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如何做文獻綜述?
首先我們都知道綜述是指就某一時間內,作者針對某一專題,對大量原始研究論文中的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寫成的論文。綜述屬三次文獻,專題性強,涉及范圍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時間性,能反映出這一專題的歷史背景、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具有較高的情報學價值。閱讀綜述,可在較短時間內了解該專題的最新研究動態,可以了解若干篇有關該專題的原始研究論文。國內外大多數醫學期刊都辟有綜述欄目。
根據搜集的原始文獻資料數量、提煉加工程度、組織編寫形式以及學術水平的高低,綜述可分為歸納性、普通性和評論性三類。
(1)歸納性綜述:歸納性綜述是作者將搜集到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并按一定順序進行分類排列,使它們互相關聯,前后連貫,而撰寫的具有條理性、系統性和邏輯性的學術論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專題、某一領域的當前研究進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見解和觀點。
(2)普通性綜述:普通性綜述系具有一定學術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較多資料的基礎上撰寫的系統性和邏輯性都較強的學術論文,文中能表達出作者的觀點或傾向性。因而論文對從事該專題、該領域工作的讀者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
(3)評論性綜述:評述性綜述系有較高學術水平、在該領域有較高造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對原始素材歸納整理、綜合分析、撰寫的反映當前該領域研究進展和發展前景的評論性學術論文。因論文的邏輯性強,有較多作者的見解和評論。故對讀者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并對讀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導向意義。
清楚了文獻綜述的意涵,現來說說怎么做文獻綜述。雖說,盡可能廣泛地收集資料是負責任的研究態度,但如果缺乏標準,就極易將人引入文獻的泥沼。
技巧一:瞄準主流。主流文獻,如該領域的核心期刊、經典著作、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重要化合物的觀點和論述等,是做文獻綜述的“必修課”。而多數大眾媒體上的相關報道或言論,雖然多少有點價值,但時間精力所限,可以從簡。怎樣摸清該領域的主流呢?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一是圖書館的中外學術期刊,找到一兩篇“經典”的文章后“順藤摸瓜”,留意它們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二是利用學校圖書館的“中國期刊網”、“外文期刊數據庫檢索”和外文過刊閱覽室,能夠查到一些較為早期的經典文獻。三是國家圖書館,有些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圖書,學校圖書館往往沒有收藏,但是國圖卻是一本不少(國內出版的所有圖書都要送繳國家圖書館),不僅如此,國圖還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國政治和政府的外文書籍,從互聯網上可以輕松查詢到。
技巧二:隨時整理,如對文獻進行分類,記錄文獻信息和藏書地點。做博士論文的時間很長,有的文獻看過了當時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來卻找不著了,所以有時記錄是很有必要的。羅仆人就積累有一份研究中國政策過程的書單,還特別記錄了圖書分類號碼和藏書地點。同時,對于特別重要的文獻,不妨做一個讀書筆記,摘錄其中的重要觀點和論述。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到真正開始寫論文時就積累了大量“干貨”,可以隨時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問題來組織文獻綜述。看過一些文獻以后,我們有很強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東西都陳述出來,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洋洋灑灑,蔚為壯觀。仿佛一定要向讀者證明自己勞苦功高。我寫過十多萬字的文獻綜述,后來發覺真正有意義的不過數千字。文獻綜述就像是在文獻的叢林中開辟道路,這條道路本來就是要指向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是直線距離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風景頗多,迷戀風景的人便往往繞行于迤邐的叢林中,反面“亂花漸欲迷人眼”,“曲徑通幽”不知所終了。因此,在做文獻綜述時,頭腦時刻要清醒:我要解決什么問題,人家是怎么解決問題的,說的有沒有道理,就行了。
你所感興趣的文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