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在焉耆盆地連續多年多點開展新冬22號早熟冬小麥品種試驗示范,并結合焉耆盆地近4年來氣溫變化情況,證明了在焉耆盆地種植冬小麥可以安全越冬。同時,總結了冬小麥栽培技術要點,為當地調整小麥種植結構及農業種植結構提供技術依據。
關鍵詞:冬小麥;試驗示范;栽培;技術要點
為了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焉耆盆地種植業結構,徹底解決當地春小麥品質差、產量低等問題,引導糧農向優質、高效、綠色、安全生產方式轉變,對焉耆盆地由春麥主產區向冬、春麥混合區轉變進行探索。
1 影響冬小麥安全越冬的因素
冬小麥從出苗到越冬期的生育特點是長根、長葉、長分蘗、完成春化階段,并開始幼穗分化,即“三長一完成”,其生長中心是分蘗。冬小麥經歷嚴冬后,翌年是否可以繼續存活的關鍵是分蘗節是否受損。分蘗節是植株地下部未伸長的節間、節和腋芽等緊縮在一起的節群,具有再生性。冬季即使植株地上部位葉片全部凍死,只要分蘗節沒有受到損害,翌年春天環境適宜時,就可以從分蘗節部位發出新的分蘗,植株仍可以繼續生長。
1.1 溫度
低溫是引發小麥凍害死亡的主要原因。小麥凍害是指麥苗長期處于0 ℃以下強烈低溫或劇烈變溫的環境,超越了其本身所能耐受的范圍而造成的凍傷或死亡現象,一般發生在小麥越冬休眠到早春返青萌動期間。
1.2 土壤及水分
土壤因素中,對凍害程度影響較大的是土質和墑情。質地重的黏土,尤其是在耙地不實的情況下,小麥凍害更重;黏壤土、壤土種植小麥凍害輕。
同一類型的土壤,水分含量低的受凍害重,水分含量高的受凍害輕,這是因為水的熱容量比空氣和土壤熱容量大。麥田水分過高或干旱都不利于麥苗安全越冬。因此,及時灌好適量冬灌水有利于冬小麥安全越冬。
2 焉耆盆地氣溫變化對冬小麥安全越冬的影響
2.1 年平均氣溫變化
2016—2020年,焉耆盆地年平均氣溫8.6~9.7 ℃,總體呈穩定的趨勢,詳見表1。
2.2 年極端最低氣溫變化
2016—2020年,焉耆盆地年極端最低氣溫-21.3~-17.5 ℃,2018年出現極端最低氣溫-21.3 ℃。
2.3 冬季平均最低氣溫變化
2016—2020年,焉耆盆地冬季年平均最低氣溫在-13.9~-10.1 ℃,總體差異不大。
2.4 焉耆盆地氣溫情況對冬小麥安全越冬的影響
研究表明,無積雪覆蓋條件下,強冬性小麥可耐-24~-22 ℃的極端最低氣溫[1-2]。近4年焉耆盆地氣溫資料顯示,焉耆盆地年極端最低氣溫在-21.3~-17.5 ℃,說明種植冬小麥可以安全越冬。
3 新冬22號在焉耆盆地的農藝性狀及產量表現
經過連續多年、多點同步試驗示范和生產示范比較,新冬22號在焉耆盆地表現出具有適應性強和產量、質量穩定性優勢。播種量20~25 kg/667 m2,株高66.32~87.63 cm,穗長6.9~8.7 cm,穗粒數24.3~33.12個,收獲穗35.1萬~62.6萬穗/667 m2,實際產量400~630 kg/667 m2,容重800~821 g/L。新冬22號在焉耆盆地最高產量能達到630 kg/667 m2;最大穗長8.7 cm,穗粒數33.12個;最小穗長6.9 cm,穗粒數24.3個。具體農藝性狀及產量指標詳見表2。
4 主要栽培技術要點
(1)冬小麥的種植應選擇壤土種植,選擇早秋收作物和夏收作物種植地塊,確保8月底前完成土壤準備。
(2)在焉耆盆地,冬小麥播種期要保證9月10—20日播種結束。
(3)冬小麥播種量應由冬小麥種子的千粒重所確定。新冬22號以播種量20~25 kg/667 m2、播深2~3 cm為宜。
(4)根據冬小麥示范推廣情況可知,低溫不是造成焉耆盆地冬小麥越冬死亡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缺墑。因此要灌好越冬水和返青水,保證冬小麥安全越冬。冬灌期為11月20日前,春灌返青水為次年3月5—15日前。
(5)加強田間管理,促進返青生長[3-4]。抓緊靶地保墑、中耕松土、及早追肥,促使盡快返青,鞏固冬前分蘗,促進早春分蘗,防止受傷麥苗因田間管理不到位而繼續死亡[5]。
5 結束語
經過在焉耆盆地連續多年、多點試驗示范和跟蹤調查,新冬22號綜合性狀表現最佳,是當地種植冬小麥最適宜品種。因此,應向種糧農戶推薦新冬22號品種,宣傳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要點,加大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培訓力度,使種植戶擯棄“冬小麥越冬必須有積雪覆蓋”的思想,改變縣、鄉、村干部群眾對冬小麥種植認識不清、擔心種植失敗的顧慮。同時,大力宣傳在焉耆盆地種植冬小麥,既可以解決輪作倒茬,又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春小麥品質不佳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于晶,張林,蒼晶,等.冬小麥抗寒性的研究進展[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39(11):123-127.
[2]張敏,蔡瑞國,賈秀領,等.小麥抗寒機制的研究進展[J].東北農業科學,2016,41(4):37-42.
[3]楊起旺.冬小麥苗期至越冬期管理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6(17):12-13.
[4]孟艷萍.冬小麥越冬死苗原因及預防措施——以2018年豐南區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6(6):160.
[5]孫淑紅.冬小麥節水高產栽培技術[J].河北農業,2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