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天文學是研究宇宙空間天體、宇宙的結構和發展的學科。內容包括天體的構造、性質和運行規律等。文章發表在《中國工程科學》上,是天文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天文期刊投稿,天文論文發表,天文科普,網絡交流
天文學主要通過觀測天體發射到地球的輻射,發現并測量它們的位置、探索它們的運動規律、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化學組成、內部結構、能量來源及其演化規律。天文學是一門古老的科學,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天文學就有重要的地位。
2011年5月10日清晨,廣州電視塔上方出現了酷似皇冠的陰影。一位網友拍下照片,隨即發表了一條擔心世界末日即將到來的微博。但不出幾分鐘,這條微博的回復當中,就出現了熱心網友給出的科學解釋。
當時,我轉發了這條微博,并且再度感受到了互聯網在科學傳播,特別是天文科普領域能夠發揮的價值。
我利用網絡進行科學傳播的經歷,可以追溯到1999年。當時,我出任水木清華BBS(今天水木社區的前身)上天文版塊的版主,并在此后的兩年時間里,與這個BBS上聚集起來的一眾鐵桿“追星族”共同討論天文。2010年,伴隨著席卷全國的微博浪潮,我在新浪網擁有了自己的微博,并逐漸熟悉了這種“e時代”流行的溝通方式。
回首這12年,我發現無論是BBS還是微博,或許都不能直接向公眾傳播多少科學知識;但它們可以把對同一類事物感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討論和爭鳴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就讓它們在培養公眾科學精神方面發揮了不容忽視的價值。僅僅從我所處的天文學領域來看,來自民間的天文學新秀活躍、前衛的觀點,就可以讓每個參與討論的人都獲得不少新的知識或者想法。
而在我開通微博以后,一些重要的天文事件或是北京天文館的科普活動,也可以得益于微博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迅速為公眾所知。舉例而言,有一次天文館在某個周六的下午加映日本動畫電影《銀河鐵道之夜》,于是我就在一天前隨手發了一條微博。
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比如寬帶網絡帶寬的增加,以及移動上網設備的發展,使信息傳播的形式變得越來越豐富。網絡的這種發展趨勢,使它有可能在天文科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因為,天文學是一種不斷有新發現、不斷發展的學科,它能夠給參與其中的人提供真正的觀測體驗,而非實驗室里不斷的過程和結果的重復。
天文學的這種學科特點,決定了它不是以知識,而是以觀測為核心。因此,天文科普的生命力,在于一種人與人之間能夠無拘無束地討論,并啟發彼此的機制,而這恰恰是各種網絡交流方式的專長。
天文學是人類運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學、化學、數學等知識以及最尖端的科學技術手段,對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現象進行專業研究的一門科學。它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集人類智慧之大成的綜合系統。(七大基礎學科依次為數學、邏輯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物理學、化學、)。
自然科學期刊投稿須知:《中國工程科學》是中國工程院創辦并主管的學術期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兩院院士宋健教授任編委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