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對于頂刊的話題,我們往往會過于關注,但這其實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了。”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直言。
據他回憶,至少在10年前,我國學者就已經開始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以及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占有一席之地。“當然,近年來這一趨勢越發明顯,這與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有關,更與我國對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日益重視有關。”
鐘章隊 北京交通大學供圖
然而究其根本,對于一位學者而言,在頂刊發文不過是論文發表的某種方式或途徑。“學者之所以愿意在頂刊發文,是因為這更容易讓其成果被更多人關注,也更能代表學術同行對成果的認可和鼓勵。除此之外,它并不具備其他的特別含義。”鐘章隊笑稱,如果有人以為能在頂刊發文就可以算“世界頂級”,只能說是“想多了”。
在他看來,所謂頂刊發文其實是學者當下科研狀態的一種體現。“這就像是一場長跑比賽,發一篇頂刊論文只能說明你今天跑進了前幾名,但如果不繼續努力奔跑,明天肯定會落在別人后面。”
鐘章隊告訴《中國科學報》,過去幾十年間,我國科學界經過長期努力,加之隨著綜合國力增強,“走出去、引進來”的力度也在加大,使得我們逐漸融入全球整體的“科學社區”中,并掌握了全球通行的話語體系和研究范式,我國科研人員在世界科學共同體中獲得了更多話語權。中國人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國際頂刊、中國人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國際頂級會議,便是最直觀的證明。
不過從另一角度看,以綜合國力衡量,目前我國科研人員在世界科研共同體中的話語權依然有待加強。“比如,在世界各大科技組織和科研機構中,擔任主要領導工作的中國人群體依然不夠大,這當然是各種客觀因素疊加的結果,但不能否認,在這方面我們自身實力尚有不足。”
正因如此,鐘章隊直言,當下高校的基礎研究工作依然需要國家層面提供長期而穩定的支持。同時,高校本身也應該持續為學者提供穩定的科研環境和科研支持,包括資金、硬件支持以及合理的評價機制。
“現階段,我們依然需要培養出大批真正專心于基礎研究、甘于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員,同時又要保證他們真坐得住。”他表示,此前有人認為重點科研領域的突破乃至整體科研能力的提升,單靠“砸錢”就能“砸”出來,這顯然是錯誤的。
鐘章隊告訴《中國科學報》,科學研究當然不能沒有資金投入,提升科研人員的生活和工作待遇也的確可以引入更多優秀人才,但這種行為大多是一種短期行為,而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礎領域的科研恰恰是一個需要不斷攀登的過程。
“總之,從長期看,我國高校在基礎科研領域的堅持不應改變,這是毫無疑問的。有關部門應該繼續加大支持力度,保持一定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鐘章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