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和民意中國網,發起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9533人參加),42.7%的受訪者為職稱評審感到焦慮。61.6%的受訪者希望改革現有的職稱評審制度。
受訪者中,26.2%的人從事工程技術行業,13.3%的人從事財經管理行業,11.0%的人從事教育事業。其他行業還有:醫療衛生(7.1%)、農林行業(5.7%)、科研院所(2.8%)、文化出版(2.5%)、藝術(1.6%)、公檢法司(1.6%)等。
61.8%的人建議取消一刀切,根據各行業特點設定評審標準
調查顯示,61.7%的受訪者贊成改革現有職稱評審制度。
受訪者給出的建議有:“取消"一刀切",根據各行業特點設定評審標準”(61.8%),“取消非科研工作者的論文要求”(47.3%),“避免行政干預,建立以專業協會為基礎的職稱評定體系”(46.1%),“職稱計算機和職稱外語不再作為申報評審的必要條件”(45.8%),“建立評審監督機制,保障評審過程公開透明”(41.8%)。
人社部副部長王曉初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小學職稱制度已經推出,今后小學老師可以評正高職稱,而且將大大淡化論文要求。工程師、會計、醫衛等領域的職稱制度改革也將逐步分類推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職稱制度需要的不是分類改革,而是取消。從根本上取消行政色彩濃郁的“職稱”,將其變為“職務”個人被聘擔任什么職務,就享有這一職務對應的待遇,如果不再聘任,就不再享有職務待遇。對于這樣的職務聘任,應該建立同行評價體系,按工作能力、業績來評價其貢獻和水平。
他認為,當前我國的職稱評審出現嚴重的異化,根源就在于這是一種由行政機構設置、行政部門組織評審的“資質”。聘用單位完全可以根據崗位的任職需要,對員工進行考核、聘用,“用得著英文、計算機的崗位,當然會提出英文和計算機的要求。用不著英文和計算機的崗位,提這些要求又有何必要?”
調查中,54.3%的受訪者贊同取消現行職稱評審制度,由各單位自主根據員工業績和能力定級晉升。
諶洪果則不建議廢除職稱評審,他認為,將職稱評審改為根據工作業績晉升制度,操作起來也不是那么容易,也會有各種問題。“每個制度都有它的利弊。職稱評審應該在不斷改革中,嘗試找到一條發展的路。”
孫貴寶表示,應該以工作業績而不是發表論文和獎項多少作為評定標準。另外,要減少行政干預的成分,將職稱評審交給行業協會,“比如在某些行業,一些有突出貢獻的人可以組成行業評審委員會,不要全部是政府部門包辦。”
46.4%的受訪者認為職稱不能有效反映能力水平
職稱能否有效反映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調查中,46.4%的人對此持否定態度,只有20.8%的人表示肯定,還有32.8%的人表示不好說。
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諶洪果,曾公開表示不參評教授。在他看來,現行評審制度存在很多弊端:第一,純粹的量化標準,以發表文章或課題數量為標準,缺乏一些實質性的評價。“比如說,只用核心期刊和課題級別判斷學術能力是否優秀,教學實踐和創新能力卻不被重視。”第二,外行評審內行。第三,評審機制的“論資排輩”,一些有工作業績的年輕人需要一直等待。第四,會滋生學術腐敗,為了評審托關系、送禮等。
調查中,有36.4%的人表示,評審缺乏監督,會催生腐敗交易。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寧夏區委主委孫貴寶,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現在的職稱評審有一個最大的不合理之處,是“體制內外”不一視同仁。民營企業、非公經濟沒有納入進來,很多海外留學生回國到民營企業工作,職稱一直解決不了。孫貴寶在2011年提出提案,呼吁改進非公經濟技術人員職稱評審辦法。
現行職稱評審制度有哪些弊端?調查中,55.9%的人認為是“評審體制僵化,各種職業一刀切”,54.5%的人表示是“評審標準不科學,不能反映人的實際能力”,53.9%的人指出“論文成為硬杠杠,變相鼓勵造假”,45.2%的人指出是“外語、計算機要求脫離實際”。
42.7%的受訪者為評職稱焦慮
甘肅慶陽市人民醫院骨科大夫孫向玉,1996年參加工作,一直到2012年才評上中級職稱。說到這個漫長的過程,他的感覺是“很疲憊,很無奈”。
孫向玉是中專畢業。按照當地規定,達到年限后才可以開始報考,中專文憑是15年,大專文憑是7年,本科文憑是5年。孫向玉最不能理解的,是有很多其他要求,比如要求英語、計算機及格,要有論文發表,還要求連續5年的繼續教育學分,每年要求達到30個學分。“我們這些臨床醫生,哪有時間去寫論文?為什么不能以工作業績為標準考核?英語和計算機,在實際工作中根本用不上,但為了評職稱,我們只能花大量時間去學,還得報培訓班。繼續教育學分,我感覺也就是交錢買書,流于形式。”
除了上述硬指標,還有“軟指標”,就是得找關系托人。“說到這個,我感到很窩火。但是工資福利都和職稱掛鉤,不評不行啊!”孫向玉說。
職稱對個人的用處有哪些?調查發現,首先是“提高待遇”(52.0%),其次是“職位提升”(24.2%),第三是“業務認可”(11.7%)。8.3%的人表示“用處不大”。
中學教師孫喆2004年本科畢業,直到今年才拿到中教初級職稱。“本來本科畢業后5年就可以評了,但得等指標。每年指標都不夠,很多人符合條件了還是評不上。”孫喆說,縣城學校100多人,每年只給兩三個名額。要提前評上,就得找關系、送禮。
調查中,有42.7%的人為評職稱焦慮過,35.5%的人表示“一般”或“不好說”,明確表示不焦慮的僅占21.6%。
受訪者感到焦慮的主要因素有:專業論文的發表(46.1%)、職業外語考試(38.9%)、對評審人員的打點(29.5%)、相關作品提交(26.5%)、相關材料組織(21.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