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下面是兩篇生物學論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陽桃生物學特性及品質評價,通過詳細調查庚村陽桃的生物學特性和品質性狀分析了其客觀和科學性。第二篇論文介紹了動物生物學混合式教學研究,通過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建立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從而不斷提高學習效果。
《陽桃生物學特性及品質評價》
摘要:庚村陽桃是湖州地方特色紅肉桃品種,栽培歷史悠久,在當地享有盛名。但目前種植面積很少,頻臨滅絕。為究其原因,本論文將對庚村陽桃進行生物學特性和品質性狀的系統調查。結果表明,果實圓形,縫合線明顯,果頂微尖,不套袋的果實成熟后部分果面有斑點;平均單果重100.97g;果肉紅色,平均花青苷含量8.93mg•(100g)-1,硬溶質,離核,食用方便;風味甜,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1%;湖州地區6月下旬成熟,產量低,盛產期平均25kg每棵。綜合來看,紅肉、硬質、早熟、離核、糖度高的地方特色品種庚村陽桃,具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和較高的潛在價值,其生物學特性的深入觀察、配套栽培技術的詳細研究也有明確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庚村陽桃;紅肉桃;生物學特性;栽培技術
庚村陽桃是湖州的地方特色桃品種,栽培歷史悠久,成熟早、糖度高、紅肉硬質,曾深受種植者、消費者喜愛。據傳民間有俚語“庚村的陽桃,謝家山的柿;雙塘的雪藕,碧浪湖的白糖瓜”,贊美湖州地方特色優質農產品,庚村陽桃就排在首位。調查顯示,20世紀80年代僅庚村全村有約70hm2的栽培面積,暢銷上海等周邊地區。但近20年來,其種植面積不斷縮減,在原產地已不足30株的情況下,為保護地方種植資源,農業相關部門在湖州城郊道場浜村繁育約14hm2的種質資源保護圃。關于庚村陽桃的研究報道很少,幾乎僅存在于坊間流傳;品質好但面積卻銳減的具體原因,也沒有確切肯定的探討和研究。本文擬在通過詳細調查庚村陽桃的生物學特性和品質性狀,從而對其優缺點和可發展性進行客觀、科學的分析,旨在為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提供參考和借鑒。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試驗果實采自于浙江省湖州市道場浜村(E120.09°,N30.84°),海拔4m,樹體5~6年生,株行距3m×4m,露天栽培,果園管理水平中等。
1.2方法
生物學特征及果實主要經濟性狀的觀測參照《桃種質資源描述規范和數據標準》[2]。用TA-XT2iPlus質構儀(StableMicroSystem,England)、便攜式數字折光儀(PAL-1,Atago,Japan)、NaOH滴定法、MiniScanXEPLUS色差計(HunterAssociatesLaboratoryInc,USA)、pH示差檢測法分別測定果實去皮后的硬度、果肉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果肉可滴定酸含量、果實色澤、果肉花青苷含量。
2結果與分析
2.1生物學特性
庚村陽桃果形圓,果頂形狀圓凸;縫合線深,縫合線兩側部分不對稱,絨毛中等,梗洼淺、寬度中等;果皮底色綠白,蓋色淺紅,著色程度中等,著色類型為暈,表面有黑斑,果皮難剝離;果肉紅色,近核及果頂處紅色素多,果肉離核,鮮核顏色淺棕,核形卵圓。長果枝花芽起始節位為第3節,花芽/葉芽89.07%±27.61%,花芽少,單花芽與復花芽的比值低,為45.43%±23.50%,16.9節±1.97節,節間長度(4.35±0.53)cm;以短果枝為主,短果枝約占32.81%±2.90%,中、長果枝比例分別為23.79%±4.76%、26.74%±5.24%,花束狀果枝比例16.67%±2.67%;在湖州市吳興區,3月初葉芽萌動,3月中旬始花,3月25日左右盛花,6月25日左右果實成熟,屬早熟品種,果實生長發育期約為90d。
2.2庚村陽桃主要果實品質分析
果實成熟時平均單果重100.97g;果實近圓形,果型指數(縱橫徑比)0.95;質地硬脆,去皮硬度37.84N;風味淡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平均12.1%,可滴定酸含量平均0.44%;果肉較紅,平均花青苷含量8.93mg(100g)-1;經濟產量較低,盛產期每棵樹只能采收果實約25kg,甚至更低。
3討論與展望
早熟、紅肉、高糖、肉脆,以及特殊的香氣組成是庚村陽桃突出的生物學性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同期成熟的白桃品種雨花露、黃桃品種錦香、油桃品種瑞光1號[3]以及紅肉桃品種天仙紅[4]等;硬溶質的庚村陽桃,貯藏性能佳;離核,食用方便更受消費者青睞。另外,初步調查發現,與以γ-內酯、酯類、醇類等為主要特征香氣物質的水蜜桃不同[5-7],庚村陽桃的特征香氣物質以酚類為主,這可能與其紅肉特質有關,詳細內容有待進一步研究。在江浙地區,早熟、糖度高的桃品種幾乎沒有,加上獨特的紅肉性狀,使得庚村陽桃不僅有利于湖州發展特色鮮果品牌,而且對于我國紅肉桃種質資源的保護、繁育與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調查發現,農戶散種的庚村陽桃果面著色不良、有斑點、果實偏小、產量低導致了經濟效益低下。果實性狀雖受基因型決定,但與環境型也有很大關系。首先是栽培管理水平。現存的庚村陽桃果園幾乎都存在土壤僵硬、肥水管理粗放、整形修剪隨意(完全不進行夏季修剪)、樹勢衰弱等現象,不利于外觀品質、單果重和產量的提高。其次是氣候環境條件。庚村陽桃轉色期從5月底持續到6月中旬,正值湖州地區的梅雨季節,故推測,可能是成熟期光照不足、空氣濕度大,致使部分果實表面斑點嚴重、著色不均勻、外觀品質差。
現代栽培手段,如設施避雨栽培、果實套袋、配置授粉樹/人工授粉等能有效減弱環境因子造成的不良影響,促進果實著色、保持果面清潔、改善外觀品質、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推動增效增收。初步觀察顯示,導致庚村陽桃產量低下的直接原因可能是花粉不育引起的坐果率低下,但詳細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如果花粉不育是主要因素,可通過合理配置授粉樹、選擇適宜的授粉方式來提高坐果率,比如在花期進行人工授粉,并噴施40mg•L-1的6-BA可顯著提高紅鳳凰桃的坐果率[8],玉露蟠桃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比不授粉坐果率提高40%以上[9]。
作者:益明 王莉 龐鈺潔 沈玉麗 賈惠娟 單位:湖州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 浙江大學 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吳興區農林發展局
《動物生物學混合式教學研究》
【摘要】基于網絡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徹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注重“以學生為主導”的多種教學形式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對《動物生物學》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的探索,提出建立師生共用共建的網絡資源平臺,融合在線教學、團隊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結合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動物生物學;探索
混合式教學(blendedteaching)是由以美國為代表提出的“E-learning”發展而來的,是國際教育界通過對“E-learning”的實踐反思后提出的概念。混合式教學是在線(online)和離線(offline)教學的一種整合,它是面對課堂教學和網上交互輔助教學形式的一種混合模式。混合式教學也是各種學習方法,學習方式,學習環境和教學手段的結合體。混合式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結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而國家留學基金委發起的在高校開展的ISEC項目就是以學生為主體,旨在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主動學習能力,從而使得學生獲得終生學習能力的項目。《動物生物學》是ISEC項目中生物科學專業的課程之一,同時是生物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在ISEC項目課程《動物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進行了混合式教學的探索。
1《動物生物學》混合式教學的設計
1.1網絡資源平臺的在線教學
為了更好的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思維,增加師生互動,利用網絡資源平臺開展教學活動。首先,要對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課程進行維護,依據課程的性質、學習目標、課程內容和教學任務添加課程需要的相應的資料。其次,要結合學生的認知點與已經上傳的課程資料和互聯網中的相關的教學資源進行一體化的構建,使得平臺可以師生共用共建。最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進行課程的維護,不斷的完善課程資源。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的維護包括授課的課件,與課程相關的視頻,習題庫,在線作業等。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資源的添加,配套動畫輔助教學課件,開辟師生互動討論區,網絡學習資源的共享,新聞的推送等。建立系統化和一體化的網絡平臺供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1.2團隊合作學習
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利用項目組機制,利用網絡平臺提供的PBL管理對團隊任務進行過程性監控。教學任務的設計中充分利用項目組機制,設計豐富的教學形式,在討論、評估和考核環節中均以項目團隊的形式開展。在項目的進行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學生分組以數數的方式進行,相同的數字為一組。學生開展項目任務時要自覺主動的進行組間和組內協商確定項目具體任務和責任,并確定組內規則、項目組中每個人所承當的角色及責任分工。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組內成員要自覺的進行討論和完成項目所需要的資源查找,以此達到學生互相學習和共同進步的目的。
1.3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課程的考核形式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既考核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也體現了教學探索的成效。在課程考試方式的設計中結合教學內容和目標,對學生采用過程性考核和考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過程性考核在教學設計中兼顧學生的學習過程的監控和教學目標的結合。
2《動物生物學》混合式教學的實施
2.1課前教學設計
教師以網絡環境為依托,在教學設計中更應該注重教師的引導作用。依據《動物生物學》的課程特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并以課本為抓手,設計配套的教學任務定期發布。教師以作業的形式將上節課的知識要點發布到網絡上,并規定截止日期,由學生完成任務,以此鞏固知識點。并將此部分作為平時成績計入最終的成績中,此過程可以在老師的督促下進行,可以使得學生自主學習鞏固已學的知識。教師在不定期的在討論區發起與課程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通過學生和教師的互動討論,促進師生交流。同時,在討論區中同學從不同角度發表的言論可以拓寬師生的視野。課程的網絡資源中有PBL項目,教師宜在合適的時間發布項目任務和要求,讓學生隨時隨地均可以在平臺中進行項目相關內容的討論,同時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資料的共享,最后完成項目任務。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鍛煉團隊合作精神,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2.2課堂教學活動
基于《動物生物學》課程的理論性強的特點,課堂授課中以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導入,提出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自己找到答案。同時,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分析講解。授課中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和前后知識的對比,有意識的鍛煉學生的明辨性思維。在項目任務型的課堂中,學生以項目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成果的匯報。整個匯報的過程中,教師擔任的是引導角色,整個過程中引導教學活動的展開,評價每個項目的成果,同時給出反饋意見,并指出學生需要深入學習的方向。
2.3教學質量評價
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評價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效果由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構成。平時成績包括網絡作業,手寫作業,動物生物學實驗,PBL的項目展示,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習態度和出勤等。考核形式多樣,在網絡平臺中,除了練習作業外,網絡互動,項目完成過程中在網絡上留下的痕跡都作為平時成績計入最終成績中。同時,網絡資源平臺中留下的痕跡也為老師監督學生的學習過程提供了便利。出勤部分的考核通過手機微信中的小程序或微助教實現。每個環節都設置了可以考量的標準。
3結語
通過混合式教學,依托互聯網的資源平臺教學,可以打破以往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將“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從“知識儲備”轉變為“知識應用”,從“單兵作戰”轉變為“團隊合作”,從教師無法監控學生學習過程轉變為到可以監控。通過混合式教學方式的探索,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生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者:王志紅 單位:包頭師范學院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古生物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