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關鍵詞:生態文明,歷史教學,生態學報
生態學報中提倡到: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學報》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生態學報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生態學報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生態學報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危機不斷加深,使人們不斷加強對環境的關注。
年輕一代有正視環境問題的條件與氛圍。但要養成環保習慣,還需引導。
近年來高考命題中頻現與生態環境相關的問題,使生態史觀的培養,成為歷史教學的內容之一。而教師也有責任貫徹新課標,用豐富的史料,引導學生參與探究,強化其環保意識,使其更具人文精神和進取意識。
利用課堂,強化學生的環保意識,收獲生態文明史觀教學的效果,是本文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豐富師生的史學觀念,建立生態文明史觀。
人的全面發展是解決環境危機的根本途徑,樹立生態文明觀是生態文明的思想動力。基于高考備考的歷史教學,對生態史觀的關注較薄弱。所以,教師要從生態文明史觀出發,用生動的史料,分析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樹立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史觀。
生態文明史觀是認識人與自然、人類史與生態史的統一性和辯證關系。對于這一史觀過分強調,會使學生誤以為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是地理條件,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有必要明確生態史觀的概念,其次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多元化史觀,辯證分析歷史問題。第三教師要制定專題計劃,指導學生對相關學科知識進行系統梳理,對歷史發展規律進行科學表述,運用多種范式綜合分析人類文明進程,通過知識點的形成、學科方法的練習等多個環節,反復的指導和訓練。
第二,主干知識與生態史觀互相滲透,要科學有理。
中學歷史教材以文明史觀為主要編寫范式,提供了豐富的環保方面的教育素材。如通過學習古代中國經濟發展史,學生可以用生態文明史觀看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等與環境密切相關;人類的生存發展影響并受制于自然環境;工業化、城市化使環境問題成為全球性世紀問題等等,引導學生正視生態環境與文明發展的關系,理解人類與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這不但不會影響到教學任務的完成,還能使教學相長。
新標強調過程與方法,我們在備課時,立足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選擇典型的史料,指導學生進行相關生態史觀的歷史學習活動。選擇史料時,首先有針對性,其次有權威性,第三服務課堂教學,不貪圖形式的新穎。史料有典籍、影像等。由我們準備,或是指導學生上網、查閱書籍、參觀相關博物館等方式收集。多角度、開放性的利用教材等資源,引導學生以史為鑒,關心環境。
對于問題的設計,主題的表述,情境的創設,整個探究與拓展活動的安排,學生的興趣與效率,都要求我們密切關注。在掌握主干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生態史觀視角去剖析歷史,培養生態史觀,并運用辯證法,與其他史觀的結合。比如我們在歸納影響中外社會經濟發展的諸要素時,既關注如氣候、土壤、等環境因素,更強調從政治、生產力、民族融合、全球聯系等多層面分析。
三,突出正面經驗,從具體知識到理性認識
我們常想如何換個角度學歷史,使歷史課堂更有效,生態史觀的培養就是其路徑之一。
分析人與自然的各種關系時,會從正面引導學生歸納規律,點燃智慧的火種。如總結中國古代經濟史后,我們會引導學生了解傳統農業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長期過度的開發,又嚴重破壞了植被,使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一規律,與學生一起正視社會的進步時,常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這一事實,使學生明確在爭取社會發展與文明進步時,要以史為鑒,爭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中學教學中,生態文明史觀沒有專門系統的資料,需要我們科學設問,逐步引導,帶領學生進行積極地探究,挖掘知識和規律隱含的態度與方法,培養開放性思維,吸取歷史上在環保方面的經驗教訓,在對認識知識的基礎上,更新觀念,形成向上的價值觀。比如通過介紹都江堰、泰晤士河的變遷等知識,與學生一起探究中央集權、科學規劃、國際合作等重要環保經驗,以此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價值觀。
四,教師教學相長,努力提升專業基礎知識的學習。
生態文明史觀教學,是教師成長的動力之一。歷史教師要把握課程標準、高考方向和史學研究的方向,就必須加強學習,明確史學的研究動態,并掌握一定的地理、生物等知識。
我們的學習可以是自主的、獨立的,同時一定做到堅持和交流,相互促進。
通過挖掘歷史發展中的環境保護內容,吸取歷史上的相關經驗和教訓,既可以激活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科素質,養成學生環保意識,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還可以教學相長,豐富教師史觀史實,增長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是教師個人成長和時刊發展的要求和方向。
參考文獻:
[1]陳春東.《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態史觀培養的路徑選擇》
[2]何小民.《略論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本”原則》
[3]李惠軍.來自教學第一線的冷眼凝視[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5,(5)
[4]許軍.《讓歷史課堂服務于生態和諧建設》
[5]]王麗娟.《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生態環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