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勢在必行。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群建構為例,重點闡述產教對接的組群邏輯,介紹了如何將專業群建在產業鏈上,創新教育組織形態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的產學研組織,對現有的教學組織進行整合和重構。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建設高水平專業群,培養適應產業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養新特色。
關鍵詞: 職業教育; 高職院校; 專業群; 計算機; 人才培養
0 引言
截至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共3005所,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高職高專院校1482所,成人高等院校265所。從教育部統計的高校數量上來看,高職高專院校已經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職業教育尤顯得格外重要。據此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依據職業教育發展新態勢做出諸多變革,陸續發布了一系列職教改革方案和文件如“職教改革20條”、“雙高計劃”、“1+X證書”等以及近期教育部、工信部聯合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等通知,我國職業教育正在被重新定義。
廣東作為職業教育大省,于2019年底啟動了省級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專項工作,省內各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由于專業群概念的引入,勢必引起各專業建設一次大調整,因此本文以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群為研究對象,對該專業群組建及建設進行全面剖析,為專業群建設提供可參考模式及借鑒方法。
1 專業群的組群邏輯
專業群組群不是若干個專業簡單加和,要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將專業群建在產業鏈上,瞄定好產業鏈上下游關系再來選取專業組建專業群。
1.1 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應性
我校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群是以老牌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省重點建設專業)為核心,相關專業有網絡技術、軟件技術、云計算技術與應用、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四個專業以及人工智能專業方向組成。專業群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與服務產業中的信息產品開發設計、技術服務、運維與測試三大領域組建,對應數字媒體產品設計、軟件設計開發、智能軟件測試、AI產品服務運維、網絡運維、云平臺運維、數據處理等崗位群。信息產品開發設計領域涵蓋前端開發、數據庫設計、AI軟件開發、后端開發、網站建設等崗位;技術服務領域涵蓋數據采集、數據挖掘及標注、數據分析、軟件測試、產品經理等崗位;運維與測試涵蓋網絡運維、軟件測試、云計算系統/大數據系統運維等崗位。對接我市“十三五”規劃重點產業,即“做強做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并入到我市“融灣強帶”戰略。
1.2 專業群內各專業的邏輯性
組群邏輯以產業對接為入口,就業崗位為出口,形成一個環狀,課程體系、課程標準依據產業變化動態調整,以適應新形勢和新業態的需要[1]。根據崗位能力需求和人才培養定位,著重組建專業群的共享專業課程,按照“三相一共”構建專業群,即“基礎相通、技術相近、崗位相關、資源共享”原則組建專業群。優先構建群內共享專業基礎課程板塊,實現課程共享、師資共享及實訓室共享等。本專業群共享的課程主要有“辦公自動化軟件務實”、“計算機數學基礎”、“人工智能應用基礎”、“UI數字媒體設計”、“Java程序設計”、“數據庫技術與應用”、“網頁設計與制作”、“Python程序設計”、“移動互聯網開發”、“Linux服務器管理”。通過這些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具有信息技術應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數據庫技術與應用、H5網頁設計與開發、手機APP設計與開發、服務器管理與運維等崗位關鍵基本技能。
2 專業群的教學組織構建
依據組群邏輯對現有的教學組織進行整合和重構,創新教育組織形態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的教科研組織,形成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建設機制,這是建設高水平專業群的瓶頸與關鍵。
2.1 跨學科跨專業組織教學
一般來說,一個普通的專業技術職業崗位往往都會涉及到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職業教育要把培養出適應產業需求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做為已任、重任,努力構建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組織,改變專業碎片化、教學資源孤島等現象,重構對接產業鏈的專業體系或專業集群,根據需求設計及組織好新課程體系;另外,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的產業學院也應當是多學科、多專業集聚的專業群,各種跨界整合資源的專業群將會越來越普遍[2]。本專業群以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為基礎,融合幾個前沿IT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和“智能+”,同時還把計算機應用技術(數字媒體藝術方向)加入到專業群,這樣專業群不僅有了扎實的基礎還有了深度,橫向也得到相應的擴展,很好地增加了專業群的可持續發展空間和拓展能力[3]。具體規劃如圖1所示。
2.2 專業群內資源共享度要高
要做好群內各專業教學資源的共建共享,不能簡單的定性為專業群內各專業的機械組合,它是單一專業到復合專業的跨越,是基于產業鏈條上相互關聯的職業崗位群而建構的能夠實現跨界、協調、互通、共享而又一貫的人才培養新載體,是對傳統專業建設范式的一種革命同時也是一種全新的挑戰,我們要積極面對探索出一條可行的道路[4]。本專業群設置了10門專業基礎共享課,群內師資互相流動,各專業只需設計好本專業特色課程,這樣專業之間既有共性又有了個性,學生在學完群內的共享課之后,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重新選擇專業,增強了專業群的靈活性,就算畢業生今后走入社會重新選擇工作方向,由于有專業共享課的基礎,也能夠快速重新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有效提升了專業群生態空間。
2.3 加強校企深度融合,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
構建高水平專業群的首要條件是專業特色鮮明,行業優勢明顯及有較強的社會影響力。然而據調查研究,一些高職院校專業群與區域產業鏈或者行業之間的關聯度并不高,主要集中體現在專業群的評價主體主要限于教育體制內部,專業群構建、產教融合的實體性的交流合作平臺、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與實施、培養質量的監控與評價,行業、企業參與度都不高。此外,專業群內缺少在業界有人脈和話語權的專業帶頭人,雙師素質和創新能力較低,很難彰顯行業優勢,這也是導致企業參與度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本專業群在建設過程中也發現這一點,為做好校企合作辦學,推進“雙導師”協同育人機制,積極主動與企業保持聯系,讓老師到企業頂崗鍛煉,聘請企業工程師、產業教授到校為學生授課,與行業、企業共建專業群課程標準體系、共建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建設、實訓場所,共同開發課程、開展人才培養和技術服務,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實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
3 專業群課程建設
一個成功的專業群離不開好的課程,課程要以育人為本,產業為要,產教融合,創新發展為主旨,關注產業鏈動態發展,做好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生產流程、項目開發等產業需求科學對接,及時更新迭代課程教學內容。
3.1 基于能力本位構建專業群課程體系
能力本位教育(CBE)理念和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開發模式(DACUM)為專業群建設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有重要參考價值。CBE描述的是依據職業崗位確定能力目標,即對崗位群層層分解找出從事該行業所應具備的能力,明確培養目標,設置課程和組織教學內容,并考核其能力,其理念是職教課程應該是基于能力而不是基于知識來開發的[5]。DACUM模式是一種職業能力分析的過程和方法,其理念是“職教課程開發的程序應該是倒過來的,即從職業和職業能力分析開始而不是從學科知識開始,首先進入開發程序的開發人員應該是行業專家而不是教師”[6]。為此專業群建設要遵循“以職業能力需求為導向,以職業活動為單元組織課程”的思路,實行“以工作引導學習”或“在工作中學習”的教學模式。建立基于工作過程、學習體系和項目體系融為一體的課程體系。由項目引領課程模塊,教學內容源于企業真實項目拆解轉化而來,各課程模塊之間應具有嚴密的關聯性和內在的系統性。
如何構建這樣的專業群課程體系,下面圖解說明以能力為本位的課程體系構建模式。如圖2所示。
3.2 教材開發是課程建設的重要任務
對于“三教”改革的闡述,教育部高教司吳巖司長是這樣解釋的“教學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改到實處是教材”。沒有教師參與的課程改革,何談教學質量;沒有落到實處的教材開發,何談人才培養質量。專業群內的老師要有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氣,勇于開拓創新,對教材改革要有不斷探索、不斷調整、不斷完善的理念。據此,專業群建設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做好編寫高水平的優質新型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信息化教材、互聯網教材等工作,拓寬教學資源的空間。尤其是靈活多變的活頁式教材,要以行業企業技術革新項目為依托,緊密結合產業實際新增一些企業或行業最新的項目用于實際教學,創新教學內容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以適應產業發展和技術革新,這樣可確保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學到企業里或時下最新的技術,有利于打開學生畢業就能上崗,上崗就能勝任這樣一個良好局面,同時也可大幅減少企業對人才培養的成本。因此教材的開發迫切需要行業、企業共同參與,實現效益最大化,互惠共贏。
4 結束語
高水平專業群的建設是個長期的過程,在建設期間會遇到諸多困難。本專業群堅持以職業崗位為導向,圍繞地方產業需求,對教學制度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深化改革與完善。企業參與度明顯提高了,校企合作共建項目增加了,用人單位主動上門談合作,學生創業就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改觀,這都得益于專業群建設。校企雙方應繼續群策群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構建符合區域職業類高水平專業群,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專業群建設質量,形成人才培養新特色,為本地IT產業轉型升級改造提供內驅力,服務好一方百姓和企業。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田麗娜.“雙高計劃”背景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群建設對策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0):50-51
[2] 劉志娟.新商科背景下五年制高職商貿專業群建設路徑的思考[J].營銷界,2019.33:112-113
[3] 曾毅.大數據時代基于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J].計算機教育,2020.4:51-55
[4] 潘海生.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核心任務與建設路徑[J].大學教育科學,2020.1:116-119
[5] 張凱,李振春.基于CBE的高校大學生“卓越工程師”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14:96-99
[6] 夏坤,李永山,范鵬飛.基于DACUM法的高校輔導員就業指導工作職業能力標準構建[J].高等農業教育,2018.5:120-123
作者:謝志明
推薦閱讀:如何檢索計算機專業論文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