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針對當前初中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輸出不足的問題,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要求,借鑒“費曼學習法”,在教學實踐中通過鞏固練習,自我輸出;課堂交流,向他人表述;自主探究,以教促學;關注生活,學以致用等策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關鍵詞] 費曼學習法;課堂輸出;信息技術教學
在當前的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存在著虎頭蛇尾的現象:有些新知識在導入或輸入過程中學生表現了很大的積極性,但在自我操作或創新環節中輸出結果卻不理想,教學效果一般。學生的輸入和輸出不成比例,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實際反饋存在一定距離。信息技術課堂存在著“一聽就會,一做就廢”的疑惑,接受的知識浮于表面。
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為目標,具有較為突出的工具性和實踐性,強調引導學生親歷完整的實踐過程。教師通過使用多元的教學策略,逐步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技能,并能使用信息技術工具解決具體的生活和學習問題。而目前信息技術課堂存在學生輸出嚴重不足的現象,需要找到一種適切的教學模式解決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困惑與無奈。
一、理論基礎
美國物理學家費曼提出:“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一件事,那你就還沒有弄懂它。”費曼將這個道理變成一套方法,形成費曼學習法[1],核心就是采用“輸出式學習”的原理,將一個概念流利地說出來。它通過變換知識的表述形式,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通過別的事物來進行類比,讓一個外行人都能完全聽懂。輸出是高效的學習方法之一,通過有效的輸出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習的效果、學習的感覺。通過輸出構建學生的“學習饑餓感”,將外部學習的壓力變為內驅學習意愿;同時,輸出不僅是一個把輸入進行自我整理、消化、重構的環節,還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簡單被動轉換為主動探究。這是一種主動學習和深度學習的方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中借鑒此方法,通過關注獲取知識、表達所獲得知識、模擬助教等輸出方式進行主動學習與深度學習,進而掌握深層知識,提高信息技術課堂學習效果。
二、輸出策略
1.鞏固練習,自我輸出
費曼學習法關注學習者對知識的獲取情況,學習者能深刻理解學習材料的內容,并把知識點概括性地表達出來,尤其是關鍵性的觀點信息以及過程信息。信息技術教學中,很多老師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講解上,放在了如何提高學生被動輸入的環節上。而目前信息技術學科沒有統一的考查,不容易橫向了解學生真正理解、掌握知識點的程度。因此,可以從學生自我輸出出發,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及時進行相關知識的鞏固練習,爭取做到每個知識點都有學習、有檢驗。尤其是在一些理論教學上,教師講的好像學生都懂,就省略鞏固練習,一定要設計幾道練習作為輸出提高學習效果。簡單的鞏固練習可以杜絕一些眼高手低的學習現象,也可以讓知識的學習有落地生根的過程。
2.同伴交流,向他人表述
根據費曼學習法,學生可以向其他同學復述所獲得的主要知識,表述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和內容。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加強課堂交流,給學生創造講述的機會。在課堂中安排討論環節,組織學生開展階段性交流,鼓勵學生公開講述,并進行現場點評,給予相應的評分,同時把現場評分計入平時成績。為了體現公平,每學期保證所有學生都有公開講述的機會。這種做法表面看僅僅是把課本上的內容簡單敘述,其實從書本內容到邏輯清晰地表述,中間經過非常重要的消化、吸收、構建、沉淀、重組的內化過程。
關注信息技術課堂小結,在課堂教學上可以采用合作學習模式,三人一組,課堂結束前五分鐘時每人就課堂學習的重點內容進行總結交流,并相互點評、補充,然后再對全堂課的授課內容做總結。這五分鐘可以讓學生對課堂學習進行沉浸式的總結,對課堂所學有從輸入到輸出的質變。這樣用任務驅動學生專心聽講,是實現“課堂有效”的有力措施之一。
3.自主探究,以教促學
費曼學習法核心就是“以教促學”。我們可以把“教學”轉移給學生,讓學生來“講課”,講給老師聽,講給同學聽。[2]教師僅要創造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中讓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教授給別人。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不清楚、講不明白、模棱兩可等,“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薄弱點,從而更加努力地去自主提高。
在進行操作性較強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選擇部分適合學生講授的教學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預習,采用“模擬助教”的形式,鼓勵學生上臺當小老師,向其他學生講解相關知識點。這種形式直接顛覆被動學習模式,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邏輯表達能力等。學生在自己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醞釀著如何教,這對知識的掌握、消化和梳理又有了更高的要求。這樣用輸出倒逼輸入效果的做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帶領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水到渠成得到提高。
通過用輸出倒逼輸入,學生從“會做”到“會說”再到“會教”,每個環節都是知識掌握過程的質的飛躍。教會他人的同時可以讓學生對知識進行了一次主動學習和構建,對知識的掌握又一次升華。
4.關注生活,學以致用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少年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學習,而不是在書本里學習;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目前,信息技術課堂效率不高,學習形式也只是簡單的模仿,作業完成千篇一律、缺乏創意,而課后學生也無法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實際上,信息技術課是一門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干巴巴地講知識點,課堂上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尋找、發現生活中真實的問題情境,并結合所學內容去探索、去解決。例如,在學習了系列知識點后,教師給予學生一些自主設計和創作的指導,讓學生針對每個知識點做一些創造性的綜合作品,比方說Word的主題小報、圖片處理的特色畫報、Flash酷炫動畫、VB的一些小游戲、WPS表格的生活研究報告等。可見,信息技術課應該給學生一些創作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加深知識的理解,激發進一步探究的內驅力,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與生活的智慧融合。
學習知識,輸出才是最好的輸入方法。在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輸出策略來提高教學效果,課堂上如果缺少了學生的投入和積極思維,就不會有學生的自主構建、積極輸出。在輸出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而輸出時的思考、探究更會讓學生找到進一步學習和努力的方向、動力,這也是“正反饋閉環”的意義所在。如此,學生不斷學習、實踐、思考,在沉淀過程中經歷頓悟、收獲、遷躍,從而養成一定的信息技術素養,以便更好地適應迅速發展的信息化社會,這正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劉晨,李姝佳.費曼學習技巧及其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86):231-233.
[2]林峰.費曼學習法應用于中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基礎的教學技巧初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16):122-123.
推薦閱讀:信息技術課題如何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