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當前,企業面對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要考慮如何建立與企業戰略相適應的IT治理模式來增強企業競爭優勢。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在發展數字經濟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但國有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許多問題,如領導層定期輪換、戰略思維的適應以及戰略的實施中普遍存在客戶需求的改變。同時,IT治理已成為企業成功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如何有效地實施IT治理以及確保IT治理持續與業務戰略相匹配,仍是國有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論文以國有S電網公司為例,利用扎根理論進行分析,探索IT治理如何實施以確保IT治理持續與業務戰略相匹配。
【關鍵詞】國有企業;IT治理;戰略匹配;扎根理論
1 引言
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對信息技術的依賴日益加重,IT已成為企業成功或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但是,信息技術帶給企業的風險也日益加大,企業需要對信息技術加以特別的關注和治理。如何有效地實施IT治理是企業所面臨的重大挑戰。IT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使企業的IT建設與企業戰略相匹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戰略匹配”,而戰略匹配是IT為企業貢獻商業價值的重要驅動力。企業戰略與IT戰略之間的匹配是確保IT治理取得良好績效的重要前提。企業的IT治理必須完成5個關鍵問題的決策。
2 問題的提出與理論基礎
2.1 問題的提出
IT治理是描述一個公司或政府是否采用了一種有效的機制,能夠利用IT來完成組織設定的任務,同時平衡IT和流程的風險,以確保組織實現其戰略目標。對于企業而言,解決信息技術建設的迫切需要不是克服技術領域的困難,而是建立一套完整的IT管理系統來指導商業信息的應用。作為包括所有利益相關方之間關系的機構安排,IT治理可以通過頂級系統設計準確地實現IT戰略與公司戰略的集成,提高IT項目投資的回報,并降低IT風險。
國有企業通過不斷地升級和實踐IT管理系統,深刻理解了IT能力的差異不取決于技術進步,而是取決于IT管理能力的水平。國資委《關于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通知》要求,國有企業在開展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面對電力市場的競爭和不斷變化,信息化建設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例如,獨立的軟件開發導致系統功能相對碎片化,帶來重復的購買和系統功能構建;軟件開發環境的差異導致不同系統之間的連通性較差。數據兼容差,數據無法共享,最終形成了“信息孤島”。結果使得IT技術不能真正有效地支持業務的發展,也沒有使企業對信息化的投資充分發揮作用。因此,構建符合公司戰略的IT治理機制,并以電網為代表探索S電網及所屬公司IT管理如何與公司的業務戰略保持一致,必將為國有企業IT治理提供重要指導。
2.2 理論基礎
公司治理理論最早是在200多年前誕生的,當時亞當·斯密(Adam Smith)將注意力轉向了辦公室事務。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國富論》中首次明確指出,必須建立一個有效的制度來解決所有權問題。所有者與用戶之間的利益沖突是由于權利分離造成的。然而,直到1932年,柏林和明尼斯才首次提出并對其進行系統的解釋,此后,科斯(1937)和奧利弗·威廉姆森(1988)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1]。
近年來,IT和業務戰略的匹配問題已上升成為頭號問題(Niederman Fred等人,1991;James C. Brancheau,1996;Luftman JN等人,1993;Luftman J N,1999;Luftman J N,2000;Luftman J N,2003)[2]。到2005年為止,已連續舉辦三屆中國IT治理論壇的中國信息化推進聯盟IT治理專業委員會也將IT戰略與企業戰略的匹配問題列為IT治理的重大問題之一(中國IT治理論壇,2003-2005年)。
美國已于20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研究業務-IT戰略匹配這方面的問題,著述頗多;而國內近幾年才開始將問題提出來,對業務-IT戰略匹配問題的研究在學術性研究文獻中還不多見(楊青,2001),但也只是對戰略匹配模型(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SAM)的內容構成進行了一些驗證研究,而從管理實踐角度也就是戰略匹配的過程角度去評價企業業務-IT戰略匹配成熟程度的研究文獻還未見有[3]。
3 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設計
3.1 研究對象
S電網公司是中央政府經營的大型國有企業。它涉及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國民經濟的公用事業和生活資料。它事關國民經濟生活、國家能源、安全和社會穩定,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S電網公司在對我國電網的發展和能源資源乃至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具有引領作用。承擔著實施國家西部大開發和西電東送戰略,幫助政府調整電力結構,保障電力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公司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以電網為主要活動、電力市場區域交易主體的運營商。通過接受政府監督,積極培育電力市場,協助政府維護能源市場秩序,實現能源市場標準化。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本研究收集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資料并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內容涉及戰略匹配理論、IT治理等,并對以往的國有企業IT治理機制構建進行深入研究,對以上資料進行整理、整合、質證。收集的個案企業資料主要包括收集S電網戰略與IT相關的網絡新聞、官方報告等二手資料以及通過實地觀察、深度訪談等收集一手資料并形成有效資料,對S電網的IT治理與業務戰略匹配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并為其IT治理機制構建提出建議和對策。
4 基于扎根理論的分析過程
扎根理論方法對資料的分析過程可以分為3個主要步驟,依次為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
4.1 開放性編碼
開放性編碼指將企業資料記錄逐步進行概念化和范疇化,也就是根據一定原則將大量的資料記錄加以逐級“縮編”,用概念和范疇來正確反映資料內容,并對資料記錄以及抽象出來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綜合的過程。通過對S電網公司資料記錄的開放性編碼分析,最終從資料中抽象出20個類別。挖掘出的20個范疇分別為企業戰略、IT戰略、創新戰略、組織架構、IT組織架構、業務制度、IT制度、企業IT文化、企業黨建文化、IT生態伙伴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需求管理、溝通管理、開發管理、質量管理、運營管理、服務管理、數據管理、業務中臺、數據中臺。
4.2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是對開放編碼數據的重新分析和聚類。模型分析的目的是基于“條件/原因→動作/交互”總結每個類的含義以及不同類之間的邏輯關系。通過對開放式編碼所形成的20個范疇進行類聚、整合和深度分析,按照Corbin等(1990)提出的“因果條件-現象-情景-中介條件-行動/互動-結果”的典范模式來建立初始范疇之間的聯系,歸納出的初始范疇[4]。
4.3 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指在已發現的概念類屬中選擇核心類屬,繼續開發更細微、完備的范疇,并且通過核心類屬可以將其他類屬通過故事線串聯起來。隨著核心類屬被分析出來,理論便能自然地往前進行發展且理論化程度更高。通過對初始范疇進行整合選擇性編碼,如表1所示。
5 研究結果
根據扎根理論研究方法,圍繞核心范疇、主副范疇以及所有范疇和概念而構建的立體網絡關系,可以得到研究結果,根據前述扎根理論方法的三重編碼分析,研究發現企業IT治理與戰略匹配的主要因素以及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第一,組織管理因素。公司的組織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公司IT戰略的實施。隨著互聯網和云服務以及大數據技術的發展,電力網絡的發展模式和使用它的公司正在逐漸發生變化。一個網絡商務系統越先進,越能融入市場環境,越能滿足用戶的需求,越是專業的、影響深遠的員工,它就能創造出更好的業績。另外,企業文化作為影響企業組織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企業長期經營業績有著重大的作用,企業的績效更取決于在長期市場競爭中所發展起來的核心競爭力,而核心競爭力是由具有特色的企業文化等不可測因素決定的。
推薦閱讀:IT行業的職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