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國運強。如何傳承并創新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青年大學生朝氣蓬勃、創造力強,是新時代的弄潮兒,是傳承并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數字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文化傳承
一、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
伴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全方位數字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并融入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都是單向傳播,有著延遲性、互動性不強等不足。數字信息化時代人們獲取信息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被打破,并呈現出信息交互性更強、個性化、多樣化等特點。抖音、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推動人們的信息交互方式發生革命式的變革,每個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青年大學生追逐新鮮事物和高新技術產品,他們是數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主要受眾群體,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思想、行為、觀念等方面帶來沖擊,借助于數字化、信息化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媒介廣泛傳播的紛繁復雜的信息對青年大學生群體的文化認知、價值觀等方面的影響更為凸顯。
二、加強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培育的必要性
文化傳承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傳承關系到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精神根基。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是如果沒有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就沒有中華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就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在我國,費孝通先生最早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他指出,在多元文化交融的當今世界,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文化自覺的前提是對自己文化的理解,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形成的對本民族文化的發自內心的信仰。不重視對青年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培育,就有可能出現文化傳承的斷層,導致青年一代對本民族文化認知掌握不足,容易被外來文化和不良思潮所侵蝕。
文化傳承對每一個國家和民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年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在文化多元交融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加強對大學生文傳承意識的培育可以幫助青年大學生更加有信心的、積極的吸收和借鑒優秀傳統文化,而從不擔心自己會被外來文化所吞噬。青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將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堂是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培育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重要路徑。
三、數字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培育的機遇與挑戰
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于當代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培育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信息技術的發展為文化傳播與創新傳承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推動新時代的文化繁榮發展。另一方面,數字信息化時代多元文化交融、網絡不良思潮等問題給大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培育帶來挑戰。
(一)數字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培育的機遇
數字信息化時代給人們的認知模式、生活方式都帶來了深刻變遷,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創新與發展帶來重大機遇。2021年河南電視臺春晚節目《唐宮夜宴》借助5G+AR技術將歌舞放進了博物館場景,實現虛擬與現實無縫對接,參加夜宴的這些唐俑少女一路嬉笑打鬧,時而走入國風韻味的山水彩墨中,時而穿行在古風建筑文物之間,蓮鶴方壺、簪花仕女圖、千里江山圖等國寶在舞臺上穿插出現,制作出一場美輪美奐文化盛宴。
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抖音、微信等多媒體平臺的建立,為傳統文化傳播與創新帶來無限的可能性。《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節目借助數字信息化技術讓傳統文化的魅力大放異彩。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和帶動下,現在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重視傳統文化,例如以漢服運動、民俗文化為依托的傳統文化學習體驗和研究活動現在大學校園悄然興起并成為青年大學生追逐的一種潮流。
(二)數字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培育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網絡思想文化滲透、學生自身和家庭特點影響,以及應試教育過程中存在的文化教育缺失的問題等,我國高校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文化底蘊參差不齊、歷史認同弱化、文化意識淡薄的問題。數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文化也開始全球化。網絡文化豐富多元增強了文化多樣性,開闊了大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然而,文化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面對數字信息化時代多元文化的交融,部分大學生存在對我國文化缺乏自豪感而盲目追求西方文化的情況,例如一些青年大學生熱衷于西方傳統節日而忽視我國傳統節日。這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部分大學生文化自覺意識比較缺失,也反映出數字信息化時代當前我國部分高校對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培育重視不足、文化教育方式單一,校園數字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缺失、文化教育和校園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建設水平不高等問題。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傳媒的力量日益強大,信息多元化給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培育帶來沖擊。網絡信息繁多復雜且良莠不齊,網絡信息傳播具有高速化、信息量大等特點,并存在監管難的漏洞,而大學生又是使用網絡的主流人群,大學生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各種文化也在其中穿插和滲透,這些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大學生的思想和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此外,網絡不良思潮給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培育帶來消極影響與沖擊,甚至導致大學生在文化甄別過程中陷入困境。
四、數字信息化時代加強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培育的對策
高校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大學生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因此,在當前全球化、信息化國際大背景下,高校要從以下方面出發,應對信息化時代給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培育帶來的挑戰。
(一)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培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培養大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首先要增強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獨特、深厚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高校應該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帶來的機遇,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到大學生的視線,走進大學生的內心。首先,高校要重視對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培育,加強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建設,將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與思想政治課程結合,通過開展文化學術講座、完善文化課程體系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大學生的文化教育,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引領青年大學生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其次,高校應進一步提升教學信息化水平,變革教學方式,在課程教學中恰如其分的融入傳統文化教育知識,基于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能力,通過重視傳統文化節日、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等形式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的認知與理解,結合校園文化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激發青年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使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培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推進文化教育數字化建設 營造良好的文化傳承意識培育環境
構建網絡化平臺,開設專門的文化教育主題網站或者微信平臺,及時對網絡輿情予以澄清和正確引導,在校園創新形式開展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加強高校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傳統文化教育教育讀本,使學生在課余時間有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教育的資料。創設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使大學生在文化氛圍中形成文化認同。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構建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網絡化平臺,通過抖音、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對文化課程、專題文化講座在進行視頻直播或者圖文直播,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促進大學生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實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是新時代大學生應該擔負起的使命與責任,重視并加強對大學生文化傳承意識的培育,促使大學生傳承傳統文化意識的覺醒,是提升新時代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黃丹,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困境與反思[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7(05).
[2]張培培,張雪瑩,李彥磊,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傳承意識調查[J],統計與管理,2017(03).
作者:王貝貝
推薦閱讀:信息化教學論文在哪些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