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方法策略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數學時間:瀏覽:

  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能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創造愉快學習的樂學氛圍,促進學生主動積極探索知識。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學生會沒有興趣和激情。因此要從現代生產、生活實際出發,給出一些新鮮的、生動的、有趣的、真實的問題讓學生解答。

  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于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力求參與某項活動,并且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學生發展思維的巨大推動力。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我十幾年的教學經驗證明,當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一旦產生時,就會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就會愿學、愛學、樂學數學。而且會學得活、學得好、獲得較大的成功。從而,有效地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一個人如果做他感興趣的事,他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勞,也總是興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難重重也絕不灰心喪氣,而去想辦法,百折不撓地去克服它。反之,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學習效果就差,甚至可能產生“厭學”的情緒。由此可見,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利用對問題的探究,誘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學習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這節課時我們可以創設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在一座美麗的大森林里住著一些可愛的小動物。一天它們要舉行一場自行車比賽。只見小熊貓騎的自行車輪子是橢圓形的,大黑熊騎的自行車輪子是圓形的,小山羊騎的自行車輪子是長方形的,梅花鹿騎的自行車輪子是正方形的。比賽開始了,這些小動物都使出渾身力氣奮力向前騎著,場上加油聲此起彼伏,氣氛極為熱烈。同學們也都一個個睜大了眼睛注視著畫面。比賽結束了,老師問;“為什么大黑熊取得這次比賽的勝利呢?學生說:“因為大黑熊自行車車輪是圓形的,只有做成圓形的車輪我們騎起來的感覺才會平穩又舒適,騎的才會更快。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后面的學習中去,而且也拉進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又如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點擊課件,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創設這樣一個情境:1)中山公園的張師傅要在這樣的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地上鋪草皮。已知這塊平行四邊形的地的底是14米,高是3米(點擊出示底、高的長度),你能幫助張師傅算一算需要多少平方米的草皮嗎?

  指名口答:14×3=42(平方米)

  答:需要42平方米的草皮。

  創設情境2:還要在這樣的一塊地上也鋪草皮。(點擊課件,出示一個三角形)

  提問:這是一塊什么形狀的地?(三角形)

  請你認真地觀察這兩塊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底相同,高也相同。)

  老師說:“當張師傅把這兩塊形狀不相同的地上鋪完草皮之后,他發現這塊三角形地所用的草皮正好是平行四邊形這塊地所用草皮的一半。咦,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進入今天研究的內容——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通過這個情境的創設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又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再如學習“最小公倍數”這部分內容時,我在教學過程中是這樣做的:板書,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數,之后我拋出一個問題的情境是 “你能想辦法求出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嗎?”然后分組進行討論。這樣的開放性問題一提出,學生們便熱火朝天地討論了起來。最后進行小組匯報。其中第一組的同學用列舉法找出了12和18的最小公倍數是36。第三組的組長站起來說:“老師,我們用分解質因數的方法:12=2×2×3 18=2×3×3,把12和18公有的質因數2和3各取一個,再乘12和18各自獨有的質因數,就得到12和18的最小公倍數36了。”這時班里的中隊長站了起來(他是班中一個最好問問題的學生了)他問:“為什么公有的質因數要各取一個呢?”我看到三組組長沉思了一會兒說:“這個問題我沒有想過,我也不知道怎樣回答你?”一石激起千層浪。于是我先表揚了他肯于思考、敢于表達并進行適時引導說:“他提出的問題是一個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誰能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我環視四周,見沒有人發言。于是我又說:“剛才同學們用列舉法找到了12和18的公倍數是36和72,現在請各小組把36和72進行分解質因數,然后觀察分析36和72的質因數與12和18 的質因數有什么關系?”通過討論有的學生說:“我們小組發現36和72的質因數既包含了12的全部質因數,又包含了18的全部質因數。也就是說求12和18的最小公倍數就要把12和18的公有的質因數以及各自獨有的質因數相乘起來。”“多好的回答啊!”我一邊帶頭為他鼓掌,一邊鼓勵學生都要像他學習,遇到問題肯于動腦筋的好習慣。權威期刊 www.qwqk.cn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教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

  二、巧妙安排游戲,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只能連續集中注意15分鐘左右,所以在教學中,如組織學生通過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來學習數學知識,他們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把注意力長時間地穩定在學習對象上來。如:學習完乘法的初步認識后,我們就可以安排一個“小動物找家”的游戲。老師事先做好小雞、小狗小白兔、小鹿等一些圖片,圖片上分別有不同的算式,有連加的,有乘法的。另外還分別畫出他們各自家的圖片,上面寫出相應的乘法和連枷算式。上課時,老師讓同學們幫助小動物找家,看誰找得最快,然后讓學生說出是怎樣幫助小動物找到家的。同學們的興趣立刻被調動起來,課堂上呈現出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局面。

  興趣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使所學知識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對學習有無興趣,與教師的啟發、誘導有關。因此我們要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注意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寓學習于游戲之中,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

  三、實際動手操作,激發興趣

  俗語說"手是腦的老師","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見,雙手的動作對于人的智力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擺一擺、畫一畫、拼一拼、分一分,豐富學生的感知材料,讓他們的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并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在引導動手操作的活動中誘發學生求知欲望,啟發思維。例如:學習“三角形的面積”時我是這樣做的:課前讓學生準備全一樣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兩類)、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小片子、水彩筆、剪刀這些學具,說:“課前老師讓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學具,你們能不能利用手中的學具和我們前邊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試著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與同組的同學共同探究。”幾分鐘后學生匯報并都推導出了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樣的安排學生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從中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又如在教學“米、分米、厘米的認識” 時,為了使學生對這些長度單位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并學會在實踐中運用這些長度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課上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每個小組的組長到老師這兒來抽簽,抽到什么內容就回去與同學進行測量親自動手實踐。有的組拿皮尺去量教室的長和寬;有的組拿卷尺去量黑板的長和寬;有的組拿米尺去量課桌的長和寬;有的組測量同學的身高;有的組測量盒子的長寬高;還有的組測量地磚的長和寬。各小組測量后再把結果在全班進行匯報。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不僅掌握了測量的方法,也學會了正確地使用長度單位,更重要的是自己親自動手去測量,所以興趣會更高,課堂氣氛會更活躍。同學們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驗著參與之樂,思維之趣,與同學們分享著成功后的喜悅。

  我認為,沒有興趣也就沒有創新。培養學生興趣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一把金鑰匙。人在滿懷興趣狀態下所學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且牢固。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識的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創新因素孕育于童年時期,潛藏于興趣之中。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不僅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前提條件,也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內在動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鹰潭市| 新民市| 新绛县| 射洪县| 屯留县| 永顺县| 珠海市| 扶风县| 资中县| 赫章县| 长海县| 巩留县| 红原县| 乌兰县| 淮北市| 定陶县| 鹤壁市| 遂川县| 柳河县| 剑阁县| 教育| 通化县| 姚安县| 珠海市| 天长市| 武隆县| 江北区| 阜宁县| 沿河| 昌都县| 安阳县| 屏山县| 宝清县| 永登县| 清水县| 孝昌县| 双鸭山市| 阳朔县| 日土县| 信丰县|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