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南朝梁簡文帝《箏賦》:“丹荑成葉,翠陰如黛。佳人采掇,動容生態。”《東周列國志》第十七回:“﹝息媯﹞目如秋水,臉似桃花,長短適中,舉動生態,目中未見其二。”生態古義指顯露美好的姿態。文章發表在《農業工程學報》上,是農業生態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生態農業,糧食核心區
生態(Eco-)一詞源于古希臘οικοs,原意指“住所”或“棲息地”。1866年,德國生物學家E.海克爾(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態學的概念,當時認為它是研究動植物及其環境間、動物與植物之間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的一門學科。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三好學與1895年把ecology一詞譯為“生態學”,后經武漢大學張挺教授介紹到我國。
1.(略)
2.(略)
3.農業水利生態技術模式構建
為構建水利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河南省糧食核心區適應氣候變化水資源持續利用措施研究項目課題(全球環境基金贈款適應氣候變化農業開發項目),基于對河南省主要糧食核心區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進行了廣泛系統的調研與考察,對農作物生產布局、耕作方式、灌溉方式和水資源管理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評價,并進一步借鑒了章家恩、駱世明提出的農業生態系統五級分類指標的思想,即農業生態系統模式包含五級子系統。
對河南省糧食核心區生態水利農業技術模式(表1)分析如下:第一級為地貌形態單元指標子系統,一般包括小流域、山坡地、平原、低洼地、河流、等類型,地貌單元與地貌部位是農業生態模式發育的直接載體,它們可引起水熱條件的重組和小氣候特征,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農業生態系統的發育類型與方向。
第二級為產業鏈結構指標子系統,有的模式產業結構較為單一,如單純的種植業,有的則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業構成,如種植—養殖模式、種—養—加模式,隨著農業產業化的推進,農業生產模式的產業結構將越來越復雜。
4.河南省糧食核心區幾種農業水利生態技術模式
4.1豫北平原立體生態農業區(Ⅰ區)
豫北平原立體生態農業區(圖1)土地類型以平原為主,農業較為發達,產業鏈結構以種植養殖加工為主,品種組合時空結構主要為平面鑲嵌型、農林復合、輪作結構,經營屬性以農戶經營為主,適宜的節水灌溉技術類型有渠道地面灌、井渠結合地面灌溉模式、井渠結合地面局部立體灌溉模式。
4.2豫西低山丘陵立體生態農業區(Ⅱ區)
豫西低山丘陵立體生態農業區(圖1)土地類型以低山丘陵為主,農業較為發達,產業鏈結構以種植養殖為主,品種組合時空結構主要為平面鑲嵌型、階梯式、復種結構,經營屬性以農戶經營為主,適宜的節水灌溉技術類型有井渠結合地面灌溉模式、井渠結合地面局部立體灌溉模式。
中國論文發表網提醒您:《農業工程學報》是由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主辦的全國性學術期刊,自2005年始為單月刊。編委會名譽主任:汪憨華院士,編委會主任兼主編:楊邦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