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日韩亚洲,一本一本a久久,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江寧區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探討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氣象學時間:瀏覽:

  摘要闡述了江寧區高效農業的現狀及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概況,分析了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措施,以期為促進江寧區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農村;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江蘇南京;江寧區

  江寧區地處南京市城區南部,東距長江入海口約300km,低山丘陵和黃土崗地占總面積的2/3,沿江沿河平原占1/3。秦淮河是區境內最大的河流,縱貫南北,支流密布,全區水面約占總面積的1/10。江寧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熱同季、四季分明,優越的氣候條件,有利于萬物生長。由于兼受大氣環流的西風帶、副熱帶和低緯度天氣系統的影響,干旱、雨澇、熱帶風暴(臺風)、暴雨、強對流(冰雹、雷雨大風、龍卷風、颮線)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近年來,中央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現代農業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建設新農村需要現代高效農業為其夯實產業支撐,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發揮現代高效農業聯接工農、溝通城鄉、銜接產銷的天然紐帶和利益傳導作用。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南京市江寧區氣象局始終堅持將農業氣象服務作為重點工作來抓。2008年以來,江寧區氣象局深入推進多軌道業務建設,從實際業務需求出發,拓展服務領域,突出服務特色,積極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

  1江寧區高效農業現狀

  2009年以來,江寧區設施農業在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全區設施農業推進現場會促進下又有大發展,1~6月全區新增設施面積達1 006.7hm2,新增高效農業面積1 346.7 hm2,設施栽培面積居南京第一。2009年至目前為止,江寧區蔬菜、園藝類共爭取省市項目6個:橫溪市農林局招標項目、湖熟省高效農業項目及蔬菜園區項目、谷里省財政資金項目、湯山上峰草莓園藝項目、區農業局蔬菜站的省三新項目,此外申報的市設施農業重點建設項目以及以獎代補項目正在落實之中,基本確定江寧區將有4個重點項目。

  2009年設施農業建設典型代表是淳化青龍、湯山龍尚和湖熟的河北,這3塊地投入上百萬元,分別發展鋼架設施大棚超過20、23、10hm2;湯山的草莓和湖熟的小黃瓜成為江寧區設施農業高產高效的典型,草莓和小黃瓜效益達22.5萬元/hm2以上。設施栽培面積的增加,對于優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起到關鍵作用。據了解,2009年下半年江寧街道還將連片發展逾33hm2的鋼架設施大棚,此外秣陵、橫溪、東山也將連片發展13hm2以上的鋼架設施大棚基地,這些設施基地的發展,將進一步促進江寧區蔬菜產業和園藝產業的發展和壯大。目前江寧街道和秣陵街道設施農業已經動工。

  2江寧區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概況

  江蘇省氣象局為了集中區域優勢,聯合區域內氣象部門內外力量進行研究和服務,根據江蘇省氣候資源特點和農業生產現狀,將全省劃分為蘇南(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里下河(揚州、泰州、淮安、鹽城)、沿海(南通、鹽城、連云港)、淮北(宿遷、徐州)4個區域,每個區域為一個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區[1]。

  從2008年開始,江寧區氣象局深入推進多軌道業務建設,從實際業務需求出發,拓展服務領域,突出服務特色,積極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2008年5月12日,在省臺農氣遙感中心和南京市氣象局業務法規處的帶領下,江寧區氣象局組織業務人員到南京銅山千畝果樹良種示范園——金陵綠谷考察學習,探討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方法,并為后期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奠定基礎。

  橫溪西瓜是江寧區的特色農業產品,橫溪西瓜節是江寧區一項有影響力的特色活動,為了更好地進行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江寧區氣象局連續2年成立了氣象服務領導小組,制定氣象保障方案。2009年,江寧區氣象局還以西瓜的主要生長期為線索,制定《江寧區氣象局西瓜氣象服務年度計劃》。南京市江寧區氣象局及時的預報和優質的服務,贏得了橫溪街道及西瓜節組委會的一致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3農業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是與其他部門聯動不夠,實地調研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造成目前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的針對性不強,指導意義不大。二是在公共氣象信息服務中,公眾的需求不僅體現在對氣象信息品質的要求上,更集中在傳輸服務環節中[2]。目前,江寧區氣象局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產品的發布傳輸還不夠及時。三是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科技含量不高,常規氣象預報服務產品難以滿足廣大農戶的需要。

  4應對措施

  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必須遵循準確、及時、主動、科學、高效的原則[3]。

  (1)建立良好的部門聯動機制,主動與相關部門、鎮街農業技術人員及種植大戶溝通,將實地調研作為日常性的工作來抓,并努力構建三級服務網絡。由氣象與農業技術專家、各鄉鎮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管理人員和信息員,形成三級服務網絡節點,由氣象部門綜合各方意見后,形成綜合性的指導意見[4]。同時,針對選取的特色農業產品,結合氣象條件,通過1~2年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經驗積累,制定符合本地區實際的特色農業產品服務周年計劃,以便于把握服務時間節點。

  (2)由于特色農業服務對象的主體在農村,信息傳輸本身比較困難。為了提高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效率,及時將服務產品送達到農戶手中,必須依靠先進技術,采取多種方式向外發布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信息。第一,要擴大目前的農村信息員隊伍,建立一支人數更多、范圍更廣的預報服務產品接收隊伍。第二,要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產品以電話傳真的形式,發布到特色作物所在街道的農林服務中心,依靠他們向下傳遞。第三,加大對江寧區氣象局氣象興農網的宣傳,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一方面要豐富網站服務產品,及時發布更新氣象預報信息;另一方面,針對街道、社區一級組織,大力推廣宣傳氣象興農網,使他們能通過網站及時了解最新的氣象信息。第四,要充分利用與電視臺、電臺、報紙等新聞媒體密切優勢,遇到突發災害性天氣及時通過各種媒體向廣大農戶傳播。

  (3)努力提高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科學技術含量。第一,通過自身努力,拓展新的氣象服務手段。關注目前各類新技術、新成果,并通過聯系當地實際,實現科技成果的當地化應用。第二,要注意向上級業務部門、當地農業專家及種植大戶請教。遇到難題,要及時借助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幫助及當地農業專家和種植大戶的配合協助,把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更好的開展下去[4]。第三,在預報水平短時間內難以提高的現實情況下,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制作發布尤為重要。遇到突發災害性天氣,一方面要積極發揮衛星云圖、多普勒雷達等高科技手段的監控預報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當地及周邊區域自動氣象站的實時資料,掌握最新天氣實況,密切監視天氣演變,及時制作發布預警信息,提升氣象服務質量。

  5參考文獻

  [1] 張旭暉.商兆堂等江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技術方案[C].//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全國農業氣象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2008.

  [2] 韓佳芮.公共氣象信息服務的若干問題分析[D].北京: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7.

  [3] 張養才.中國農業氣象災害概論四[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1.

  [4] 蒯志敏.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實踐與思考[C].//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全國農業氣象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公安县| 吉木乃县| 宁强县| 长寿区| 彝良县| 措美县| 阳江市| 策勒县| 高平市| 德江县| 临洮县| 防城港市| 香河县| 尉氏县| 黄石市| 卫辉市| 景谷| 绥宁县| 华坪县| 平罗县| 武宁县| 石狮市| 忻城县| 海南省| 启东市| 朝阳县| 阜平县| 多伦县| 高雄市| 遵义县| 崇左市| 正定县| 屯门区| 祥云县| 芜湖市| 平果县| 犍为县| 海安县| 额敏县| 汝阳县| 新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