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對外援助是南南合作框架下的一種互信互助互利合作。在過去70年里,中國先是積極支持亞非民族解放運動,聯合第三世界推翻了歐洲大國經營數百年之久的殖民體系,當前則攜手發展中國家追求發展與復興,幫助它們解決緊迫的發展和治理難題。借助對外援助,中國顯著提升了自身在全球發展和治理領域的話語權,有力促進了國際援助體系的創新和發展,攜手發展中國家推動了國際秩序的變革與完善。中國的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由此得到顯著提升。
一、中國對外援助的理論與實踐特色
中國對外援助既有著國際發展一般屬性,又有著顯著的理論與實踐特色。首份《中國對外援助》白皮書寫道:“中國對外援助堅持平等互利,注重實效,與時俱進,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①相較于西方對外援助,中國對外援助的優勢與特色主要有:
1.以“南南合作”而非“南北關系”為根本性質。西方人看對外援助,常立足于兩端,要么從現實主義的角度把對外援助看成大國競爭的手段,癡迷于談論對外援助的地緣戰略價值;要么從人道救助的角度,把對外援助看成一種“救濟”和“施舍”,因而常表現出一種捐助者高人一等的自大和自傲。中國對外援助在本質上是南南雙向互助互援,此種合作在過去曾是第三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一部分,當前則是在全球化加速發展背景下對現代化的共同追求,體現了南南平等性、互助性、互利性。這種雙向互助關系改變了西方援助天然具有的“發達”和“欠發達”的二元對立,改變了傳統捐助者“施于人”和受援者“受于人”的不平等關系,其目的是通過南南互助互援來實現發展中國家的自立自強和共同發展,進而推進國際秩序更為公平公正的發展。因而,其意義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發展合作,成為百余年南南重要組成部分,成為當代發展中國家追求復興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
2.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干涉內政為最大特色。西方國家熱衷于對外輸出它們的價值觀念,執著于通過對外援助影響甚至改變受援國的制度和政策。無論是20世紀80年代它們在非洲和拉美推動的“經濟結構調整計劃”,還是90年代推動的民主和良治建設,都附帶許多損害受援國主權的政治經濟條件。與此不同的是,中國對外援助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則,始終堅持不干涉內政、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1964年毛澤東主席在接見亞非朋友時這樣說到:“我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兄弟關系,不是老子對兒子的關系。”②同年周恩來總理在訪問亞非國家歸來后指出:“目前,中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正在向某些亞非國家提供一些經濟援助。這些援助就其數量來說是極其微小的,然而是不附帶任何條件的,這表示我們幫助這些國家獨立發展的真實愿望。”③特別是,中國尊重受援國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力,從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正如習近平主席對非洲朋友講的那樣:“我們雙方談得來,覺得相互平等;我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你們,你們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我們。”④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明確宣示“五不”,即:不干預非洲國家探索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內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不在對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在對非投資融資中謀取政治私利。中國對他國主權和發展選擇的尊重,并不表明中國對受援國的發展和治理問題不聞不問、袖手旁觀。事實上,中國積極關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政治穩定,通過經貿合作、經驗分享和人才培養幫助它們提高發展和治理能力,同時建設性參與若干地區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
3.以始終尊重受援國的發展議程為基本前提。西方捐助者常常秉持“教師爺”心態,從他們的觀念、經驗和利益出發為受援國制定發展計劃和藍圖,在對外援助的領域、重點和具體項目上體現出強烈的主觀色彩,有時難以兼顧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發展需要。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對外援助始終急人之所急,始終尊重伙伴國的發展需要,在此基礎上實現雙方發展戰略上的相互對接,在不斷探尋雙方共同點和契合點的基礎上決定雙方出發點和著眼點。中國曾攜手亞非國家反殖、反帝和反種族主義斗爭,當前致力于攜手發展中國家實現發展與復興,對外援助的使命與任務、理念與政策都隨著南南歷史主題的變遷而不斷予以調整。例如,當前中國對非援助注重對接非洲國家的發展戰略,注重結合非盟《2063年議程》設置的七大愿望和16個領域的具體行動,注重落實中非合作論壇共同商議確立的優先發展議題,在非洲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發展、農業現代化、技能培訓、能力建設、和平與安全、公共衛生治理等領域不斷加強互利合作。
4.以“發展援助”和“民生援助”為基本導向。西方對外援助在本質上是一種“民主援助”,它以人為擬定的政治經濟條件為前提,重點援助受援國的“社會”(Social)領域,而諸如“經濟”(Economic)和“生產”(Production)領域則未受到足夠重視。在2017年經合組織發展援助委員會(DAC)成員國對非雙邊援助中,社會領域和人道主義援助占比分別為44.2%和18.9%,而經濟和生產領域占比僅為14.2%和8.1%。⑤與此不同的是,中國對外援助既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既著眼解決受援國的一時之困、暫時之危,更著眼培育、提升它們的內生發展動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因而在本質上是一種“發展援助”和“民生援助”。自20世紀90年代援外方式改革以來,中國大力推行貼息優惠貸款和援外項目合資合作等方式,其直接目的就是希望帶動受援國經濟發展和產業能力提升。在2010至2012年中國對外援助資金中,經濟基礎設施占44.8%,物資援助占15.0%,工業占3.6%,農業占2%。⑥相較于西方,以“民生”和“發展”為導向是中國對外援助的重要特點,也是中國對外援助規模不大但效果卻相對更為明顯的重要原因所在。
5.以務實、廉潔和高效為主要風格。西方通過現金或支票方式撥付援款,不僅為受援國政府制造了尋租機會,而且援受雙方還需建立龐大的官僚機構和復雜的監管程序以監督援款的管理和使用,容易導致項目管理費用的層層截留,以及援助效率的顯著降低。與此不同的是,中國對外援助主要通過成套項目、一般物資和技術合作等方式予以進行,其特點在于,援助項目大多由中方負責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大多由中方企業和單位承擔項目的實施和運作。中國以“實物”和“項目”形式為主的援助方式不僅有助于避免受援國的貪腐,保證了援助項目的質量和效率,還由于中方人員、技術和物資的成本相對較低而極大節約了援助經費,使同樣數額的援助資金能夠比西方援助辦更多的事情。為了保證對外援助的發展有效性,中國還會采取三個舉措:一是在援助項目的確定和選擇上充分尊重伙伴國的發展意愿,真正實現雙方發展戰略的相對接;二是近年來顯著加大了援助項目的本地化進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吸納當地企業和人員的參與;三是以技術合作和技能培訓向伙伴方傳授管理和技術知識,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這種獨特的援助方式雖然還需不斷調適和完善,但在實踐中證明是相對有效的。
推薦閱讀:國際關系學論文發表指導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