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針對山區河流水生態系統現狀存在的主要問題, 提出保護方式為劃定生態功能區和建立河流生態濕地;制定保護原則為永久性河流的河道保護、庫塘濕地及沼澤濕地的保護;合理選擇生態保護與修復措施,促進流域生態系統的恢復與完善,加快其生物多樣性的恢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關鍵詞】主要問題;保護方式;保護原則;保護與修復措施
引言
河流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獨特的系統結構與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劇,水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河岸硬質化,河流縱向與橫向生態聯系被破壞,生態功能總體退化。綜合水生態系統幾點問題,淺談山區河流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扼制濕地生態環境惡化,力求把河流水生態環境做到良性循環。
1、河流水生態系統主要問題
1)防洪能力低,洪澇災害嚴重。防洪治澇工程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解決了流域內部分地區的洪澇災害問題。由于流域地處暴雨區,暴雨集中、強度大,上游山區大多山勢陡峻,洪水匯流快,加上許多小流域缺乏控制性防洪工程,中下游大部分堤防低矮,兩岸部分農田、村莊、城鎮地勢也較低,以至洪澇災害常有發生,生態系統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壞。
2)水污染潛在威脅大,水環境有惡化趨勢。由于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規模的擴大,排污量亦隨之加大,在枯水季節河水流量減少,稀釋自凈能力很低,使水質急劇下降。
3)枯水期水資源嚴重短缺,生態蛻變 。資源總量雖然豐富,但豐、枯徑流量相差懸殊,由于上游蓄水工程調節能力不足,致使枯水期常出現兩岸山體裸露、河道干涸、生物群落與物種大量減少,嚴重影響河流生態環境。
4)植被破壞,水土流失。不合理的山地開發造成水土嚴重流失,各類開發項目也都形成對原生植被大面積的破壞,極大地降低雨水截留和涵養能力。由于土壤受到侵蝕,植被遭到破壞,固結土壤和涵養水源的能力大大削弱,使農業生產損失巨大,生態環境惡化
5)人類活動的脅迫造成河流生態系統的退化。一是無規范的淘沙采金,使河床變得千瘡百孔,沙石亂堆,河流流勢改變,水生生物的生境遭到極大破壞。二是河道的治理僅考慮了人的需要,卻忽視了河流生態系統的健康與可持續性的需求,河內水生生物的數量和種群有逐年遞減的趨勢。
2、河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
2.1主要保護方式
1)劃定生態功能控制區。生態功能控制區是對在維護流域、區域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區域。(1)營造適宜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環境空間,為各種濕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間;保護生態功能控制區的生物多樣性。(2)保持生態功能控制區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連續性;保證濕地生物生態廊道的暢通,確保動物的避難場所;保護生態功能控制區生態系統的連貫性。 (3)保持濕地水域環境和陸域環境的完整性,保護濕地生態的循環體系和緩沖保護地帶,保護生態功能控制區環境的完整性。(4)保持濕地水體、生物、礦物等各種資源的平衡與穩定,避免各種資源的貧瘠化,保持生態功能控制區資源的穩定性。
2)建立河流濕地公園。根據濕地的功能特征和現狀條件,劃定公園范圍和功能分區,確定保護對象與保護措施。(1)針對重要濕地,或濕地生態系統較為完整、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區域,應設置重點保護區。 (2)在重點保護區外圍建立濕地展示區,重點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3)利用濕地敏感度相對較低的區域,可以劃為游覽活動區,開展以濕地為主體的休閑、游覽活動。
2.2主要保護原則
1)永久性河流的河道保護。 (1)河道本身的保護目前最緊迫的是控制無序采砂行為,對流域內采砂行為統一管理,劃定河流禁采區與疏浚區。對采砂破壞的河道,清理采砂的棄石與棄渣,恢復河道深潭與淺灘相間的自然形態。 (2)對于卵石灘、季節性河漫灘、沼澤等河流濕地,應禁止采砂、開荒等活動,逐步退耕還濕,通過生態化工程措施,恢復河流蜿蜒曲折的形態,恢復自然濕地,發揮其生態功能和滯洪功能。(3)保留和修復河流自然堤岸,保持地表水系與地下水系的滲透平衡;改善沿岸自然植被狀況,提高河流的自凈功能。
2)庫塘濕地的保護。(1)在水體周圍建立綠色緩沖區,涵養水源,保護生物棲息地;改善庫區植被,加強水土保持,保持庫區水質。(2)在河流進入庫區的河口和城市排水口建設集中的污水處理和濕地凈化系統,通過自然凈化提高庫區水質,保護引用水源。(3)適當發展庫區水產養殖,豐富庫區生態資源與經濟來源。
3)沼澤濕地的保護。沼澤濕地主要有草本沼澤和沼澤化草甸。其中草本沼澤主要以冷浸田形式分布在山區、丘陵的沖溝地帶。
2.3河灘的保護與修復措施
對河灘地及坡岸進行植樹種草和采取其它生態護岸措施,不僅能減少防洪等水利工程設施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干擾,而且能保持水域與陸地或濕地生態系統過渡的連續性和可滲透性,促進流域生態系統的恢復與完善,加快其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1)生態堤岸的類型
生態堤岸不僅指擁有茂密植被的自然河岸,還包括具有一定工程結構的的自然人工堤岸。主要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自然原型堤岸:運用自然物質形成坡度較緩的水系護岸,按土壤自然安息角進行放坡,并按每層厚250~300mm逐層夯實,面層種植植被或鋪設細砂、卵石,形成草坡、沙灘或卵石灘,利用植被的發達根系來穩固堤岸,增加其抗沖刷、保護河堤的能力。(2)自然型堤岸:不僅僅依靠植物護岸,還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自然型河岸一般都較為隱蔽,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固堤護岸。 (3)生態結構型堤岸:為確保一些河段較大的抗洪能力,利用一些鋼筋混凝土、耐水圓木、金屬框架等材料為河堤主要構件,結合一些水生植物護堤。
以上三種生態堤岸類型,每種類型根據其材料的特性,都有其獨特的優勢,在實際應用中要因地制宜,與護岸植物配制相結合,以當地材料為主,以自然生態的理念與技術進行護岸的生態修復與重建。
2)生態堤岸的主要模式
(1)自然原型堤岸
自然原型堤岸以自然河流堤岸形態為原型,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出具有豐富自然的水邊環境。一般應用于水流較緩的河段,需要河流自然曲折的狀態,增加水岸線長度,并可以根據不同物種需要將河岸改造成平緩型、陡峭型、泥濘型等多種類型。在河道的不同形態處可以設計不同的植被景觀,如河道的凸岸,可以設計成水上森林的形式;在凹岸,可以形成水草密布的水灣形式;河中孤島,可形成水上森林等。河道的凹凸曲折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植物提供了多種生存環境,并創造出多樣的景觀。
(2)自然型堤岸
自然型堤岸是在自然原型堤岸的基礎上,加進一些人工護岸措施。自然型堤岸的主角還是植物,除了暗藏的工程設施,其植物配置可參考自然原型堤岸模式。在局部河段,其水流流速較大、堤岸較高或原有混凝土堤岸拆除后還無法馬上恢復成自然堤岸的,需要一定的工程設施保證堤岸植被的正常生長。這種堤岸構造需要生態和工程的緊密結合,相互滲透。
自然型堤岸的設計能用便捷的材料,減少工程量和投資;植物配置方面采用對自然植被的模擬,豐富植物種類;使工程結構與植物、生物更緊密融合。
自然型堤岸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石籠護岸:是將碎石、塊石填料裝入金屬籠或工程塑料籠內,和野草結合創造粗獷的大地景觀,有很強的防洪護堤功能,并為大量的植物、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空間場所。
木樁護岸:是一種傳統的護岸模式,古水利工程很早就有采用柳樹樁固堤護岸了,最近已經在園林綠地中廣泛的運用。根據河流現狀植被群落特點,護岸樹樁以當地的楓楊、(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香樟、松木等樹木為主,木樁應處于常水位以下,在水位漲落頻繁區應減少使用。木樁取材于自然,符合生態的要求,施工又極為簡便,景觀效果好。
土袋護岸:將種植土裝入編織袋,目前普遍用于抗洪緊急措施中,是一種及其靈活的護岸方法。結合生態要求,可以使用不同材質、不同孔隙的編織帶,在袋內的種植土里預播植物種子,可加快生態堤岸的成型速度。
原生纖維材料護岸:是生物工程技術的一種,利用原生纖維材料的自然可降解性,在護坡植被成型以前,來保護岸坡,保證護坡植物的生長。當這些材料降解時,護坡植被應該已經形成堅固的根系了,而原生物質降解,并回歸自然,也為植被提供了養分。
廢棄材料護岸 :生態河流岸線的建設,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材料,在護坡材料的選擇上做一些嘗試、探索。
(3)生態結構型堤岸
為確保河流較大的抗洪力度,需要加大結構的比重。在結構的基礎上,加入生態元素,改善原溝渠堤岸的生態條件。目前運用較多的,是混凝土預制構件護岸,也成功實踐了多條河流。對水位變化和徑流大的主要河段,可考慮階梯式結構護岸。這種護岸模式以安全為主要考慮因素,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適當考慮部分生態效應。
3、結語
河流生態保護與修復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堅持以人為本,以提高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通過水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維護河流水生態系統的健康,積極開展宣傳水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工作,逐步達到水功能區的保護目標和水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支撐流域內城市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河流生態修復 專著[M] 董哲仁
[2]濕地的保護與利用研究 期刊論文[J] 李曉文 《成立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3]淺議我國水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 期刊論文[J] 呂貴梅 《時代報告:學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