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試論對建設生態大學的理性思考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態學時間:瀏覽: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必然對大學的建設與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生態大學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大學,具有學校與外部關系的生態化、校園文化的生態化及學校職能的生態化等基本特征。建設生態大學要從落實大學辦學自主權、明確學校辦學定位、建設生態校園文化、實現學校職能生態化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生態大學;特征;建設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它表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還要有高度的生態文明。大學的發展與時代有著內在的、直接的、多方面的關聯。生態文明建設必然對大學的建設與發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建設生態大學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生態文明是人類對當代環境危機進行理性反思后所選擇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對工業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種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的核心內涵是通過人和環境的和諧相處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中,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所要實現的目標,而達成目標的途徑則是人和環境的和諧相處,即實現人類社會的生態化。我國人均資源不足,加之由于長期實行主要依賴投資和增加物質投入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不論對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是對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

  大學是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傳播生態文明的重要陣地,是培養具備生態文明素養人才的搖籃,同時也是和諧社會這個大生態圈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黨和國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任務后,大學必須重新審視自身的辦學理念和價值追求,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努力鑄就民主和諧、兼收并蓄的學校文化,營造自然環境優美、人文環境和諧的生態校園,逐步走向生態化。

  二、生態大學的基本特征

  “生態”一詞原是生物學的概念,主要指生物體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現引申為行為主體與環境以及行為主體之間的“一種利生性的總體關聯”。大學具有獨特的生態主體和生態環境,大學生態主體與生態環境之間、大學各類生態主體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各自在維護大學生態的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共同使大學成為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生態大學是以生態化理念為指導,通過對由學校與外部環境構成的系統進行調控,達到學校與外部環境、學校內部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平衡,在資源優化配置基礎上,充分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實現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大學。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學校與外部關系的生態化

  大學是一個由機構、人員、文化等要素構成的相互協作的開放系統,其生命力既源于對其本質的追求,更取決于其與外部環境之間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能力,即開放能力。不過,大學的開放是相對的,是開放與封閉的統一。沒有開放性,大學不能生存,也不能發展;而沒有封閉性,大學的獨立性也會喪失,甚至走向解體,完全融入環境。大學組織要維持生存,實現發展,就必須在開放與封閉間保持適度的張力,既要源源不斷地從外界環境中獲取所需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也要維護自身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學逐步由社會邊緣走向社會中心,職能日益多樣,環境日益復雜,大學更應處理好適應社會需求與維護自身價值的關系。生態大學能正確處理好學校與政府、學校與社會、學校與學校之間等諸多關系,善于抓住發展機遇,謀求可持續發展。

  2.校園文化的生態化

  校園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物質文化指校園建筑布局、教學科研設施、人文景觀等,它既為大學人提供了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本條件,又影響著大學人的身心健康、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制度文化指學校的規章制度、管理條例等,對師生員工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起著規約作用,對維系學校的正常秩序和有效運行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精神文化指學校成員共有的價值觀、理想信念、道德情感、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等,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對大學人將產生經久不衰甚至伴隨終生的影響力。大學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融為一體、互相影響,共同作用于學校的方方面面。大學本質上是文化的,是一個具有文化屬性的系統,辦大學就是要營造一種文化氛圍。生態大學以生態文化的理念推動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努力構建良好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使它們相互促進,進而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競爭力,推動學校的建設與發展。

  3.學校職能的生態化

  現代大學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項基本職能。其中,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根本任務,大學應堅持把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科學研究是大學的重要職能,大學應緊密圍繞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需求,重點研究和解決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以及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高等教育。服務社會是大學應盡的責任。大學應緊緊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力。生態大學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統籌協調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基本職能,使其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協同進化。

  三、建設生態大學的主要途徑

  建設生態大學就是要以生態和諧理念為指導,運用生態系統的思維和方法來思考、認識大學的全部活動,最優化地處理大學與外部環境以及大學內部的關系。通過協調大學系統內外關系,謀求學校與外部環境、學校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和整體功能的優化,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1.落實大學辦學自主權

  大學與政府的關系是大學與外部環境關系中首要的和最根本的關系,它直接決定著大學系統內外其他關系的定位,其焦點是如何落實大學的辦學自主權問題。在法制社會,沒有政府的認可,大學就不可能生存。政府認可既是大學行為合法性的來源,也是大學內部管理權威性的依據,但在處理大學與政府的關系問題上,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政府以直接方式還是間接方式管理大學為宜。事實證明,政府對大學的管理,間接方式比直接方式更容易激發大學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行了深刻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在推動大學辦學自主權方面做了許多工作,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但是,政府對大學的管理仍需進一步完善。實踐中行政配置資源的能力仍然過強,政府對大學的管理還比較細。建設生態大學必須進一步完善政府的宏觀管理職能,理順大學與政府的行政管理關系,提升大學面向社會依法辦學的自主權,確立大學的自主法人地位,并通過建章(大學章程)立制規范學校內外各種權責及其關系,建立起學校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運行機制。

  2.明確學校的辦學定位

  大學與外部環境的關系還體現在大學與社會的關系,突出表現為大學的辦學定位。進行科學合理的辦學定位是提高大學辦學質量、提升整個高等教育效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戰略舉措。“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好大學”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自始至終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決策者、辦學者、管理者共同關注的話語。這涉及學校類型定位、學科結構定位、人才培養層次定位和服務面向定位幾個方面。建設生態大學必然要求大學辦學治校者尊重高等教育發展規律,認真思考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人才和科技的需求狀況、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意愿,認真研究區域大學和兄弟大學的發展態勢及辦學特色。在此基礎上,明確學校的辦學理念,找準自己的類型、層次、服務面向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把握自身的發展方向和服務重點,保證學校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3.建設生態校園文化

  生態校園文化應是能夠賦予學者以靈感,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并使師生能夠在其中更有效地進行創造、學習與發明的環境。建設生態大學應加強校園文化生態建設。一是塑造高雅文明的校園物質文化。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充分賦予校園內包括樓堂館所、花草樹木等在內的建筑、設施和環境以豐富的文化內涵,讓校園的每個角落都散發出大學的榮耀歷史、不俗品格和高等學府特有的知識殿堂的莊嚴、肅穆和凝重,時時展現出現代大學的科學、文明與進步,充分發揮校園環境陶冶性情、修身養性之功能。二是建設科學規范的制度文化。建立與學校使命與責任相配套的且不斷豐富、完善和創新的制度體系,保證學校各項工作的正常有序開展;合理配置學校內部權力,既保證學校辦學活動的合法性和有序性,又保障學校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培育良好的精神文化。形成和發揚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不畏艱險、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和團結協作、淡泊名利的團隊精神;倡導“和而不同”,秉承學術自由理念,強調學術的多元發展;加強學術道德建設,堅持嚴謹治學,講究學術誠信,力戒急功近利。

  4.實現學校職能的生態化

  充分發揮學校職能,正確處理好各職能之間的關系,實現學校職能的生態化,保障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建設生態大學的必然要求。

  (1)積極推行生態化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應注重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通過教育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一是重視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以及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二是以師生互動、探究性教學為主要教學方式,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三是重視學生之間的彼此交往、互相質疑,使學生的新發現和新思維能夠互相影響、互相激勵,產生鏈式反應;四是重視團隊精神培養,使學生學會合作;五是著力提升學生的生態文化素養,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使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養成生態行為。

  (2)形成正確的科研導向。在科學研究方面,應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作為安身立命的基礎,積極為推動人類文明傳承創新和社會發展進步發揮作用。首先,要堅持學術導向和社會需求導向并重。既要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技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開展研究,并力爭取得重大突破;又要高度重視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開展研究,努力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其次,要重視發展生態科技。生態科技是指能夠優化生態系統結構、促進生態系統保持良性循環的科技。它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原則,強調技術圈與生態圈的和諧發展,力爭做到高效率、低消耗和無污染。建設生態大學應將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于科研工作的各個方面,注重科研成果的生態性,著力解決我國能源、資源和環境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3)增強社會服務能力。應自覺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辦學思路,充分發揮多學科、多功能的優勢,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以創新能力提升為突破口,堅持“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創新引領”原則,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在國家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大力推動協同創新,促進高等教育與科技、經濟、文化的有機結合。在服務社會中實現學校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梦县| 荔浦县| 麟游县| 江都市| 惠东县| 固始县| 宕昌县| 朔州市| 宁波市| 乳山市| 九江市| 报价| 扎囊县| 博野县| 眉山市| 定陶县| 谢通门县| 宁津县| 十堰市| 娄底市| 成武县| 厦门市| 城口县| 英山县| 长汀县| 玛纳斯县| 正阳县| 田阳县| 冀州市| 承德市| 兴仁县| 怀仁县| 景德镇市| 凤山市| 桦甸市| 大竹县| 渝北区| 湖北省| 吉安市| 晋中市| 天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