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城市人工生態系統的主體是人,人在生態系統中的絕對優勢造成城市生態系統的物種單一匱乏,各物種間關系脆弱。城市綠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我國城市大園林建設的一個重要工作。論文格式。濕地系統作為物種最豐富的生境,尊重多種生命的存在,濕地園林的建設為各種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我國水生濕生植物近2 000種。論文格式。通過引種馴化繁殖,將極大地豐富城市綠化植物的多樣性。同時構建的挺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和濕生植物群落等,又將豐富綠地系統的生態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從而整體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
2.2活水公園的物種組成
成都活水公園全長525m,寬75m,占地24000m2,其中綠地面積17000m2,約占公園總面積的71.4%,植物景觀模擬川西自然植被群落建成,其中大量引種了成都附近山區的野生植物。對公園中植物群落的組成、數量特征、和多樣性特征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成都活水公園10個樣方植物共計69科, 112屬, 129種。其中,蕨類植物共3科, 3屬, 3種;裸子植物共5科, 8屬、8種;被子植物共61科, 101屬, 118種,多樣性程度較高。
公園中有很多常綠闊葉喬木,經過10 年的時間,這些樹木已經長成參天大樹,郁郁蔥蔥。灌木多為花灌木,觀賞價值高。公園核心區即植物塘床系統中,污水的肥力滋養了種類數量眾多的水生植物。蘆葦、水竹,一年四季常綠。系統內的浮萍、鳳眼蓮等浮水植物,睡蓮、荷花等浮葉植物,蘆葦、香蒲、茭白、傘草、菖蒲等挺水植物及金魚藻、黑藻等沉水植物的迅速生長,田字萍、澤瀉、馬蹄蓮、峨眉舞花姜等各種水生植物豐富多姿。生機盎然的濕地景觀,層次豐富的濕生植物也成為野生動植物的良好棲息地,促使許多原生動物、魚類、昆蟲和兩棲動物的繁殖與生長。自由飛舞的蜻蜓、蝴蝶,游翔的各種魚類、歌唱的青蛙鳴蟲,與涓涓流水形成了一個在大都市中難得見到的近似于大自然的景觀,充滿野趣。
從活水公園的案例充分展示了“用綠葉鮮花裝飾大地,把清水活魚送還自然”的人與水,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自然景觀。濕地園林能較充分的利用大自然的各類植物及其基質的自然凈化能力凈化污水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各類動植物生長,增加綠化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面積,體現了整體、多樣、連續的美學特性,并有利于促進良性的生態環境建設,有著顯著的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