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為了促進社會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提出了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方針,要求工作人員必須不斷地開展實踐工作,通過工作獲取經驗,廣泛推廣,分析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合理地進行解決,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建設節水型社會。基于此,根據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主要目標提出了具體的實施步驟,并針對目前的問題提出具體的保障措施。
關鍵詞 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
水資源一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但是近幾個世紀以來,為了能夠發展社會,實現經濟發展速度提高,人們對水資源的利用毫無節制,導致目前水資源已經成為了稀少資源之一。為了能夠繼續保障民生和社會的發展,我國針對缺水現象提出了關于水利建設的方針,旨在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水利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出了關于節水型社會建設的通知,所有下屬相關部門必須要提升自身的責任感,以國家方針為要求,推動節水型社會的建設[1]。
1 建設背景
在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中,習近平同志明確提出,對水安全的保障必須以空間均衡、節水有限、系統治理、兩手抓為主要指導思想,確定水利工作在新時期的發展方針。2017年,我國出臺了中央一號文件,其中對縣域節水建設提出了達標考核的相關要求。為了將“節水優先”的指導思想貫徹到底,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的相關要求,水利部門提出了縣域節水達標建設的期限以及具體事項要求。即到2020年為止,南方各省市的20%縣區級行政區以及北方各省市的40%縣區級行政區都要按照年度任務、總體建設目標以及實施計劃,達到《節水型社會評價標準》的要求。根據達標考核標準要求的技術評估、自評、驗收以及備案程序等進行,一共有11類、21項考核指標。2017年,我國開始首次推行節水型縣域達標建設,截止2019年,成功完成達標建設備案的一共有80個縣區。基于此,針對縣域完成節水型達標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然后探究解決
辦法。
2 節水型社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 政府權責未落實
在社會建設中以節水型為主導的變革,才能推動整個社會生態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家關于水法的相關規定中也對政府的主體責任作出了進一步的明確,但是在實際建設中,卻發現有很多落實不到位的地方。即本來應該將政府作為主導地位的組織協調與監督卻發生了嚴重的錯位情況,而且節水監督的考核可能對水利部門過于注重,導致缺乏社會各層級的監督考核。而政府的主體地位在水利建設工程中缺位,就會直接致使農業、工信以及城建等部門之間缺乏推進聯合機制,使得“節水優先”的指導思想難以貫徹到底。調查顯示,縣區級的政務主體落實要強于省級和市級。
2.2 缺乏激勵機制,資金保障不足
目前,縣域節水型達標建設都是采用行政方式進行創建的,因此對于一些基礎工作較好的公共機構、企業、居民小區等都采取說服教育的創建。而在資金補助環節,很多縣區都沒有或者僅有很少的資金補助,說明對于節水建設的資金補助渠道較為單一。2018年,我國很多達標縣都相繼出現了水資源匱乏以及節水建設設施不足的情況,說明了資金后續保障跟不上發展的
進程。
2.3 體制不完善,缺乏社會各界的合作支持
目前,很多節水型達標縣都還處于強力行政推動階段,內生動力不足,缺乏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無法形成合力推進的創建機制,導致達標縣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例如在用水定額管理方面,如果對各企業實際定額的情況不清楚,就會出現信息不對等的情況,多部門也難以協作支持,因此沒有相對嚴格的用水定額。
3 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實施步驟
3.1 明確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現狀
在分析實施情況時,需要對建設地進行實地的考察,從而獲取最直觀的情況。考察的主要內容有:1)各個領域內對水資源的使用情況以及利用效益;2)針對節水型社會提出的所有制度的建設;3)相關節水工程的建設;4)群眾節水意識的教育實施等。這些資料的收集不僅能夠反映出當前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情況,還能夠作為接下來制定目標的依據。對所有縣域中關于十三五水利規劃現狀的收集,可以與城市總體的規劃進行合理協調,從而在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基礎上建設生態型城市。
3.2 總結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中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對目前縣域的建設情況進行評估,主要的評估內容有:1)縣域整體節水制度與機制的建設情況;2)相關節水工程的實施情況;3)對于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投資收益情況;4)縣域群眾的節水意識。根據這些評估結果分析目前建設進展以及存在問題。
3.3 明確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的主要任務
1)在農業上,嚴格控制農村的用水,對各村鎮進行集中供水,并對當前農民耕種農業的結構進行調整,改變傳統的灌溉方式,實施各種節水型灌溉技術。在田間推廣節水技術,使其能夠循環使用,同時加強相關養殖業的農業村民參與到節水建設中。2)在工業上,針對工業用水的浪費污染嚴重等缺點,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對用水進行更加嚴格的管理,使整個生產過程更加優化,增加循環用水率,促使工業企業的整體用水量大大減少,將污水量降到最低。3)在城鎮中,將城鎮供水管道進行改造,提出嚴格的用水管理措施,將城鎮上的各種水源進行循環再生利用,增強居民節水意識的教育,實現家家戶戶用上節水的家具電器。4)在對非常規水源的利用上,將所有可再生的水源統一納入處理體系,針對一些再生水較多的重點企業進行管控,建設再生水的利用工程,明確這些再生水的利用方向。5)在對水源能力的建設上,比如在對農業進行灌溉時,可以建設一個準確的用量監管設施,實施監控用水。對管理能力進行加強工作,使得兼顧用水的管理過程能更加規范。6)對用水戶要實施一戶一檔的檔案管理,加強基層管理人員的各種能力培訓,加強對群眾用水意識的教育。
4 建設節水型社會的保障措施
建設節水型社會不僅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還能夠改善目前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共同發展。但是在建設過程中需要通過對多方面進行改善,采取適當的措施,才能夠更加全面地建設節水型社會。
4.1 加強政府領導
要建設一個能夠與當前社會發展協調一致的節水實施制度,就要在實施制度的過程中強化政府的領導作用。另外,政府方面還應該重視節水型社會的建設,把節水型建設納入日常考核工作中,做到把建設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人。
4.2 加大建設的投入力度
對于建設資金,要將所有水資源費用設置為專項建設資金,并對建設投入機制進行改革,使群眾也能進行資本參與;還可以將用水權利進行調換,把工業上的資本用到農業建設上,使得融資渠道更加廣泛。
4.3 大膽嘗試和探索新體制和新機制
縣域政府部門應該充分了解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高度,多從資金以及稅收等方面施行改革措施,完善相關體制和機制,保障整體節水目標的實現。
5 結語
要建設縣域節水型社會,需要做到:1)密切關注每年的實施情況并作出記錄,通過記錄來判斷實施進程與現狀;2)觀察節水型社會建設中發生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確定下一年的建設目標;3)相關政府部門必須對節水型社會的概念有明確的認識,嚴格執行相關實施要求,以促進最終建設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曹炎煦,樊孔明.淺談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實施方案[J].治淮,2017(11):56-57.
推薦閱讀:環境檢測類SCI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