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建寺期間,寂玩和尚在寺周以《大乘經》字數為準,廣植楨楠、杉柏195048株,現已枝茂葉盛,遮天蔽日,故有“密林藏伏虎”之稱。為紀念寂玩和尚植樹造林之功德,建有一坊名“布金林”。“布金”源于《阿彌陀經》“彼佛國土,黃金為地”和引自佛經中祗林給孤獨園的故事。令人驚嘆的是寺宇雖隱沒于森林密處,但屋頂終年不見殘枝敗葉,清康熙皇帝特題“離垢園”三大字,嘉贈伏虎寺僧。
[論文關鍵詞]峨眉山;佛寺園林;特色
一、峨眉山佛寺園林概況
峨眉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是馳名中外的中國佛教名山,素有“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之稱和“峨眉天下秀”之贊譽。鄧小平同志高度概括為“文化型的風景區”,郭沫若題贊為“天下名山”,趙樸初譽為“佛教圣地”。
俗話說“自古名山僧占多”,峨眉山獨特的地貌構造,典型繁多的植物資源,豐富多樣的動物種群,儲存豐厚的碧潭靈泉,便利的水陸交通,古老的民俗信仰,為佛教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早在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緬傳人峨眉山,藥農蒲公在今金頂舍宅為寺,創建了峨眉山第一座寺:普光殿。3世紀中國凈宗初祖慧遠的弟弟慧持大師,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5、6世紀,中國戰亂不斷,四川相對穩定,中國僧侶同西域和印度佛教徒往來都要經過四川,因此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中心,佛寺興建應運而生。
得天獨厚的峨眉山,更是佛教徒向往的理想建寺之地。歷史上峨眉山寺院最多時曾多達110余座,這些佛寺建筑是歷史的符號,是解讀解析峨眉山佛教歷史、文化、科技、藝術等無聲的語言,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誕生、繼承和發揚光大的重要載體,是峨眉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景區現存寺院近30座,它們或巧構于溪澗之畔,或飛架于山峰之顛,或閑臥于白云之上,或隱藏于密林之中,建筑典雅,樸實無華,依山就勢,各具特色,無一雷同,與峨眉山山水交融,無論選境、選址,還是設計、用材、平面布局、空間組合、營造裝飾都恰到好處,別具匠心。
佛教寺院是進行佛教活動的公開性建筑院宅,它的來歷與漢明帝夢金人而派蔡倍、秦景等使者去西方求法有關。據說祭倍等人在大月氏得遇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取得佛經并一同來到中國,漢明帝對二位高僧十分敬重,親自接待,安置在官署鴻臚寺暫住,第二年專門為他們修建了僧院,以馱經的“白馬”和鴻臚寺的“寺”字命名,這就是中國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園林”按詞典中的解釋就是種植花草樹木供人游賞休息的風景區。峨眉山佛教寺院,除在院內進行佛教活動以外,它的寺院建筑還猶如顆顆璀燦明珠鑲嵌在景色秀麗的峨眉山,與真山真水、瓊花瑤草、縹渺云霧相生相融,既有佛教寺院的莊嚴,又吸收了自然山水的千姿百態,構成了一幅幅清新雅致、生動活潑、意境深邃、極富佛教氣質和自然情趣、協調和諧的自然畫卷,成為名符其實的佛寺園林。
二、幾處著名的佛寺園林
1、名山起點報國寺
報國寺背倚峨眉山麓鳳凰坪,面對鳳凰堡,左臨鳳凰湖,右攬來鳳亭。古木參天,枝茂葉盛,綠云華蓋漫天撐起,遮蔽著紅墻古寺。清泉從北至南,婉轉繞寺流淌,是古代風水學家眼中的“風水寶地”。每當旭日東升,正面觀賞寺景,猶如展翅欲飛的金鳳凰。報國寺也是游山的起點,海拔550米。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明光道人創建于伏虎寺右側的瑜伽河畔。原名會宗堂(會宗坊、問宗堂),殿宇三重:按山門、會宗堂、藏經樓序列排列,三殿之間廊廡相接,初具規模。堂內供有儒、釋、道三教代表,普賢、陸通、廣成子牌位,故名會宗堂。其寺依山傍水,林木蔥蘢,鳥語花香,脫俗雅爽。明光道人30年研著其中不綴,撰有《心經解》、《愣嚴經解》、《峨眉傳》等200余卷。名人、名僧、名著,遂成名寺。
清順治九年(1652年),僧聞達見佛事日興,發愿擴寺,但地形狹隘,拓展有限,遂遷建于鳳凰坪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取《釋氏要覽》“四報四恩”中“報國主恩”之意,御題“報國寺”,沿襲至今。
報國寺為木結構建筑,復四合院組合,殿宇五重。南北中軸線上,依山勢次第升高,為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七佛殿、藏經樓。整座寺廟占地60畝。平面布局上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山門和藏經樓朝向微偏于正殿——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
山門:木結構,三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梁架,6架椽屋前后乳栿剳牽用4柱,檐下施如意斗拱。面闊5間11.9米,進深3間5.3米,通高9.2米,素面臺基高0.5米,垂帶式踏道3級。
伏虎寺位于伏虎嶺下,海拔630米。因寺后山形如伏虎而得名。整座寺廟掩映在蒼楠翠柏間,枝柯交茂,綠云蔽日,露滴松梢,云霧彌空,瑜伽河流于前,虎溪河繞后。古有千鶴群居,清風綠水, 古松白羽,唐代“一瓢詩人”唐求在《夜上隱居寺》詩中寫道:“尋師擬學空,空在虎溪東。千里照山月,一枝驚鶴風。年如流去水,山似轉來蓬。盡日都無事,安禪石窟中。”“一徑鐘聲瞻玉殿,萬松煙色繞瓊樓。”“來到上方三界闊,已看幽壑萬云低。”就是那里的真實寫照。晉時為一小廟,唐時遂成寺。南宋紹興年間行僧心庵再建,明時建羅漢堂,塑500羅漢,后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僧貫之率徒可聞、寂玩、帷密重修,歷經20載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蔣超題書“伏虎寺”。殿宇五重,占地百畝,為峨眉山第一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