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為了解東北蝲蛄(Cambaroides dauricus Pallas)的生活習性,基于仿生態環境條件,對東北蝲蛄的形態特征、食性喜好、蛻殼特征、交配行為等進行了觀察,結果表明,東北蝲蛄喜食新鮮活魚,常因搶食而發生爭斗;秋季出現蛻殼現象;首次觀察到東北蝲蛄交配行為及交配后雌性蝲蛄納精囊的顏色變化。
關鍵詞:東北蝲蛄(Cambaroides dauricus Pallas);仿生態環境;生活習性
蝲蛄隸屬于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綱(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螯蝦科(Cambaridae),蝲蛄屬(Cambaroides)。我國原產三種蝲蛄,分別是東北蝲蛄(Cambaroides dauricus)、許朗蝲蛄(Cambaroides schrenkii)和朝鮮蝲蛄(Cambaroides similis)。
東北蝲蛄又稱螯蝦,外殼多為青綠色、黃褐色,外表光滑,甲殼偏硬,副足修長,尾部偏大,身體由頭胸部、腹部、額角、眼、觸角、大顎、小顎、顎足、胸肢和腹肢等組成[1]。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吉林省長白山地區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等水域,資源量較多的包括敦化市、通化市等地。東北蝲蛄喜棲息于水質清澈的山溪石塊中,對水質要求極高,生活水域遭到輕微污染都會致其死亡,從而導致滅絕[2]。東北蝲蛄肉質細膩,味道鮮美,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和蝦青素,具有一定的調節和補益功效,深受消費者喜愛。上世紀90年代,因農藥污染及人類過度捕撈和介入,野生東北蝲蛄數量急速下降,因其群體恢復能力弱,已經瀕臨滅絕,成為亟需保護的物種[3]。東北蝲蛄的人工養殖難度高,養殖技術尚未完全攻克,研究資料相對缺乏,雖有學者提出了基礎養殖方法和建議[4],但目前國內外尚未有人工繁殖成功的案例,這嚴重制約了東北蝲蛄種質資源恢復和發展。基于目前的研究現狀,本研究在可控溫生態養殖室內模擬東北蝲蛄野外生存條件開展人工養殖研究,觀察其生活習性,為今后開展東北蝲蛄人工繁殖和養殖技術研究提供參考和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2020年7月,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密江河共采集體格健壯的野生東北蝲蛄81尾,充氧運輸至吉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暫養于可控溫生態養殖室內。其中雌性32尾、雄性49尾,體長5.8~6.9 cm,平均為6.3 cm;體重5.9~13.4 g,平均為9.0 g。
1.2 試驗條件
東北蝲蛄飼養于可控溫生態水族箱內。每個水族箱(內水流循環)規格為80 cm×45 cm×45 cm,平均養殖密度為61.7尾/m3,循環水溶解氧6.4 mg/L,水流速4.14 L/min,pH值為8.33,水溫10~17 ℃,24小時持續充氧。模仿野外環境放置鵝卵石和水草等,為東北蝲蛄提供躲避場所。每周清污換水一次。每日投喂餌料一次,觀察其活動情況,持續觀察1年。
1.3 研究方法
每日上午9:00至10:00,下午15:00至16:00觀察、記錄東北蝲蛄的外部形態結構、攝食行為、蛻殼變化和交配行為等生活習性,并進行拍攝及錄像。
在攝食偏好性的研究中,將東北蝲蛄分為三組,每組10尾,一組投喂顆粒飼料,一組投喂新鮮死魚,一組投喂小型活魚。每日上午9:00開始投喂,為期2周,通過剩余殘餌量判斷東北蝲蛄食性偏好。
2 結果
2.1 雌雄外部形態特征區別
除外部基本結構,雄雌東北蝲蛄的主要區別在于生殖器官。雄性蝲蛄的附肢進化為向頭部方向的生殖肢,雌性蝲蛄的第三對步足基部是一對生殖孔,見封三圖1。
2.2 適宜的生態習性
觀察結果表明,最佳飼養方式為隔離養殖。初期采用集中飼養,發現其相互打斗、殘殺程度嚴重,死亡16尾。隨后采用水族箱隔離養殖方式,有效降低蝲蛄死亡率23.9%。
2.3 食性喜好與攝食特征
通過投喂不同餌料對比,結果表明東北蝲蛄最喜食活魚。東北蝲蛄對食物的喜好依次為小型活魚、新鮮死魚及顆粒飼料。投喂小型活魚期間,水族箱內基本無殘留;投喂顆粒飼料期間,水族箱內殘餌剩余明顯。在攝食過程中,東北蝲蛄首先用螯足將食物緊緊圈住,再用第一顎足將食物送入口中。首次觀察到東北蝲蛄個體之間搶食活魚的現象,見封三圖2a、圖2b。
2.4 蛻殼特征
10月12—25日,共觀察到4尾東北蝲蛄蛻殼現象,與自然條件下生長的東北蝲蛄蛻殼時間一致。剛剛蛻殼的蝲蛄身體柔軟,顏色呈淡紅色,一周后逐漸堅硬。蛻殼期間行動減弱,直至甲殼逐漸硬化后,才開始進行其他活動。10月20日觀察到一尾東北蝲蛄螯足蛻殼的現象,新生長的螯足短而細小,與蛻下的外殼形成鮮明對比,見封三圖2c。
2.5 交配行為
試驗期間,觀察到人工飼養的東北蝲蛄交配行為,與自然環境交配時間相符。交配前雄性先抓住雌性,與之腹部相對進行交配,雄性蝲蛄將精莢置于雌性的納精囊內,見封三圖2d。經連續觀察,發現交配后的雌性納精囊與交配前存在明顯區別,交配后的雌性蝲蛄納精囊顏色變為白色,見封三圖3。
3 分析與討論
3.1 資源現狀分析
據文獻顯示,上世紀60年代在吉林省臨江縣、撫松縣及遼寧省的桓仁縣等境內的山區河流內,東北蝲蛄的資源非常豐富,研究人員在進行漁業資源調查中幾乎每網中都會捕獲幾尾東北蝲蛄,調查結果顯示在面積為1 m2,水深20~30 cm的樣方中,可得東北蝲蛄12尾,可見資源之豐富[1]。而如今東北蝲蛄的資源現狀不容樂觀,經走訪與調查,近年來已很難見到野生的東北蝲蛄,恢復東北蝲蛄種群資源迫在眉睫。
3.2 生活習性分析
本研究在生態特性、蛻殼行為方面的研究結果與張希等[2]學者觀點一致。在生活耐受水溫上,張希等學者提出最適水溫為16~21 ℃,而本研究中控制水溫10~17 ℃,在養殖過程中當水溫超過20 ℃,東北蝲蛄的活動明顯減緩。分析原因可能為采集的東北蝲蛄自然氣候環境存在差異,對水溫耐受有所不同。在攝食行為方面,首次對東北蝲蛄食性喜好進行對比研究,但無法精準計算東北蝲蛄對各種食物的攝食量,僅能通過肉眼對各組水族箱內剩余餌料量進行判斷。在三種食物中,東北蝲蛄更加喜好肉質鮮美的小型活魚,這與其他學者描述東北蝲蛄更加偏好肉食這一特性觀點一致[2]。首次觀察到雌雄東北蝲蛄交配行為,人工養殖的東北蝲蛄交配時間與自然環境下的東北蝲蛄交配時間一致,說明人工仿生態環境與東北蝲蛄生存的自然環境相似,對東北蝲蛄生態學特征和生活習性沒有改變和影響。本研究在東北蝲蛄交配之后首次觀察到雌性蝲蛄納精囊顏色出現改變,通過對比,交配后的雌蝲蛄納精囊由無色變為白色,這一結果未在其它學者研究中提出,今后還應在解剖學上進行深入觀察與分析研究。
3.3 人工繁育養殖現狀及前景展望
當前對東北蝲蛄的研究相對較少,人工繁養的技術難關尚未完全攻克,還未有成功養殖的相關報道。東北蝲蛄在我國僅分布于東北,不食腐食,喜食新鮮食物,無法生存于污染與腐朽環境,自然條件下繁殖能力較弱,故而生殖力無法與小龍蝦(克氏原螯蝦)相比[5-6]。即使有學者提出東北蝲蛄的基礎養殖要點[7-9],但其研究資料和養殖技術仍相對缺乏,養殖東北蝲蛄的產量也較低[10]。
本研究基于人工仿生態環境條件開展東北蝲蛄生活習性觀察,對東北蝲蛄的外部形態、攝食行為、蛻殼特征、交配行為等進行連續觀察和記錄,并初步摸索人工養殖條件,為實現東北蝲蛄生態養殖[11]和恢復種群數量具有積極作用。今后還應從解剖學、分子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多角度深入探索東北蝲蛄的種質資源鑒定和保護研究,盡早突破人工繁養瓶頸,開發東北蝲蛄人工養殖新模式。
參考文獻:
[1] 馬常夫,于春林.東北螯蝦[J].動物學雜志,1959(10):453-456.
[2] 張希,楊潔,董宏偉,等.東北蝲蛄的生物學特性及現狀分析[J].水產科技情報,2020,47(1):41-43.
[3] 楊富億.東北蝲蛄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資源開發與市場,1995,11(3):128-131.
[4] 張希,楊潔,董宏偉,等.東北蝲蛄運輸入池方法及恢復期養殖措施[J].水產養殖,2020(5):56-57.
[5] 王波.如何識別龍蝦、螯蝦與蝲蛄蝦[J].生物學通報,2003,38(2):31-32.
[6] 董揚帆,李軍濤,張秀霞,等.克氏原螯蝦繁殖生物學與苗種培育技術研究進展[J].水產學雜志,2020,33(4):68-74.
[7] 于林海,郭貴良,郭萬卿,等.極具開發價值的土著漁業品種——東北蝲蛄[J].科學種養,2021(3):53-54.
[8] 楊富億.東北蝲蛄稻田養殖技術[J].水產養殖,1994(4):8-9.
[9] 張希.東北蝲蛄人工養殖技術要點[J].科學養魚,2020(4):35-36.
[10] 牛貴武.黑龍江省經濟蝦類資源現狀及發展對策[J].黑龍江水產,2018(1):15-17.
[11] 王偉.淡水鰲蝦、甲魚與水稻種植結合發展循環生態農業的技術實踐與探討[J].科技風,2019(1):20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