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教師教育生態學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態學時間:瀏覽:

  【論文摘要】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環境之間辮證統一關系的科學。本文采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從系統觀、物種觀、平衡觀和可持續發展觀等四個方面對我國教師教育系統進行分析,以期為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新的思路。

  【論文關鍵詞】教師教育 生態學 系統

  用生態學原理來分析和研究教育學間題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有效的研究方法。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環境之間辨證統一關系的科學。在生態系統中,因子與關系是兩個基本因素。因子是指構成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而關系則是指系統內各因子之間、因子與系統之間以及各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特性。在生態學的研究中,因子與系統、結構與功能、平衡與發展、統一與多樣等的關系構成了其基本研究范疇。作為教育大系統的一部分,教師教育與其它系統的相互關系及內部各因子間的相互關系影響了自身的發展狀況。根據生態學研究的基本范疇、基本觀點及原則,結合我國教師教育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本文擬從系統觀、物種觀、平衡觀及可持續發展觀等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系統觀—教師教育的生態關聯性

  生態學理論系統觀認為,整個世界是一個由人、社會和自然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在此系統中,各個生態因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并總是與周圍環境處于一種不斷交換的狀態之中。正如生態環境中諸生態因子及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作為教育大系統中眾多子系統之一的教師教育,必然會和其它教育子系統乃至整個社會大系統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在宏觀上,教師教育作為教育大系統的一個部分,必然要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不斷地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流,從而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一方面,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的發展變化會對教師教育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縱觀我國教師教育發展歷程,不難看出,但凡教師教育出現重大的變革和發展,都有其深刻的社會背景;換言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的發展變化導致了教師教育的變革與發展。“文革”時期教師教育的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后教師教育的復舒以及“十五”期間教師教育的大發展無不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對教師教育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教育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的發展。這主要體現在教師教育通過自身活動,行使培養人才、傳承文化、發展科學、啟發民智的功能,從而達到促使政治民主、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目的。

  在微觀上,教師教育本身即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在此系統中,各因子也會以各種形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在教師教育系統中,學前教育、初等教育、高中階段教育、中等師范教育及高等師范教育由于內在的聯系而相互影響。任何一個階段的教育都會對其它階段的教育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由此構成一個相生相克的、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

  由此可見,教師教育的生態關聯性決定了我們在選擇教師教育的政策、規模、結構、質量、發展速度時,不僅要考慮到本系統的內部因素,還要充分考慮與之密切相關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及科技等外部因素。

  二、物種觀—教師教育的生態多樣性

  一個完整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由多個彼此關聯而又相對獨立的生態因子構成的,因此,生態多樣性是生態理論的另一個基本觀點。在生態系統中,生態因子的多樣性決定了生態系統的豐富性,而系統的豐富性特點能使系統有效地克服由于物種稀少而導致的生態脆弱的弊病,從而有效地規避由于個別物種出現問題而致使整個系統崩潰的風險。教師教育系統亦是如此。我國傳統的教師教育無論是培養機構、培養模式、培養層次,還是課程設置都較為單一,這種狀況不利于教師教育的健康發展。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基礎教育對師資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之各地教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不同地區對師資的需求各不相同,為此要求教師教育在培養機構、方式、層次等方面呈現多樣化的特點。

  在培養機構上,既要有師范教育機構,如師范專科學校、師范學院及師范大學,也要有綜合性大學,打破師范教育機構一統教師教育天下的局面。綜合性大學承當教師教育任務有著重大的意義。一方面,綜合性大學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培養教師,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另一方面,綜合性大學培養教師為教師教育系統注人了新鮮血液,并在生源、質量、資金等方面與傳統師范教育機構展開競爭,從而在教師教育系統中形成一個相互競爭、相互促進的健康生態,有利于促進傳統師范教育機構的改革和教師教育整體素質的提高。

  在培養層次上,既有中專層次的教師教育,也有大專、本科甚至更高層次的教師教育。近年來,隨著基礎教育的發展,各地對師資的學歷要求也相應提高,一些發達地區中小學已將教師學歷要求提高至研究生層次。不同層次的教師教育體系豐富和完善了教師教育系統,進一步增強了教師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

  三、平衡觀—教師教育的生態平衡性

  平衡觀是生態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在一定時期內使其在結構、功能和能量等方面保持相對的穩定,是衡量生態系統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教師教育作為一個開放性的社會系統,在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交流同時,務必要保持自身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即生態平衡性。教師教育系統的生態平衡性可從內、外兩個維度進行剖析。

  作為社會大系統的一部分,教師教育系統必然會與其它子系統進行物質、能量與信息的交流,因此,教師教育的生態平衡性首先體現在自身與外界交流中的平衡。教師教育的外部生態平衡性主要表現在供需平衡、質量平衡及區域平衡三個方面。供需平衡是指社會向教師教育系統輸人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與教師教育系統對該資源需求的平衡以及教師教育系統向社會輸出產品(主要是師范畢業生)與社會對該產品需求的平衡。質量平衡是指教師教育系統向社會輸出的師范畢業生的素質與社會對師范畢業生素質的期望之間的平衡。區域平衡是指教師教育系統輸出的師范畢業生的就業分布狀況與各地區對師資需求狀況的平衡。教師教育系統的外部生態平衡性反映了教師教育與外界物質、能量、信息輸人和輸出的關系。這種輸人與輸出的關系平衡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教育的發展狀況,因此,教師教育在發展規模、培養層次、質量標準等方面要充分考慮社會的需求,與社會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關系。

  從教師教育系統內部來看,構成系統的各個因子之間也因各種原因而相互博弈,因此,教師教育的生態平衡性也體現在內部各因子之間的平衡。教師教育的內部生態平衡性體現在很多方面,本文僅介紹課程結構的平衡與學生智能結構的平衡兩個方面。在課程結構上,整個教師教育課程可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教育專業課程三大板塊。這三類課程的課時比例、難易程度和時間安排都影響了課程結構的平衡,任何一方出現偏差都可能導致整個結構的失衡。因此,要適當地安排三類課程,協調好三類課程的關系,以保持教師教育課程結構的平衡。學生的智能結構平衡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師范生所掌握的有關教育教學的專業知識與實際教育教學技能的平衡。由于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原因,長期以來,我國師范生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的錯誤觀念,由此導致了許多師范畢業生不能很好地適應中小學教學實際,不能有效教學的現實。因此要大力加強師范生教學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在掌握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同時習得教學技能,以保持知識與技能的平衡,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協調發展。

  四、可持續發展觀—促進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觀是一個多學科觀點,人們可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其進行理解和闡述。在本文中,可持續發展觀是指促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實現經濟及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強調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其本質是全面、協調、和諧的科學發展觀。把可持續發展理論引人到教師教育研究中,有利于我們開辟新的思路,采用新的方法來探討教師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可分為教師教育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和教師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兩個方面。

  教師教育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它通過培養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提高人口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教師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教師教育系統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通過對自身結構、功能、性質等的不斷革新,使本系統實現健康、持續、協調發展。

  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有利于本系統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對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為此,應采取措施,切實保障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首先,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摒棄傳統的、粗放式的發展模式,確立集約式的發展新理念。長期以來,我國教師教育采用粗放式、外延式的發展模式,通過擴大招生規模,大興學校硬件建設,促使教師教育規模快速變大。雖然該發展模式在短期內培養了大批教師,有效緩解了基礎教育師資缺乏的緊張狀況,促進了基礎教育的發展,但也出現了辦學效率不高,資源浪費等問題,導致了教師教育大起大落的局面。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對師資的要求也逐步由數量缺乏型向質量需求型轉變。因此,教師教育應審時度勢,改變發展模式,強化質量意識,大力提高教師教育質量,走集約型、內涵式發展之路。其次,改革教師教育體制,在培養機構、培養模式、辦學經費、課程設置等方面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構建新型的、開放式的教師教育體制,促進教師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宜市| 罗平县| 逊克县| 阳西县| 电白县| 苍溪县| 即墨市| 盘山县| 鄂尔多斯市| 松溪县| 玛沁县| 湖南省| 广安市| 临邑县| 普陀区| 建始县| 巴东县| 凤庆县| 枣强县| 三门峡市| 汕尾市| 宜都市| 遂宁市| 鄱阳县| 浙江省| 开远市| 淄博市| 定襄县| 子长县| 拉萨市| 左云县| 尉氏县| 维西| 马尔康县| 新巴尔虎右旗| 霍州市| 双牌县| 西林县| 鄂尔多斯市| 苍山县|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