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統計學是通過搜索、整理、分析數據等手段,以達到推斷所測對象的本質,甚至預測對象未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其中用到了大量的數學及其它學科的專業知識,它的使用范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統計學是一門很古老的科學,一般認為其學理研究始于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時代,迄今已有兩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它起源于研究社會經濟問題,在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統計學至少經歷了“城邦政情”,“政治算數”和“統計分析科學”三個發展階段。所謂“數理統計”并非獨立于統計學的新學科,確切地說:它是統計學在第三個發展階段所形成的所有收集和分析數據的新方法的一個綜合性名詞。概率論是數理統計方法的理論基礎,但是它不屬于統計學的范疇,而屬于數學的范疇。
關鍵詞:統計學,經濟教學,中級職稱論文
現代統計學的理論基礎概率論始于研究賭博的機遇問題,大約開始于1477年。數學家為了解釋支配機遇的一般法則進行了長期的研究,逐漸形成了概率論理論框架。在概率論進一步發展的基礎上,到十九世紀初,數學家們逐漸建立了觀察誤差理論,正態分布理論和最小平方法則。于是,現代統計方法便有了比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目前,國內高校關于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進行一些探索和實踐,這些探索和實踐主要體現在,引入案例教學,將枯燥的統計理論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解決結合起來,以案例演繹統計學概念和原理,把枯燥的理論概念變為生動的案例呈現在學生面前,直觀具體、豐富生動的案例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統計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案例教學法不僅可以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接觸到大量的實際,而且對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幫助[3]。近年來,參與式教學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也慢慢得到運用,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合理運用參與式教學方法,轉變了大學教學中的傳統教學模式, 建立起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教與學的互動教學方法, 在統計學課程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教學效果[4]。然而,由于統計學課程本身的一些特點,如理論較為深奧、統計思想難以理解、統計方法和公式繁雜、內容枯燥,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教學效果不好等問題,一直難以得到解決。學生學完該課程后可順利通過考試并取得不錯成績, 但會經常聽到學生有這樣反饋:學了很多統計學理論和知識,除了為通過考試拿學分,不知在將來工作中有多少用處。本文提出“課堂理論教學——社會實踐調查——課堂小組討論——參加學科競賽——服務地方社會經濟”干中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強化和提升學生的統計理論和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模式面臨的挑戰
(一)教學與考試方式單一
目前,高校統計學課程教學主要是采取課堂教學方式,或者沿用傳統的黑板授課方式,或者單純地依賴多媒體授課。課堂教學一般圍繞教師為中心,教師講解、提問,學生被動學習,學生獨立思考機會缺失。另外,統計學課程的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非常單一,缺乏創新性。大學教育中,考試是檢驗教學效果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目前統計學課程的考試方式基本上由任課教師命題,學生參加閉卷或開卷考試,教師閱卷評分。考試內容覆蓋面小,考試內容比較陳舊,一般為填空題、選擇題、計算題,案例分析題或其他開放性題目很少涉及,學生死記硬背為主,高分低能現象明顯,不利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二)教學內容枯燥
統計學是一門方法論的學科,其內容包含統計基本概念、描述性統計、抽樣調查、參數估計、假設檢驗、方差分析、回歸分析、時間序列、統計指數、非參數檢驗、綜合評價等理論及方法,涉及的定理、公式非常多且繁雜。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和枯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非常容易出現教師在講臺講得十分起勁,學生在下面聊天、睡覺更加起勁的尷尬局面,嚴重影響了統計學課堂教學的效果。統計理論難以理解,統計方法及公式繁多復雜,教學內容缺乏興趣,客觀上導致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低,學生對統計學課程害怕和抵觸,以考試及格為最終目標,根本無法談及對統計思想的理解,對統計理論和方法的靈活應用。
(三)教與學之間缺乏互動
目前的統計教學方法呆板,填鴨式的課堂教學仍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課堂練習和課后的作業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唯一渠道,教學與實踐脫節比較嚴重。傳統統計學課程教學基本上借鑒高等數學課程的滿堂灌教學模式,一塊黑板,一支粉筆,教師在黑板進行統計理論的解釋、統計公式的推導,學生在下面聽講、記筆記,課后給學生布置作業做練習題,教學方法方式非常單一。這種滿堂灌教學模式,是一種單向的傳授模式,除了偶爾的上課提問之外,教與學之間的互動交流非常少,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更是缺乏,教師無法掌握學生真正理解程度,學生沒有機會表達學習中的問題和困惑,學生的學習效果較差。近年來,雖然一些高校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但也是治標不治本,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仍然缺少,并未能真正解決教與學之間缺乏互動的問題。
(四)偏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缺失
目前高校統計學課程教學偏重于統計學知識的傳授包括統計定理講解、統計習題訓練和統計公式掌握等,學生采用死記硬背方法學習,很少注重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能夠掌握統計理論、統計公式,但是無法將這些理論和公式運用到具體實際問題的解決。課堂任其滿耳灌,課后應付作業題,期末攻克考試題的現象普遍存在。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而言,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些能力在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卻很少涉及。只有將統計學課程教學目標從知識傳授轉向能力培養,才能真正發揮統計學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
二、統計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思路與舉措
結合統計學課程特點,以及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如教學內容枯燥、教與學之間缺乏互動和偏重知識傳授,學生能力培養缺失等,本文提出統計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具體思路為:將班級學生進行分組,形成合作團隊;統計學課程教學與實踐調查任務同時開展,邊學習,邊選擇地方經濟難題邊開展社會實踐,然后將調查研究成果在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選拔優秀團隊參加統計學學科競賽,最終形成“課堂理論教學——社會實踐調查——課堂小組討論——參加學科競賽——服務地方經濟”的新型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統計理論和實踐水平,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服務地方經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