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1月10日,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北京市科協共同主辦“2023科學跨年——首都學術專場活動”,圍繞青年人才成長、繁榮學術氛圍、服務科技創新、數字學會之家等工作,盤點收獲、分享經驗、展望未來。中國科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張桂華致辭,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黨委書記、科技社團黨委副書記王婷,中國科協科技創新部副部長許光洪,北京市科協黨組書記沈潔,常務副主席司馬紅,黨組成員、副主席田文、劉曉勘,中國通信學會副秘書長歐陽武,中國公路學會副秘書長王大鵬,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曾福林等出席。會議由北京市科協副主席郭魯鋼主持。
會議聚焦“助力青年人才成長”“學術策源科技創新”兩個主題,盤點2022年科技人才服務成果、首都學術交流成效、科創服務經驗,展示新時代學會、科協組織和科技人才風貌,展望2023年首都科技發展美好前景。
2022年,市科協著力推動學術工作提質增效,全年舉辦學術活動千余項,涌現出北京腦科學國際學術大會、工程創新服務綠色低碳發展高級別研討會等一批優秀學術品牌,營造出活躍而濃厚的首都學術氛圍。著力完善科創服務機制和平臺,積極推進“千人進千企”專項行動,遴選產業特派員2100余人,深入700余家企業開展科技咨詢等服務,助力產業創新和區域發展。落實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中承擔的科技評價改革試點任務,推動15家試點單位開展科技評價548項,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制度機制和典型案例。著力拓寬組織覆蓋和聯系,吸收北京元宇科幻研究院、北京國際技術交易聯盟等新型社會組織,推動成立北京碳中和學會、集成電路學會等新型學會組織,科協組織形態進一步豐富。促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建設線上“科技工作者之家”,建成以數字組織人才、科學傳播融媒體、科創公共服務平臺和協同管理服務平臺為核心,一體化數據底座為支撐的“數字科協”系統架構。
2023年,市科協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強化學術引領,優化科創服務;聚焦科技自立自強,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繁榮學術氛圍;創新科創工作機制,助力區域和重點產業發展;緊跟科技體制改革,服務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開展國際科技交流,拓展全球合作網絡;加強科協組織建設,服務科技人才成長成才;深化數字科協建設,打造線上科技工作者之家。
會上公布了北京市科協2023-2025年度477名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入選者名單,優秀被托舉人、托舉導師和優秀學術成果,發布了2022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自2017年起,市科協聚焦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大力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已累計資助培養千余名青年科技人才。北京測繪學會理事長楊伯鋼、中國公路學會副秘書長王大鵬、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建忠、托舉導師嚴登華、章清泉等專家圍繞青年人才培養組織機制建設、專家團隊作用發揮等方面等進行經驗分享。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獎獲獎代表王昕、市科協青年托舉人才代表朱奎等5位青年才俊圍繞個人成長經歷及取得的學術創新成果等進行交流分享。
在2022十佳影響力學術會議評選中,北京腦科學國際學術大會、COTA國際交通科技年會、可持續能源發展國際會議等脫穎而出。這些優秀學術會議圍繞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聚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服務科技工作者學術成長開展了積極探索和深入實踐,加強了首都學術品牌影響力和號召力。北京神經科學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張嶸、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員、科研誠信研究中心副主任袁軍鵬、中國聯通科技創新部科技管理室總監王靖宇分別圍繞參加中關村論壇及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工作、開展首都前沿學術成果遴選工作和企業科協如何組織學術交流進行了經驗分享。
會上還推出了首批北京特色一流學會創建名單。圍繞新時代學會組織使命和職責,中國通信學會副秘書長歐陽武、北京公路學會秘書長王平原、北京技術市場協會秘書長王素英分別介紹了參與“科創中國”試點工作、中關村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工作和“千人進千企”服務團的經驗。
現場還同期舉辦“科協頻道”線上社群啟動儀式。據悉,“科協頻道”線上社群是市科協打造線上“科技工作者之家”的重要舉措,聚焦科技人才和科技創新需求,開設“科技好物”交流專區,及“解政策”“申獎項”“發成果”“找期刊”“探活動”“交朋友”六大功能模塊,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多層次社會服務。北京電子學會副理事長張瑩作為入駐機構代表發言。
“2023科學跨年——首都學術專場活動”得到中國科協指導,以及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北京市經信局,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北京市國際服務貿易事務中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來自全國學會、市屬學會、基金會、高校、企業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近400人現場參會。(宋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