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不同的成本動因有不同的分配結果,不同的成本分配結果以及基于不同分配結果的管理決策(如獎金)會對組織和員工的行為產生導向作用。因此必須仔細分析成本動因的行為導向作用。企業可以利用成本動因的行為導向功能,把員工的行為導向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方向。另外,成本動因的選擇不是單獨考慮其中的某個因素,而是受他們共同影響的結果。
關鍵詞:成本動因,作業,農業企業
一、影響農業企業成本動因確認的因素
第一,作業發生的原因。成本動因的確認最主要是與發生該作業的原因有關,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原因和目的來確認成本動因。乳制品、肉制品等農業企業每年都會花費大量的廣告費用在新產品的宣傳上,合理的廣告費投入應當與每期的收益成正比,即廣告宣傳費用的發生是為了當期取得更好的效益,所以廣告費成本動因可以認為是每期的收益。
第二,計量成本動因的成本。一次分配需要針對每個分配目標采集成本動因數據,無法采集數據則無法分配。所以需要考慮有關成本動因的資料是否易得,事先做成本效益分析。獲得成本動因越方便、成本動因信息資料的加工越簡單,實行成本越低,這樣的成本動因則越容易被選擇。
第三,成本動因與作業實際消耗的相關度。在分配過程中假設分配源的成本與成本動因的數量線性相關。在實際中,存在多個成本動因,成本動因數量與分配源成本線性相關最好的成本動因是最恰當的,這樣能保證成本信息的準確性。相關程度越高,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越小,選擇概率就越小。
二、農業企業成本動因確認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相關性原則。作業成本法的核心觀念是根據產品消耗的某一作業成本動因量將作業成本分配給相關產品。這實際上是通過觀察產品消耗的成本動因量,推導出每種產品消耗的作業量。因而成本分配的準確性取決于作業消耗量與成本動因的相關程度。
第二,成本效益原則。設計任何信息系統都必須考慮成本效益原則。選擇的成本動因數量越多,成本信息相對來說就越精確,但卻導致系統的高復雜程度以及高成本。這時,就涉及到了成本動因的合并。可以考慮將一些影響較小的成本進行合并,將具有同類性質的成本動因予以統一,使得計算更加準確,同時降低成本。
三、農業企業成本動因的確認
成本動因的確定是成本核算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成本動因選擇不當,不能反映成本庫成本發生的原因,也就無法達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下面將農業企業的作業分為七個作業成本庫,并選擇對應的成本動因。
第一,原材料成本庫。農業企業生產中的原材料是指企業耗用的自產或外購的種子、禽畜、飼料、農藥、燃料、動力、肥料、地膜及其他。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一般都是種類多、批量大的,在成本歸集時可以使用一種成本動因來分配原材料的成本,為了精確再去細分每種原材料對應的成本動因,就會造成歸集費用較大、違背成本效益原則的后果,所以無論是購進的還是自產的原材料,都以原材料的成本為成本動因。
第二,生產成本庫。生產環節分為兩個部分:機器生產和人工生產。機器生產成本指農業生產中進行耕耙、播種、施肥、除草、噴藥、收割等機械作業所發生的成本。機器生產成本主要是由機器開動所引起的,我們就以機器工時作為成本動因。人工生產成本指直接從事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水產業的生產人員發生的成本。由于在此過程中使用的機器較少,主要靠手工,因此,以人工工時作為主要成本動因。同時,企業應該注意避免企業人員為了利用成本動因增加分配報酬的比重而故意加大工作工時,在無法回避這類的成本動因的情況下,就盡量減少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第三,檢驗成本庫。由于農業企業的產品生物性較強,因此在出廠前需要經過嚴格的檢驗過程。檢驗庫成本直接由檢驗部門結轉而來,檢驗所發生的費用主要是由于檢驗時間和檢驗次數所引起的。企業應該采用與分配源成本相關性最強的成本動因,這樣才能保證成本信息的準確性。所以,檢驗部門的成本動因就是檢驗時間、檢驗次數。
參考文獻:
1、張雷.作業成本法下成本動因的內涵及其正確選擇[J].華東經濟管理,2004(6).
2、王積田,儀秀琴.管理會計[M].科學出版社,2009.
3、樂艷芬.成本會計[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