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11月30日,東海大學宣布,自2024年起,全校教職員將全面加薪4%。據了解,加薪后教授每月將獲得1萬95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2495元)以上的增量,副教授每月將獲得850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937元)以上的增量,助理教授平均每月將獲得7500元新臺幣(約合人民幣1709元)以上的增量。
為了留住和吸引教育研究人員,東海大學校長決定逐步加薪以提升高等教育環境及能量。
今年6月,長沙醫學院也曾發布文件指出,根據學校新的薪酬績效改革方案,5月份教職工的薪酬實現了人均5000元/月(6萬元/年)的一次性調增,并足額每月發放至教職工手中。本次調增后,該校來校3年及以上的在校教職工月平均薪酬達到16880元。
高校教師,并非人人高薪!
不少人認為,高校教師是個體面高薪的職業。需指出的是,高校教師的薪資福利待遇可謂苦樂不均,受到地域、院校層次、教師職稱、院系和專業等多重因素影響,存在不小的差異。
今年11月初,一名網友分享天津高校教研崗位教師的收入狀況:副教授每個月的綜合收入不超過17000元,這個收入包括了公積金、補充公積金和職業年金;講師每月綜合收入會減少一些,大約為13000元;教授每月綜合收入會有所增加,大約為20000元。
對于該網友的發文,浙江一高校青年教師發表評論,直接曬出了自己的工資條,合計薪資僅為7146元。
一位自稱是陜西某高校講師的網友也發表評論,“小小講師一枚,還沒達到13000的收入,估計評上副教授差不多才能達到13000,但離17000還差很多”,同時也曬出了自己數月的工資條。
一位自稱是中學老師的網友得意地曬了數月的工資條,并對參與評論的高校老師調侃說“歡迎加入”。該網友的月收入高出不少大學老師,10月份薪資高達23159元。
為提高高校教師待遇,近幾年來《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官方文件均多次明確,推進高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
與此同時,不少高校已紛紛施行薪酬分配改革。
? 復旦大學:形成動態的崗位津貼體系
2011年復旦大學在制定的《985三期校內崗位津貼調整方案》提出,崗位津貼向校內重點人群傾斜:青年教工、優秀者、教學工作。據悉,該校通過這一輪調整,形成一個動態的崗位津貼體系,即視學校財力逐步提高校內崗位津貼標準,并圍繞教學、科研的平衡,調節崗位津貼體系中的多個參數。
2014年在復旦大學第48屆校慶科學報告會上,該校表示,將對青年教師中的海歸引進人才和本土人才實行薪酬體系并軌。
2015年11月5日,復旦大學六屆教代會執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召開,會議上通過了《復旦大學薪酬體系調整方案》,進一步優化了學校的教師薪酬分配制度。
? 清華大學:按照不同系列教師的崗位職責,實施相應的支持和保障政策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清華大學自實施教師分系列管理制度和長聘準聘制度后,與此相配套,改革了教師薪酬體系,按照不同系列教師的崗位職責,實施相應的支持和保障政策。其中,教研系列教師實行年薪制,薪酬分配主要依據教師的學術水平、學術貢獻、發展潛力、聘用崗位等因素;教學系列教師和研究系列教師均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教學績效工資的分配與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數量和質量緊密掛鉤,科研績效工資的分配與團隊績效情況以及個人完成科研業務的數量和質量緊密掛鉤。
按照以上薪酬改革方案,該校逐步建立起以崗定薪、按勞分配、優勞優酬、重實績、重貢獻的分配激勵機制,從“帽子導向”“論文導向”“項目導向”轉變為 “學術導向”“業績導向”“創新導向”。
? 東南大學:構建多元化的工資體系
該校建立健全以教學科研型為主體、教學為主型和科研為主型分類管理方案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指標評價體系,重點解決專任教師中三類不同崗位教師的薪酬分級、激勵分級和考核機制。
對實際水平優秀,在教學、科研等領域取得特別突出業績和標志性成果的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人才,制定特殊政策,以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淡化“唯帽子”觀念,不再將人才身份同待遇直接掛鉤。構建以崗位績效工資為主體,協議工資、項目工資等并存的多元化工資體系,并探索建立規范化的考核激勵機制和相應的薪酬調整機制。
當受訪教師被明確問及對自己當前的收入是否滿意時,超3成(32%)表示不滿意。
面對不如意的薪酬,四川一高校教授就毅然選擇了辭職。這位教授表示,自己博士畢業后在崗工作已經18年,從講師一路晉升到教授,工資雖然從5萬多漲到了15萬,但是“比自己剛畢業的碩士生收入還低,科研任務在不斷地增多,工資依舊原地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