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問題,新農村建設也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農業經濟作為國計民生之本,需要著眼發展的長遠性,尋求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從現實中看,部分農村地區對生態環境過度開發,已經對農業經濟本體構成了損害。基于此,研究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與農業生態環境保持協同,極具現實意義及戰略價值。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農業經濟;協調發展
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相生相伴,人類生產活動在對自然環境進行改造開發的同時,人與自然也呈現出一定矛盾。在國家提倡開展新農村建設的浪潮下,依托農業經濟發展,我國綜合國力及民生狀況得到迅速提升。但在看到農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針對一體兩面的生態環境破壞,土地過度開發,水污染嚴重等問題,不應視而不見。只有保持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才能收獲金山綠水。
一、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內在關系
首先,農業生態環境是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石。生態文明建設在黨的十八大后被提到新高度,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及治理在各地深入開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農業經濟的屬性決定了農作物必須處于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下才能提高豐產率。農業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農業經濟的效益表現。
其次,農業經濟發展為農業生態環境提供保障條件。農業經濟發展在不破壞農業生態系統的平衡性的基礎上,可以降低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發生矛盾的概率,農業發展帶來的廣泛關注及農業經濟產生的大量經濟價值,可以為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及技術上的支持,使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在協調狀態。
最后,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帶有相對性、約束性及均衡性。從相對性及約束性上看,人類可以根據自身的利益訴求,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中給出戰略選擇,兩者都具有不同歷史時期的被選擇性,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有其相對性。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是對生態環境施加影響的過程,農業經濟出于對生態環境加以保護的目的,通常會選擇在生態環境可承受范圍內開展,特別是農業生態環境有其自身客觀發展規律,在考慮發展農業經濟時,約束性特性是平衡兩者關系的重要原則。從均衡性上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協同發展不應被片面理解,兩者均有價值,過度發展農業或因生態環境保護而阻礙農業發展都有偏頗性,應把握兩者的均衡性。
二、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性
(一)新農村建設及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產生了供人們消費使用的物質,這一生產過程是在生態環境下進行的,可以說,生態環境是生產實踐的必要條件。新農村建設倡導農業經濟生產生活要與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使用及農業農村生態保護相依相存,一方面,這是發展現代生態農業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于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已經串聯起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再生品的整個過程,使原有的粗放型農業經濟模式轉變為現代可持續農業。
(二)改善農村環境
因生態環境惡化而帶來的后果是觸目驚心的,不僅僅會對農業生產,還會波及到社會政治、社會經濟、社會民生等諸多方面。有鑒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國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的戰略。自然災害的發生與生態環境的惡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是抵御自然災害的重要手段。農村在發展致富的道路上,以往伴隨著大量的生態環境破壞行為,如濫伐樹木、濫墾土地等,農村水漬化問題屢見不鮮。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發展及農民居家樂業的基礎保障,而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能夠通過創設舒適的農村生存空間,借助環境資源換取農村發展資金資源,為新農村建設掃除后顧之憂。
(三)助力農民創收
生態環境的多樣為農業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諸多基礎資源,如清新空氣、干凈水源、肥沃土壤等。通過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同發展,農業生產實踐中為了給農作物生長提供綠色環境空間,會減少農藥及化肥的使用量,從而生產出真正的綠色高質量農產品。當綠色農產品投入農業市場,受供需關系影響,其價格必然一路上漲,如此能夠幫助農民創收。從農業實踐中看,因綠色農業而使農民增收致富的案例并不鮮見,概括其優勢經驗,主要在于生態環境保護在先,農業生產跟進在后的策略,如擴展林地及草地面積,發展林下產業等,逐漸成為農村經濟提高的路徑。
三、常見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農業生產實踐中看,簡陋粗放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并在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影響下,使農業經濟發展受阻。這主要是由于部分農民群體受傳統思維影響,在耕作方式上較為傳統,延循舊法,不注意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如一些農戶出于經濟效益考慮,為了提高農作物產量,在農作物種植中大量使用農藥及化肥,帶來了土壤板結硬化,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在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的同時,也減低了農產品的品質及經濟附加值。從宏觀層面看,生態環境帶有系統性,在農業資源,如土地,水源面臨問題后,農業用地的質量會下降,農業種植產量提升緩慢,外加上農業人口基數的增加,從而形成農業發展惡性循環。當農業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到一定程度,自然災害發生概率提高,進一步降低了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為此,在農業經濟發展及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上,要避免走入竭澤而漁的困境,尋求以生態農業為中心創新農業經濟格局。
四、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相關思路措施
(一)以農業生態環境評價為依據,確定現代生態農業經濟模式
農業經濟發展應首先依循自然生態規律,對自然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及應用,然后結合農作物的生長規律特點,在對農業生態環境進行綜合評價后,確定適宜的農業經濟模式。農業經濟模式的選擇需要與生態環境調研為依據,農業生產活動要突出生態環境指導下的因地制宜屬性。相關要點有:第一,對農業經濟中農作物生產結構過于單一的情況加以改變。可根據農村所處區域及農村土地的具體特點,對農業種植結構進行劃分,增強可利用的生態資源的利用率。第二,結合農業資源,將農業產量因素與生態環境因素加以結合,打造立體農業生態系統養殖模式。農業生態系統具有多層性,各個層次都能夠為農業經濟發展所用,通過多層次立體化農業生態系統的構建,串聯起各類農業生態系統要素,如人、植物、動物、微生物等。在具體實踐中,在高層種植區或農用地邊緣區域,以植物種植為主;對馬鈴薯、花生等低種植植物,采用混種法,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上,由農業防治改為多樣化防治,如遵循生物規律,構建避害生物鏈,增強農業生態系統內部防病害能力,盡量不采用化學防治手段。第三,以農業現代化為思路,優先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對農業生產布局進行調整,采用信息化手段分析生態農業所需資源,確定農業發展適宜模式。
推薦閱讀:生態科學期刊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