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村民在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充分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才能推動生活垃圾的長效治理,創造生態宜居的鄉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長久實施。該文分析了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必要性以及當前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依據現實情況提出了推動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村民;生活垃圾治理;對策研究
1 引言
自2017年中共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以來,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尤其是農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已成為當前亟須解決的重點問題。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需要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村民等多元主體共同協作參與,政府要系統地發揮引導和宣傳的作用、社會組織和企業要積極參與并協助配合政府的相關工作、村民要主動參與其中,改變以往僅依靠政府的狀態。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強調要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不斷健全村民參與生活垃圾治理的自治機制[1]。村民作為農村生活垃圾的當事人,積極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劉春霞和郭鴻鵬認為,村民扮演著垃圾制造者和治理者雙重角色[2]。由此可以看出,村民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村民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生活垃圾的治理過程,通過多種途徑的學習來培養自己的環保意識,并且通過對日常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源頭分類處理,將極大地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進程。因此,必須要重視村民在生活垃圾污染治理過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彰顯其主體的地位。
2 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必要性
2.1 優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結構,推動多元化主體協同治理 當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主要是依靠政府,操建華認為,現階段我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主要由政府來運營維持,垃圾處理過程中的設施也是政府投入建設的[3]。如果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體主要是政府,治理結構太過單一,造成農村生活垃圾整治的混亂無序,從而使整個治理系統的整體效應難以充分發揮。同時,政府在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過程中會出現成效不明顯的情況。林盛華指出,針對部分垃圾治理不顯著的區域,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內在驅動力,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體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政府全權包辦的治理方式未獲得村民的支持,從而難以形成長期有效的監督機制[4]。因此,要推動村政府、村組織、企業、村民等多元化主體共同參與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過程,尤其是鼓勵村民主動參與其中,不斷豐富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結構,推動多元化主體協同治理。
2.2 發揮村民參與垃圾治理的主體作用,推動相關政策較好、較快地實施 村民作為農村生活垃圾的當事人,不僅是生活垃圾的產生者,也是生活垃圾的治理者。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與治理,關乎到每一個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村民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村民參與垃圾治理,有利于其了解亂扔生活垃圾帶來的危害和污染,從而在行為上約束和規范自己,不斷增強環保意識和公共意識,從源頭上實現垃圾分類資源化減量。可見,村民參與到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不僅能有效提高治理效果,而且能更好更快地推動政府相關政策的實施。
3 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問題
3.1 參與程度低、認知不足 當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承擔者是政府,村民的參與度較低,部分地區的村民甚至認為生活垃圾的處理是政府的責任,抱著一種與我無關的心態,真正付諸行動參與垃圾治理的少之又少。其次,村民對生活垃圾治理的認知不足,缺乏環保意識和公共意識。據調查顯示,有過半的村民在處理生活垃圾時全部都堆放在一起,缺乏垃圾分類的意識,極大地增加了垃圾治理的成本。有的村民在處理生活垃圾時采用就地焚燒的方式,造成了空氣的二次污染,加劇了環境污染,不利于生活垃圾治理的有效推進。
3.2 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反饋渠道 目前,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主要是通過以下2種方式:一是通過規范自身的行為,在源頭上做好垃圾分類,實現垃圾資源化減量;二是通過村委會和自發形成的村組織參與生活垃圾的治理。第一種方式只能在源頭上減少垃圾分類帶來的困擾,并不能充分體現村民參與垃圾治理的主體作用,村民只有通過村委會或者有影響力的村組織才能真正地投入到生活垃圾治理的進程中。但是,當前部分村委會存在信息不透明、行政色彩濃烈等現象,村民也缺乏有效的監督和反饋渠道,從而降低了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積極性和熱情。
3.3 治理受限于鄉村“熟人社會”形態 農村生活垃圾的治理要考慮到鄉村文化的影響,鄉村長此以往形成的講人情、重面子的“熟人社會”至今是當前農村文化的重要形式,該形態也將長期影響農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考慮到熟人社會中情面的因素,大多數村民在看到亂扔垃圾、就地焚燒等行為時并不會及時勸阻和制止。雖然這部分村民有環保意識,內心也渴望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但他們認為阻止他人的該行為會產生鄰里矛盾,因此就選擇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長此以往,村民缺乏彼此之間的監督,影響村民參與治理的程度,造成村莊生活垃圾污染逐漸惡化。
4 推動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對策建議
4.1 加強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意識與能力建設 加強村民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與能力建設,最重要的是從根本上提升村民自身的素質。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體現:一是從思想層面上加強村民環保教育和公共意識的培養,提高村民對生活垃圾的深度認知;二是從實踐層面上提高村民進行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的技能,提高每位村民合理處理生活垃圾的能力;三是從激勵層面上積極探索不同形式的激勵機制,從物質和精神2個角度激勵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2 建立并完善村民參與的制度體系 充分發揮村民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的主體作用,必須要有良好的政治環境和健全的制度。可以從以下2個角度進行改進:一是轉變政府以往全面解決的管理理念,給予村民更大的空間和支持,為村民參與生活垃圾治理提供“快通車”,掃清村民參與垃圾治理的各種障礙;二是完善生活垃圾治理的制度保障,在村務信息公開制度、村民責任機制、農民參與反饋機制等3個方面不斷進行完善和修訂,爭取早日為村民參與生活垃圾治理提供一個健全的制度保障。
4.3 優化村民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社會環境 村民在參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過程會受到鄉村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因此要不斷完善村民參與生活垃圾治理的社會環境。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打破鄉村“熟人社會”形態的制約,形成村民之間相互監督的機制,增強村民的自我約束;二是完善鄉村環保自治組織建設,提高村民參與組織性,充分發揮村民自治的作用,建設一個真正代表村民意愿、做到信息公開、有效率的組織。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EB/OL].[2018-02-0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5/content_5264056.htm.
[2]劉春霞,郭鴻鵬.鄉村社會資本、收入水平與農戶參與農村環保公共品合作供給——基于分層模型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6(11):56-65.
[3]操建華.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J].重慶社會科學,2019(06):44-54.
[4]林盛華.農村居民參與垃圾治理[D].廣州:廣東省社會科學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