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種污染尤其是工業污染的不斷加劇,人類或說整個世界的生態環境都面臨著巨大的威脅。由于過量排放溫室氣體,全球氣候變暖,造成冰川消融,海平面將升高,引起海岸灘涂濕地紅樹林和珊瑚礁等生態群喪失、原有生態系統改變、感染疾病等傳染病病菌通過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擴大疫情的流行,對人體健康危害、溫度升高,精子的活性隨溫度升高而降低影響人的生育等危害。對于草原生態來說,氣候異常變化也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浩劫。
一.氣候變化對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
1. 干旱加重草地土壤侵蝕、潛在荒漠化趨勢增大
氣候變暖后,草原區干旱出現的幾率大, 持續時間長;草地土壤侵蝕危害嚴重,土地肥力降低;草地在干旱氣候、荒漠化、鹽堿化的作用下,初級生產力下降;草地景觀呈現荒漠化趨勢。根據1950、1970、1980年的航片資料,近30年內蒙古草原區沙地、流沙面積明顯增大,其中流沙面積增加2~3倍。20世紀50年代草原區內50%~70%的高草群落和密草,到80年代變成低矮而稀疏的植被。另外,內蒙古高原西部荒漠帶與草原帶的分界線及荒漠草原亞帶與典型草原亞帶的分界線(北段)近20年均東移大約l00千米左右,移動速度為平均3~5千米/年。
2. 氣候變化改變區域的植被分布
分析表明,當降水增加10%時,如溫度升高1℃,我國天山以北的草原和稀樹灌木草原的面積將增加,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將減少,和田河畔的荒漠河岸胡楊疏林將消失,柴達木盆地的大片戈壁、鹽殼及風蝕沙地將有50%發展為荒漠植被,青海湖周圍的草甸和沼澤北延到祁連山下、西伸到柴達木盆地邊緣;如溫度升高2℃、3℃,上述區域內植被變化的方向與溫度升高1℃時是相同的,即草原和稀樹灌木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澤的面積擴大,荒漠面積縮小,沙漠、戈壁和鹽殼的面積基本不再擴大,部分已被荒漠取代。當降水減少10%時,無論溫度上升程度如何,上述區域內的植被變化方向也都是相似的,即荒漠面積擴大,荒漠化加重,胡楊林地瀕于毀滅。由此說明,影響西北地區植被分布的關鍵因子是降水。當溫度升高、降水增加時,西北地區的草原和稀樹灌木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澤的面積將有所擴大,部分沙漠被荒漠植被代替。而當溫度升高、降水減少時,西北地區的草原和稀樹灌木草原、草甸和沼澤面積縮小,荒漠植被將取而代之,荒漠化嚴重,農業生產受到威脅。
3. 氣溫升高將使干旱面積擴大、草原面積減少
我國目前旱區(包括干旱、半干旱及半濕潤區)面積為367.3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8.3%。現有研究指出,干旱區的溫度自20世紀70年代起呈上升趨勢;降水量在60年代下降,70年代起緩慢上升,但還一直低于平均值。研究表明,如果氣溫上升1.5℃,我國旱區總面積將增加18.8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0%。這將減少我國草原面積,為荒漠化擴展提供潛在的條件。
4. 氣候變化對畜牧業產生影響
總的來說,氣候變化一般不會有利于各地的畜牧生產。在全球變暖的條件下,某些家畜疾病很可能發展。夏季,暖區的畜牧生產可能受到不利影響;涼區的影響較復雜,草飼家畜的情況較好,但牛奶生產可能會受到不利影響;秋冬季,有利于減少飼料需求,增加對幼小家畜的保護,以及降低能源消耗成本。
二. 補救措施
1.退耕還林還草
退耕還林還草對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遏制風沙蔓延。首先,退耕還林還草可以使土壤的物理性質得到改善。植被回復使土壤容重減小,從而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持水性能增強,總儲水庫容增大,從而使土壤屋里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改善。植被恢復后土壤機械組成明顯細化,粉粒、粘粒含量增加,砂粒含量大大減小。其次,退耕還林還草可以使土壤養分含量提高,有效性增強。隨之植被的恢復,土壤PH值逐步降低,有機質、全氮、有效氮及速效鉀的含量得到提高,但在某種程度上,植被恢復使土壤磷含量有所減小。再次,不同的退耕模式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不同。不同退耕模式對土壤質量恢復的影響不盡相同,總的看來,刺槐×沙棘混交林地土壤容重、土壤pH值減小最大,土壤有機質、全氮含量增加 ,土壤速效養分增加也高于其他退耕模式。第四,退耕年限對土壤的理化性質影響顯著。植被恢復年限直接影響地表和地下生物量。一般說來,隨恢復時間的增長,地表和地下生物量也增加。生物量增加將使土壤有機物質輸入增加,將引起土壤物理和化學性質發生變化。因此,恢復時間也將影響土壤特性。隨恢復時間的增長,土壤容重不斷減小,土壤孔隙度不斷增加,且土壤全氮和有機質呈明顯增加趨勢。土壤速效養分的變化則有顯著差異,0-20cm圖層的速效鉀隨時間的增長快速增加,而20-40cm圖層的速效鉀則有小幅度的下降;土壤速效氮有明顯增加;而速效磷相對于耕地則有一定減少。
同時,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不同于其它林業六大生態工程,有其更復雜的社會背景。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在短期內有著明顯的矛盾與沖突。退耕的實施地多為生態脆弱、貧困地區,耕地是農民主要的生活保障來源。退耕生態效益必定要建立在農民經濟利益的損失基礎上。對農民給予補償,是協調好退耕還林還草生態效益與農民經濟利益矛盾的重要手段,如果補償標準制定不合理,農民利益沒能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必將導致復耕和生態環境惡化。因此在做好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一定要先解決好退耕還林還草地區人群的經濟問題。
2.以草定畜
以草定畜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既滿足了退耕還林還草地區人群的部分需求,同時也是對草地的保護。牧群對草地的修理才是最完美最自然的。但是在以草定畜過程中仍應注意一些事項。
首先,通過產草量確定的每個牧戶的載畜量只是一個大概的指導指標,存在較大的誤差,很難說由官方頒布的載畜量標準就是十分準確科學的載畜量標準。這是因為第一,北方干旱半干旱草原,空間上的異質性特點十分突出,甚至空間上的差異比時間上的差異還要大。這將導致在做測產樣方時,由不同測量者導致的系統誤差就會十分驚人;第二,遙感雖是十分有效可行的測產方式,在大尺度上的產草量計算能夠相對準確,但是要細分到村甚至牧戶,遙感的準確率就很難達到合理的程度。即使不考慮在樣方測量上的誤差,那么在由點及面的尺度轉換中仍然會存在較大的誤差。其次,畜產品沒有建立相對完善的市場體系,即使能制定合理的載畜量標準也無法應對草原生態系統在時間上的波動性。巨大的產草量波動將導致如果嚴格按照載畜量標準調節牲畜數量會更加惡化牧民的市場地位,增加牧民的損失。所以,以草定畜應該采取以草質和草量綜合的模式管理牲畜數目。
3. 建設人工草場
在退耕還林還草過程中,人們可以也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對不同牧草的生物量的影響,選擇耐高溫抗干旱的草種并注意草種的多樣性,以避免草場的退化。
作為動物的代表,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了殘暴的毀害,而如果人們仍不能及時悔改,毀滅的將是整個生態環境,這也是一種變向的世界末日。我們今天所該做的,就是充分借助植物來幫助我們恢復我們毀害的生態環境。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記住以往的一些教訓,對于發展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以毀壞大自然、毀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去做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