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園林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好的園林設計與施工不僅能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還可以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因此要建設富有特點和構思新穎的園林景觀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每個設計者在規劃設計上搞創作,不拘泥于教條,以創新的理念規劃現代城市,實實在在為城市居民著想,盡可能地給人們提供舒適、安靜和新穎優美的居住環境,就會出現獨具特色的、與周圍環境協調的、適合人們居住的理想現代生態景觀。在城市建設及城市改造過程中,人們對建筑作品外觀和室內設計非常重視,而往往忽略了建筑與城市景觀的協調關系,不少的歷史環境遭到破壞,城市特色在消失,城市景觀變得雜亂無序。本文就準確把握中國傳統園林建筑思想精髓,強化統籌城市園林景觀定位,堅持和諧的以人為本關系,努力實現城市園林景觀融合設計理念。
一、汲取中國古典園林建筑的精華與特色
(一)傳統園林建筑思想特點
建筑學歷來被美學家們喻為一種可以體現時代審美觀念的偉大藝術,各個朝代建筑藝術風格都有所區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源遠流長,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對世界園林藝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自然山水式園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國造園藝術的基本特征。
1、傳統園林建筑注重情景交融,突出意境美。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義于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對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征。通過園林藝術對人的生活環境的調節,來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義。人們在追求自然美的過程中,總喜歡把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聯系在一起,把自我擺到自然環境之中,物我交融為一,從而在創作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含蓄的意境美是我國傳統園林藝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2、傳統園林建筑平面布局簡明,突出規律性。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后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
3、傳統園林建筑造景多以水為主題,突出水意趣。以圓明園圓明園后湖景區為例,環繞后湖構筑九個小島,各個島上建置的小園或風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江南園林沿文人園軌轍,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樸素,廳堂隨宜安排,結構不拘定式,亭榭廊檻,宛轉其間,一反宮殿、廟堂、住宅之拘泥對稱,而以清新灑脫見稱。這種文人園風格,后來為衙署、寺廟、會館、書院所附庭園,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
(二)傳統園林建筑形式探析
中國傳統園林建筑主要有廊、亭、堂、廳堂、榭、閣和舫等形式,各類建筑除滿足功能要求外,還與周圍景物和諧統一,造型參差錯落,突出變化。
1、廊:有覆蓋的通道稱廊。廊的特點狹長而通暢,彎曲而空透,用來連結景區和景點,它是一種既“引”且“觀”的建筑。狹長而通暢能促人生發某種期待與尋求的情緒,可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彎曲而空透可觀賞到千變萬化的景色,因為由此可以步移景異。此外,廊柱還具有框景的作用。
2、亭子是園林中最常見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觀景,兼做景點。無論山嶺際,路邊橋頭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變萬化,若按平面的形狀分,常見的有三角亭、方亭、圓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頂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處位置有橋亭、路亭、井亭、廊亭。總之它可以任憑造園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豐富它的造型,同時為園林增添美景。
3、堂往往成封閉院落布局,只是正面開設門窗,它是園主人起居之所。一般來說,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會客之用,有用作宴請、觀戲之用,有的則是書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體情況而定,相互間不盡相同。
4、廳堂是私家園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為全園的布局中心,是全園精華之地,眾景匯聚之所。廳堂依慣例總是坐南朝北。從堂向北望,是全園最主要的景觀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疊山所組成的山水景觀。觀賞面朝南,使主景處在陽光之下,光影多變,景色明朗。廳堂與疊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搖搖相對,一邊人工,一邊天然,既是絕妙的對比。賞荷的花廳和觀魚的廳堂多臨水而建,一般前有平臺,供觀賞者在平臺上自由選擇目標,盡情游賞。
5、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瓏、精致開敞的建筑,室內裝飾簡潔雅致,近可觀魚或品評花木,遠可極目眺望,是游覽線中最佳的景點,也是構成景點最動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6、閣是私家園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觀景。閣一般有兩層以上的屋頂,形體比樓更空透,可以四面觀景。
7、舫為水邊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艙較高,中艙略低,后艙建二層樓房,供登高遠眺。舫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臨其中,使人有蕩漾于水中之感,是園林中供人休息、游賞、飲宴的場所。
二、統籌城市園林景觀定位,體現園林景觀科學藝術的結合與和諧
在經濟日益發達的當今社會,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豐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人們對居住環境的品質要求越來越高,環境問題儼然已成為城市目前人們關注的首要問題了。
我認為,做好城市的環境景觀設計,首先要去深入了解兩個背景:其一,時代經濟發展背景特征;其二,地域文化背景特征。理解了景觀的設計背景,再去掌握景觀設計的主要原則,即景觀設計的地域性原則,景觀設計的使用為本原則,景觀設計的物美價廉原則。設計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其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味。如小游園應設計在居民相對集中且經常經過或自然到達的地方;在園林小品的設置中,應考慮到老人、兒童等特殊人群的具體要求,在達到放松身心的作用的同時,確保其人身安全。具體表現在:重視人的全息性,人的全息性反映在兩個方面:一、不同的年齡段。城市區域環境要為兒童提供一個認知自然的環境和景觀;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娛樂和健身的場所;為老人提供一個身心放松和精神回歸的家園。同時,城市區域環境要為不同興趣的人群提供豐富的景觀、生態環境和生活、娛樂方式。二、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相應的環境和景觀。由于城市居民普遍生活在工業時代,有一種內在的向往自然的需求。當城市區域環境中所表現出的“返樸”的生態、景觀、娛樂方式與人體內的貯存信息相吻合的時候,人就會得到滿足。
生態園林的景觀性應該體現出科學與藝術的結合與和諧。對景觀的合理設計應淵源于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順應于自然規律,包括植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同土壤、地形、氣候等影響與植物的相互關系,只有這種認識同園林美學的融合,我們才能從整體上更好地體現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維護這種整體美的前提下,適當利用造景的建筑要素,來展現園林景觀的豐富內涵,從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園林植物是意境創作的主要素材:園林中的意境可以借助于山水、建筑、植物、山石、道路等來體現。但園林植物產生的意境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不僅因為園林植物有優美的姿態、豐富的色彩、沁人的芳香、美麗的芳名。而且園林植物是具有生命的活機體,是人們感情的寄托。注重植物配置,植物是園林的主體,植物配置是園林設計、景觀營建的主旋律。在進行園林綠化總體設計前,應在統籌考慮城市的總體定位與規劃的基礎上,盡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進行設計,避免大面積的調整,盡量減少動土方量。例如,利用土堆或土丘營造起伏的園林地形,利用低洼地開挖水池營造水景,保留原有大規格花木等。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城市園林景觀層次,還可提高城市園林資源的利用率。
總之,城市區域綠化規劃,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它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點。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用發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這門學問,創造風景優美的居住生活環境。
三、堅持以人為本和諧關系,努力實現城市園林景觀的融合與統一
只有將景觀設計融入到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中去,才是最有效最完美的設計方案。為了使建筑與景觀相統一,相呼應,景觀建筑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廣泛應用于景觀規劃與設計。它將景觀規劃與設計與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學及風景園林相融合,從而達到使建筑與景觀相統一,相呼應的目的,同時提高了建筑使用的舒適性及整體的藝術性。
建筑和景觀的統一設計理念。以人為本當今世界所有的建筑和景觀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時都有遵從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它體現了尊重自然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它關系到我們生存環境的真正歸屬問題。隨著景觀事業在我國的蓬勃發展,以人為本地設計理念不容忽視,必須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到設計當中去而不能僅僅作為一種口號。在今后的設計歷程中,我們必須充分考慮人與自然的長期和諧發展。景觀建筑學關注的對象是整體人類生態系統,既強調人類的發展又關注自然資源及環境的可持續性,景觀建筑師的最終目標與服務對象是人與自然,規劃設計應理解自然、理解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尊重自然與人文的過程、保護自然與人文系統、協調好人與自然的利益,使二者達到最佳的平衡。所謂在建筑和景觀設計時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就是要求我們保護好大自然環境,給人類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人居環境,而不是強調人類對自然生態、自然資源的過分開發與占有;強調城市規劃建筑學與生態學的結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續發展來理解“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具體設計中能更深層次地體現對人多方面的、多方位的關懷,這才是以人為本的設計觀。
建筑和景觀的統一是當前城市規劃的最終目標,無論是從建筑設計還是到景觀設計,不能只片面地考慮單一因素,應在建筑設計中融入景觀設計理念,在景觀設計中充分體現建筑設計因素,才能真正達到建筑和景觀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