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貴州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研究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生態學時間:瀏覽:

  摘要:為推進山地新型城鎮化及生態型城鎮化的實施,實現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文章基于耗散結構理論,通過構建城鎮化與生態環境指標體系,運用熵值法分別計算出其各自的指標熵值、效用值和權重及綜合得分,最后運用熵變理論對貴州省2001~2014年的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水平進行評價研究,測度貴州省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耦合模式。

  關鍵詞:貴州省;新型城鎮化;生態環境;耦合模型;熵變理論

生態經濟

  城鎮化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高低,城鎮化與經濟水平呈正相關,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貴州省是一個以高原山地居多的省份,喀斯特地貌面積占全省面積的61.9%,喀斯特地區特有的生態脆弱性迫使貴州省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城鎮化工作重點中。2016年貴州省城鎮化率為44.15%,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表明其城鎮化發展潛力還可以進一步挖掘。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規劃與布局或者規劃方案執行力度欠缺,使得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內部利用結構不合理,空間布局凌亂分散,土地粗放利用等問題,這種粗放式的城鎮化發展方式也帶來了如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等不同程度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成為嚴重制約城鎮化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十三五”期間貴州省提出了要實施山地新型城鎮化,指出城鎮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三者之間并非是矛盾沖突關系,城鎮化發展要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用城鎮化推動生態環境的保護,走生態型城鎮化的道路,生態型城鎮化也將帶動區域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

  在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問題方面的研究,國外學者研究成果較多,從學說角度來看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環境經濟學角度,指出城鎮的生態環境與城鎮化經濟水平之間存在一種倒“U”關系。環境和衛生科學角度,主要側重于從城鎮化引起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問題方面著手研究。生態學角度,主要為城市化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提供理念指導。國內的研究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前主要是以環境保護為視角,多研究城市環境污染等問題。20世紀80年代定性分析階段,以馬傳棟、李廣臣等學者為代表,主要研究城市經濟、社會與生態之間關系。20世紀90年代定量分析階段,多使用回歸量化等定量方法研究城鎮化和生態環境兩者間存在的關系。耦合機制研究階段,以黃金川、劉耀彬、陳冬勤為代表,對特定城市的經濟與環境的交互耦合關系曲線和模型進行研究。然而現有研究的理論支持較為薄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尚未成熟,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還需進一步的考證。因此,本文通過以貴州省為樣本單元,通過測度其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耦合模式,并對模式成因進行分析,得出相應的調控對策和建議,以期為貴州省的城鎮化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及現實參考。

  一、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一)研究區概況

  貴州省位于中國西南地區,分別與湖南、廣西、云南、四川省和重慶相接壤,介于東經103°36′至109°35′、北緯24°37′至29°13′之間。全省總面積為17.6萬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全省人口規模達到3475萬人。其地形以山地、丘陵、山間平壩區為主,分別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1.70%、30.80%、7.50%,喀斯特出露面積達10.9萬km2,占總面積的61.9%,是喀斯特山區典型的代表之一。貴州省是重要的陸路交通樞紐,是“兩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區域,但同時也是石漠化重點治理區域之一。

  (二)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2002~2015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貴州統計年鑒》。

  二、研究方法

  (一)指標體系的建立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約束機制,呈一個動態函數關系,這條函數曲線具體表現為一條倒“U”型曲線,表示城鎮化與生態環境兩者是先相互制約后共贏。在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發展協調性的定量研究中,關于二者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要體現它們之間的內生關系,既存在相互脅迫性又存在相互促進性,同時還應體現二者的外在表征及動態變化性。本文遵循指標選取的相關原則,結合區域實際和數據的可獲取性,參考相關文獻,從人口城鎮化、空間城鎮化、經濟城鎮化3個方面構建貴州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從壓力、敏感、彈性3個方面構建貴州生態環境發展指標體系(表1)。

  (二)研究方法

  3. 協調發展耦合模型

  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演變模式遵循熱力學第二定律,其實質是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物質交換與能量傳遞的過程,且二者的子系統都是耗散結構體,故其演變模式必須遵循以下熵變方程:

  Ds=Dis+Des(9)

  方程中Ds表示特定時期城鎮化(或生態環境)子系統內部產生的正熵流值Dis和這個子系統與其他系統相互作用的外熵Des,其中Des或正或負,Dis和Des相互作用最終得到總的熵變值Ds。依據城鎮化系統(D城s)與生態環境系統(D生s)總熵變之和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將城鎮化與生態環境之間的耦合關系分為以下七種類型。

  (1)協調型:D城s<0且D生s<0,城鎮化系統與生態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產生的負熵流大于系統自身產生的正熵流,此時二者發展呈一條上升曲線,系統有序度都在上升,呈現出協調共贏共進的特征,往良好的趨勢發展。

  (2)臨界協調型:D城s<0且D生s=0或D生s<0且D城s=0,此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系統中,一個子系統處于良性發展狀態,而另一個子系統則呈現出一條平穩曲線,整體都朝良性方向發展。

  (3)磨合型:D城s>0、D生s<0且|D城s|<|D生|或D城s<0、D生s>0且|D城s|>|D生|。此時城鎮化與生態環境系統中,一個子系統處于良性發展狀態,而另一個則呈現有序度下降狀態,但是總體還是朝良性方向發展。

  推薦閱讀:《生態經濟》關注全球生態經濟領域的熱點事件,喚起全民生態意識,傳播生態經濟知識,引起社會各界廣泛矚目,成為領導實施生態與社會可持發展戰略決策的參謀;企業通過保護、開發生物資源創造生態財富的助手;廣大讀者關心生態環境、營造生態家園的益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阜新市| 定远县| 宁都县| 东平县| 巴里| 沈丘县| 兰西县| 定襄县| 汉源县| 静乐县| 定结县| 虹口区| 冕宁县| 五河县| 玉龙| 东港市| 朝阳市| 泰来县| 汤原县| 邵武市| 绍兴市| 泗阳县| 偏关县| 拉萨市| 泾阳县| 金溪县| 柳林县| 淳化县| 彭泽县| 碌曲县| 德格县| 阳新县| 平泉县| 仁怀市| 琼结县| 新民市| 慈利县| 榆中县| 玉田县| 抚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