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以下簡稱植保所)果樹害蟲防控團隊在化學殺蟲劑脅迫下荔枝蒂蛀蟲毒理響應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植保所副研究員姚瓊為論文第一作者,研究員陳炳旭為通訊作者。
荔枝蒂蛀蟲屬鱗翅目細蛾科害蟲,以幼蟲鉆蛀為害荔枝、龍眼的果實、花穗、嫩梢和嫩葉,是荔枝龍眼產業首要害蟲。近年來,該蟲對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抗性風險問題日益突出。
該研究旨在探明化學感受蛋白基因(chemosensory protein,CSP)在荔枝蒂蛀蟲對高效氯氟氰菊酯脅迫響應中作用。研究發現,經高效氯氟氰菊酯處理后,荔枝蒂蛀蟲雌雄成蟲存活率下降,且二者生存曲線存在顯著差異。
研究人員通過酶活檢測發現,荔枝蒂蛀蟲雌性成蟲的解毒酶活性較雄蟲響應速度更快,推測是造成兩性蟲體存活率差異的主要原因。通過對荔枝蒂蛀蟲CsCSP1-12的時空分布模式分析及藥劑處理后基因表達變化檢測,初步找到CSPs 參與蟲體對殺蟲劑脅迫響應的分子證據。借助三維結構預測及分子虛擬對接技術,進一步明確CsCSPs作為運載蛋白分子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的識別結合能力。
該研究為荔枝蒂蛀蟲對化學殺蟲劑適應機制及其抗性預防策略制定提供了新思路。(來源:中國科學報 朱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