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水利時間:瀏覽:

  摘 要:當前,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面臨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項目實施容易影響生態系統安全和生物多樣性。因此,本文重點分析了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新建項目要進行合理規劃和優化設計,開展生態環境效應評價,從源頭上消除或降低負面影響,既滿足社會需求又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人們要完善已建工程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以降低水利水電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而促進水利水電工程的生態化建設。

  關鍵詞: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效應評價

山東水利

  《山東水利》(月刊)創刊于1999年,是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指導類科技期刊。

  水是所有生物生存和發展之基,如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對水資源和能源的需求也日益提高[1]。數據顯示,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7 462.5億m3,在對我國26.2萬km的河流水質評價中,有18.4%河流長度的水質達不到Ⅲ類水標準;對124個湖泊共3.3萬km2水面進行了水質評價,達不到Ⅲ類水標準的湖泊占評價湖泊總數的75%,總磷(TP)、高錳酸鉀指數(CODMn)和化學需氧量(CODCr)是最主要的污染物[2]。

  水電是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潔能源。水利水電工程是對區域性水資源的多目標開發,具有電能開發、防洪減災、農田灌溉、航道運輸、水資源供給、水產養殖等效益,但也會對周圍的生態環境產生深遠影響[3]。生態環境影響是限制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關鍵因素之一,涉及規劃、設計、施工、運行和管理等階段,因此工程建設的全壽命周期要充分考慮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性,科學分析可能涉及的生態環境問題,并加以評價,提出預防和控制措施。

  水利水電工程必須全面開展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協調水利開發、經濟增長、社會進步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使開發和生態環境并重,實現水電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4]。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切斷了河流上下游的自然聯系,導致下游生態流量銳減,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如生物棲息環境、水環境)產生巨大影響[5-7]。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和運行對生態環境影響極大。有學者研究了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并提出了生態環境保護對策[8-10]。水利水電工程不僅直接關系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還關系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11]。構建我國與生態友好的水利工程技術體系,既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理論和技術,更要結合我國的國情、水情和河流特征。水利工程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還對周圍的居民產生影響,而移民的問題也是目前的難點,生態效應評價已從單因子評價發展成綜合評價,但目前還沒有達成共識,也處于探索階段。因此,水利水電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對環境影響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實現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從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發展現狀與挑戰、施工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生態環境影響效應的評價這幾個方面進行綜述。

  1 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現狀與挑戰

  據統計,2018年全國全口徑發電量為6.99萬億kW·h,同比增長8.4%。其中,水力發電量為12 329億kW·h。截至2018年底,中國水電總裝機容量約為3.5億kW,穩居世界第一。近年來,我國水電工程建設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顯著提高。目前,電力行業面臨供應寬松常態化、電源結構清潔化、電力系統智能化、電力發展國際化、體制機制市場化等機遇和挑戰[12]。

  2017年以來,我國水利建設重點領域主要放在江河湖泊治理、水庫及樞紐工程、水資源配置工程、農村水利、農村水電、水土流失治理和機構能力建設方面。水利工程建設涵蓋堤防和水閘、水庫和樞紐、機電井和泵站、灌溉工程、農村水電、水土保持工程、水文站網和水利網信等內容。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我國水利投資逐年增加,同時生態環境建設規模逐年擴大。2017年水土保持及生態工程比2016年增加69.09%,防洪工程和水電機構能力建設的專項工程投資也逐年增加,而水資源工程投資在2015—2017年投資趨于穩定,但仍然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13]。

  2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境問題

  2.1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把水利擺在九大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之首,指明了水利發展方向。水利水電工程的建設是對多方面都有影響的,首先在重大工程論證方面,將生態流量保障作為工程建設的前提條件;其次在重要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管理方面,持續加強生態流量下泄監管力度;最后在水利水電工程規劃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方面,將保障生態流量作為重點內容。應該在源頭上予以治理,當前在規劃和設計中存在更加注重工程安全性和經濟效益,部分工程建設粗放、工藝生硬,缺乏人與自然和諧理念,距離綠色環境友好型工程仍有較大差距。而在工程管理上,重建設、輕管理,大量引水式水電站建設對下游河道生態流量考慮不足,導致下游河段減脫水現象普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生境因子(包括水文情勢、水環境、泥沙等)和生物因子[14]。

  過去,由于人們對環境保護工作的認識不足,生活垃圾、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對水環境造成破壞。水利工程建設會影響水流速度,使得水中溶解氧下降,降低水環境與空氣的交換速率,因此水生物因環境改變會出現死亡,使水源受到污染[15]。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使用大量機械設備,會產生固體和空氣污染,爆破作業會產生一定的噪聲污染,大量的土石方開挖容易破壞周圍生態環境[16]。因此,人們需要采取措施來解決這些問題。項目建設前期要做好選址,評價環境影響范圍,避開生態脆弱區域,要綜合考慮工程對生態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并對可能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分析,合理開發和利用水資源,同時要保證生態用水充足,避免對下游產生不良影響。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要盡可能采用環保的施工方法,使用環境友好型材料,加強施工過程管理及控制,不要擾動施工區域外圍環境,施工區域內部做好植物綠化,開展粉塵、噪聲治理,合理排放廢物、廢水。

  施工結束后,應及時建立環境影響監測和反饋機制,對環境再次評估,及時修復被破壞的區域環境。同時,要對土地進行復墾和綠化,盡快恢復土壤和植被,避免水土流失,同時要保證資金專款專用,致力于生態保護和修復[17]。

  2.2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生物多樣性在固定能量、調節氣候、保護土壤、維持生態平衡和促進生物進化等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18]。水利水電工程的主要開發方式有大江大河上的區域性重點工程、跨流域調水工程、河流梯級開發、地方性中小型電站等[19],對水生態系統的脅迫主要表現為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和非連續化[20],改變了流域的天然狀態,必然會對其周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其主要原因有水庫蓄水、下泄受阻、流水儲存以及下泄控制[21]。

  研究發現,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會影響河流生態環境,人們可以采取生態調度、過魚設施建設、生境修復等多種調控措施,降低其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22-24]。當前,生態調控技術尚處在試驗探索階段,人們還需要結合工程實踐,持續開展深入研究,以提升生態環境修復效果。研究表明,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對水生物的影響機理主要表現為物理阻隔作用、水文水質脅迫作用[25]。

  欒長青等研究發現,漢江蜀河水電站的建成、運行可能對岸坡的穩定性造成一定影響,尤其是蓄水后水位變化對岸坡穩定性的影響極大[26]。李建成等通過一維水庫泥沙淤積模型對白河水庫泥沙游積狀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水庫建設對當地防洪影響較大,加劇了泥沙的游積,當地需要采取防洪措施,確定移民范圍[27]。吳偉等研究發現,漢江崔家營水利樞紐的施工產生粉塵、生活污水、固體廢棄物和噪聲污染等,其中許多影響具有長期性和不可逆性[28]。

  3 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生態環境效應評價

  水利水電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是指水利工程建設影響生態環境,在生物個體、生物群體和生態環境系統3個層面做出響應[29]。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價體系主要由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構成,而評價體系包括評價指標的選取、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的確定[30-32]。目前,水利水電工程生態環境效應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有三種方式。

  一是基于傳統的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建立指標體系,包括層次分析法、模糊評價法和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分析法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承德县| 永靖县| 四子王旗| 华安县| 景泰县| 湖州市| 巴楚县| 中西区| 永州市| 高平市| 同江市| 四川省| 仙游县| 山阳县| 永泰县| 宁都县| 繁峙县| 峨眉山市| 绥芬河市| 涡阳县| 拉孜县| 华坪县| 绵竹市| 天台县| 扶沟县| 宁陕县| 明水县| 花莲县| 临江市| 清涧县| 汉源县| 确山县| 阿巴嘎旗| 天全县| 沈阳市| 无为县| 陵水| 黄浦区| 上虞市| 瑞昌市|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