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營商環境論文范文參考一:
近年來,宿遷這個曾經的江蘇“小透明”,憑借電商產業的飛速發展,成為年輕人心中的創業熱土和就業高地。數據顯示,宿遷電商產業園已吸引了超過4.5萬名年輕人在此追夢,其中既有本地返鄉青年,也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電商人才。宿遷的電商產業緣何能取得如今的成績?它究竟有何魅力,能讓年輕人選擇在此扎根發展?帶著上述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江蘇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院苗國博士。
《青商》:宿遷電商交易額連續十年兩位數增長,從區域經濟視角看,哪些因素促成了這種“加速度”?
苗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在電商發展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宿遷電商交易額從2018年的1230億元增至2024年的2800億元。在宿遷,平均每秒有35件快遞發往世界各地,每9人中就有1人從事電商相關工作;宿遷電商交易額、網絡零售額、快遞業務量、快遞業務收入4項指標連續10年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宿遷制定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措施密不可分。
各級政府和部門單位通過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緊密銜接,以數實融合助力構建現代服務業新體系。全力打造“直播電商、數據服務、數字金融”三大新地標產業,打造產業適配、梯度育才、出海布局、文化賦能、政策協同五維策略,數字經濟在當地已不僅是一個獨立的產業形態,更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催化劑”。
面向未來,蘇北各地應積極加強縣域之間的聯系,主動對接長三角中心城市和其他兄弟城市,加快建立統一安全的政務云平臺、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及大數據中心,打造“一網通辦”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數字政府服務管理政策規范,實現政務服務事項全流程再造并構建全域高效統一的公共服務體系。
《青商》:《中國電子商務營商環境報告(2024)》顯示宿遷制度環境排名全國前十,這種營商環境如何反哺區域現代化進程?
苗國:營商環境是指企業等經營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所涉及的體制機制性因素和條件,包括政務環境、市場環境、法治環境和人文環境等多個方面。宿遷的電商經濟為蘇北縣域民營經濟人才建設提供了“因地+因業+因人”的范本。營商環境的核心就是人才環境,讓營商環境和人才環境同頻共振,關鍵在于為營造宜商、安商、興商的氛圍提供重要平臺。在吸引和培養數字經濟人才、優化電商人才結構方面,城市可以探索構建體現數字經濟人才職業特點和成長規律的分類評價標準體系,健全數字經濟卓越工程師職稱制度,探索數字經濟龍頭企業開展職稱自主評審工作,實現專技人才與技能人才評價的雙向貫通。同時,積極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支持人才大膽嘗試和創新;加強數字經濟和電商相關的文化宣傳,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對數字經濟人才的認同感和尊重感。
《青商》:宿遷的“電腦指揮鋤頭”模式(如家具直播村、農產品電商)如何縮小城鄉差距?這對鄉村振興有何啟示?
苗國:互聯網具有促進區域市場整合的能力和潛力,但城鄉二元結構并不會因“電商下行、農產品上行”發生質變。互聯網思維本質是小規模、低成本、高效率思維,互聯網企業利用補貼推動非標農產品流通,在人口密度不足、物流效率低下的鄉村開展“燒錢”競爭無法形成真正的護城河。在農產品總量過剩且需求端爭奪零和博弈的情況下,以低價競爭為主要特征的互聯網思維運營加劇農產品市場的內卷化競爭,無助于農產品價值增值、農民增收,過度依賴互聯網開展鄉村振興存在諸多“反作用”。
宿遷縣域經濟在電商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主要得益于對當地特色產業的挖掘,能在電商的助力下有效推動當地資源和產業鏈的整合,形成極具地方特色的電商經濟模式。
《青商》:宿遷以京東為核心構建“龍頭+長尾”生態,與義烏“小商品集散”、杭州“電商之城”模式相比,差異化優勢何在?
苗國:宿遷模式強調的是由一個大型企業引領,圍繞它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或者是配套服務,形成“一中心—多層級”生態系統。義烏模式以“分布式”集散市場為導向,更側重于線下實體市場和供應鏈的整合。杭州作為電商之城,有阿里巴巴這樣的巨頭,更注重互聯網平臺經濟,帶動各種線上商家和服務生態,比如支付、物流、云計算等。宿遷因為有京東這樣的龍頭企業,在資源整合、供應鏈效率、品牌效應上有優勢。京東的自有物流體系和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可為宿遷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會形成產業集群,宿遷長尾部分的中小企業則可以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快速成長和發展,但存在“一榮俱榮,一損皆損”的風險,需要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核心競爭力,防范風險。
《青商》:宿遷單單一個電商產業園就吸引了4.5萬年輕人就業。從“勞務輸出”到“人才回流”,其底層邏輯發生了哪些轉變?
苗國:義烏、杭州分別受限于傳統產業結構和高生活成本,人口和人才高速聚集的勢頭有所放緩。宿遷的人才集聚與新經濟培育一部分得益于低成本比較優勢,但對未來高質量轉型發展而言,低成本人力優勢的邊界在收縮。對宿遷當前城市定位而言,目前存量的數字人才隊伍規模和質量無法完全滿足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然而,全靠引進數字人才進行“大換血”不切實際,城市一方面應繼續引進高水平數字人才團隊,扎實開展數字人才引、育、留、用等專項行動,提升數字人才自主創新能力,激發數字人才創新創業活力,增加數字人才有效供給,形成數字人才集聚效應;另一方面對于現有的人才隊伍進行職業再培訓,建立終身學習機制,消除“數字鴻溝”,推動數字升級以應對行業的最新發展變化。
《青商》:宿遷提出打造“15分鐘生活圈”,這類軟性配套對提升城市競爭力有多大權重?
苗國:個人認為宿遷生活成本較低,不存在“大城市病”。“15分鐘生活圈”對于已經形成較為固定的城市功能區的大城市而言,重新規劃和改造的難度較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金和時間。于中小城市而言,重新規劃和改造的難度較小,但其教育、醫療、養老等軟性基礎服務設施還有不斷完善的空間。對年輕人來說,提供低成本創業空間和創新生態系統,用更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有志青年扎根宿遷創業和就業可能更為迫切。
《青商》:宿遷年均培訓電商人才超1萬人次,這類“在地化培訓”對區域人力資本積累有何意義?電商從業者的職業天花板(如主播轉型品牌創始人)如何影響人才長期留存?
苗國:“在地化培訓”可以提供勞動力,但很難造就“創新型人才”,創新需要自由地交流和碰撞互動。蘇北可以通過政策靶向性供給、文化基因創造性轉化、社會容錯機制構建,逐步培育出既保留地域特色又具備現代活力的創新文化生態。如此,宿遷的“高質量”人力資本積累未來可期。
任何職業,其個體發展生命歷程都會有“中年危機”,即所謂天花板效應。但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會,關鍵要突破思維定式,發揮個人前半程要素積累,走向蝶變和突破。
營商環境論文范文參考二:
近年來,宜昌新質生產力產業初具規模。在政策平臺方面,宜昌市先后出臺《宜昌市數字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關于全面推進數字宜昌建設的行動方案》等文件,初步形成了“一區三園”發展格局(即三峽數據中心聚集區,伍家崗三峽大數據產業園、點軍電子信息產業園和西陵人工智能產業園)。同時,宜昌市入選全省首批數字經濟示范城市,點軍工業園獲批全省首批數字經濟標桿園區,應用場景量質齊升。在科研創新方面,宜昌市加強三峽實驗室及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核心技術攻關碩果累累,運行管理模式初見成效,人才集聚能力不斷提升,企業主體地位明顯增強,有力服務了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綠色發展方面,宜昌市大力發展現代高端精細化工、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等主導產業,加快高新技術全面綠色轉型。
二、宜昌新質生產力發展法治保障現有短板
作為新興課題,保障新質生產力充分發展的政策法規需要不斷更新,以匹配市場發展的速度。現實中,宜昌市有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地方政策法規尚不健全,而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力支撐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發展較慢,可能導致地方政策法規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場發展速度的現象產生。并且,有關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尚未“閉環”。雖然各地司法局和律協都開設了知識產權相關的資訊法律服務,但結構相對扁平、沒有形成體系,且沒有形成暢通的法律交流互助橫縱向渠道。其次,跨部門、跨區域、跨層級的行政執法協作機制尚不健全,行業主管部門和綜合行政執法之間的行業監管協同配合、服務銜接一體化和案件爭議協調機制,目前仍未全面完善。最后,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伴隨高新技術產業的大規模出現并產生法律問題,因此司法需充分發揮能動性,加強此類型案件的法律知識儲備,尤其是需重視審判人員在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糾紛方面案件的審判業務能力培養(根據裁判文書網最新數據,宜昌市2023年整年與高新技術產業密切相關的專利權糾紛案件僅十余件)。目前宜昌市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評價仍存在銜接不夠的情況,無法真實反映宜昌市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實際情況,進而影響作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支撐的法治保障實效的真實性科學性判斷。
三、以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為抓手保障新質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建議
(一)加強法治化營商環境領域立法
發展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是建立包容性制度,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培育提供更加寬松自由、公平公正的法治“土壤”。一方面,宜昌市人大和政府應積極調研,深入了解宜昌新質生產力產業發展現狀,針對實際問題先行出臺相關具體政策,待時機成熟進行地方立法。另一方面,及時更新現有政策規范。在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公開、市場準入、社會信用等領域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政策規范,及時修改和廢除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存在沖突的規范性文件,強化規范性文件全周期管理機制。
(二)加大法治化營商環境執法力度,多措并舉提高司法質效
提高執法人員的權責意識,明晰行政主體權責配置,優化行政執法運行機制,規范行政執法程序,健全自由裁量基準制度,嚴格執法責任追究制度。要依法實施行政許可和行政備案制度,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開展市場準入效能評估試點,清除市場準入限制的顯性和隱性壁壘,保障新興產業充分參與市場競爭,保護內外資企業的合法權益。此外,要構建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資訊法律服務及橫縱向平臺網絡體系,建立聯動執法機制,推動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執法協同,打通服務和執法“最后一公里”。宜昌市法院應審判前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知識產權糾紛方面案件審判人員業務能力學習培訓,靈活運用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司法指導性案例甚至法律理論,實現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各級法院應主動履行司法職責,在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布置知識產權等專門法律咨詢調解窗口,上門為企業服務、為群眾答疑。
(三)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評價
科學設置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評價。對營商環境評價與法治評價進行科學融合,評價指標、評價目的進行具象化改造。同時,綜合運用定性(質性)與定量(量化)評價方法。質性量化并重,尤其重點關注營商規范、政企互動、司法能動、社會信用四個評價方面。在客觀指標上注重對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指標數據進行收集,對營商法治環境在主觀上采用問卷訪談形式對群眾和企業滿意度進行調查,真實反映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情況,打造具有辨識度、可量化、可回溯的法治化營商環境評價機制。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