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的性質和特征很值得我們研究。主要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巖石性質、礦物成分、巖層和巖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
地質論文要怎么編寫質量更高?
一.增加文章的信息量是重中之重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領域而逐漸普及成為大眾與媒體頻繁使用的一個詞,將它與一篇科技論文聯系起來,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況下,論文本身能向讀者提供多少有關該論題的信息。筆者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規范上看到,它是指“要盡可能多地給出有關研究的信息,盡可能少地運用investigate(調查),study(研究),discuss (討論)等詞,并舉例作了進一步解釋。
如“The cross section is (6.25±0.02)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講,讀之前或許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確切的知識在讀過該文之后不僅獲得新知識,還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確切之處,就說明這篇文章包含較多的信息量。簡言之,當你讀完一篇文章后獲得的新知識越多,說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
二、使參考文獻變的更規范
將參考文獻列為評價一篇論文質量的標準之一,可能會使讀者和作再感到驚奇,甚至產生異議,這并不奇怪。因為筆者認為,參考文獻在一篇論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視了。現在有了《科學文獻索引》,就不難理解參考文獻在論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國賓州的科學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倡導的按論文被引用的次數來評價研究成果的思想就產生了SCI,它除了收錄論文的作者、題目、源期刊、摘要、關鍵詞之外,還特意將論文所列的參考文獻全部收錄下來,這樣就能把一篇論文同其他論文之間有學術意義的聯系勾畫出來。
從而溝通了不同作者群體之間的學術聯系,并進一步統計出期刊的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即某一期刊在連續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數為B,影響因子IF=B/A,意指該刊兩年內所發表的論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數。它反映了該期刊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在不同刊物上發表文章其難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見參考文獻對計算影響因子和評價論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三、加強文章的創新性的方法
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處于轉折、發現和革命的時期,像本世紀之初量子論誕生那種充滿重大發現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發明晶體管的年代,像五十年刊發現DNA雙螺旋結構從而開創分于生物學的激動人心的時期,創新是一種科學發現,它必將開創一個新的學科領域,對人類的認識在哲學的高度上產生深遠的影響,對于這些科學革命時期的創新。
學術界很容易理解和體會它的含義,這不屬于本文論述的重點;本文所關心的是處于科學技術平穩的發展時期,由一般科技人員撰寫的論文, 創新是指,對自然或理論提出新見解,而不是對已有研究結論的再次論證,內容激動人心并富有啟發性,具有廣泛的科學興趣。具體而言,就是說在已沉寂的研究領域提出創新思想,在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或者是將原先彼此分離的研究領域融合在一起。
四、使文章變的有較強的可讀性的技巧
一篇科學論文的可讀性是至關重要的,應當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視。可讀性是由如下因素決定的:
1.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實質件進展,所得結論是否可靠,結果是否深刻和有啟發性,如果是階段性成果,它對后續的研究有什么指導意義,是否是重要發現的前奏。
如果研究工作沒有獲得階段性或最終的結果,就不應動手寫論文,靠一個平淡的研究工作無論如何是寫不出一篇好文章來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讀性的文章。
2.作者要對論文進行完整的構思,體現嚴密的邏輯思維,一項研究課題經過長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結果時,就應當像藝術家構思一幅作品那樣,一絲不茍。精雕細刻,對論文的論述方式,內容的取材,學術思想的解釋,研究背景的介紹等等需要反復推敲,仔細斟的,以期作到論文的結論嚴謹,內容充實。論述完整。邏輯性強。如果作不到這一點,那么論文就很難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了。
3.在論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淺出,表達清楚。簡練。專業術語準確,前后一致,語言要規范。生動。
4.文字與插圖恰當的配合。國內相當多的論文在利用圖、表來生動地闡述學術內容方向還顯不足,隨著計算機三維可視化方法的普及,論文中采用彩圖、立體圖的趨勢將會增加,這可以避免過多的文字說明,而且效果也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