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信息化時代已然來臨,大數據、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多種高新科技層出不窮,各行各業都積極應用智能技術,新聞行業也不例外。新聞采編作為新聞報道的關鍵環節,在新聞報道工作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給傳統新聞采編模式帶來了極大沖擊,也為新聞采編工作改革提供了全新活力。人工智能能夠以受眾喜好為中心、以大眾興趣為重點、以受眾需求為宗旨,進行有針對性的精準推送,推動新聞業不斷發展。
【關鍵詞】人工智能;新聞采編;融合;創新
傳統電視媒體經過多年的發展,新聞信息價值始終占據主導地位,有數據統計發現,新聞信息播放量約占電視市場的50%,是人們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F階段,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電視新聞改革已是大勢所趨。在此背景下,新聞采編要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站穩腳跟,就要不斷加強創新能力,在采編模式等多個方面全面融入人工智能技術,利用人工智能拓展電視新聞傳播渠道,強化自身綜合實力,從而達到提升競爭力的目的。
一、人工智能概述
人工智能指的是利用工業生產、計算機技術和軟硬件集成等方式方法,使機械設備具有一定智能來輔助人們處理和應對日常事務的一種能力,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工作效率,有效解放勞動力。從人工智能發展趨勢來看,在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將會替代大部分人類勞動力。我國人工智能起步較晚,還處于探索階段,目前最主要的是研究自然語言交互理解以及自動化程度設計等方面。由于人工智能強大的功能,將其應用在新聞行業,將會為傳統新聞采編模式注入新鮮血液,使得新聞采編模式趨于多元化、高效化,在信息采集方面,人工智能能夠輔助采編人員深入挖掘有用信息,為廣大用戶提供全面化、立體化新聞信息資源。[1]
二、人工智能和新聞采編融合的意義
(一)提升新聞采編效率
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后,最直觀的變化就是新聞采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新聞制作模式是依靠新聞采編人員獲取相關素材,采編人員在得到新聞線索后,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去采集相關新聞信息,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新聞信息的傳播效率。而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后,信息獲取與新聞采編環節之間實現了無縫對接,大大提高了新聞采編效率。具體來說,智能化新聞采編主要依靠各種移動終端,比如無人機,當前大型智能無人機能夠在10分鐘之內到達直徑15公里內的任意地點,人們只需要將相關新聞采編系統置于無人機上,就可以代替采編人員進行新聞采編,這樣新聞采編時間大幅減少,采編效率明顯提升。
(二)提高新聞真實性及客觀性
新聞的核心和重點在于“新”與“事實”,確保新聞信息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是人工智能的優勢。因為人工智能處理數據精準性高,很少出現人為差錯,并且人工智能與人類記者最大的差異就在于其沒有思維意識,不會在新聞信息中夾雜自身觀點,也不存在傳統思想觀念,更不會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而喪失真實性。在傳統新聞信息中,由于人工采訪寫作的局限,就是記者竭力客觀描述,仍難免會出現數據差錯,尤其在財經領域,面對繁雜的數據,人類記者極有可能出現數據失真問題,而人工智能則能夠有效避免這些瑕疵。
(三)有效減輕采編人員工作壓力
通過一系列實證統計數據可以得知,在天氣和財經類新聞信息稿件上,普通人很難分辨該新聞稿到底是由記者撰寫還是由人工智能撰寫,因此,廣泛應用人工智能后,記者工作壓力得以大幅減輕,可以將主要精力集中在有深入挖掘價值的新聞報道上來。
三、人工智能融合在新聞采編中存在的問題
人工智能新聞主要依托信息技術,即通過大數據技術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相結合,最終實現新聞信息分析處理,雖然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聞信息模板化
人工智能新聞大多采用事先設定的模板進行標準化生產,難以體現差異性,尤其是在一些突發事件和價值較高的新聞方面,人工智能新聞過于模塊化,難以滿足受眾需求,人們普遍認為這些新聞過于簡單,缺乏深度,容易產生厭倦心理。因為其按照數據采集、整合分析、套用模板、產出稿件、手動把關的形式,這樣就會出現結構相似、語言雷同的現象,受眾會感覺千篇一律,獨創性匱乏、新穎性不足,導致人們產生審美疲勞。
(二)應用范圍狹窄
通過大量實證信息可以得出相關結論,人工智能新聞大多只適用于格式固定和內容相對簡單的新聞信息報道(比如天氣、體育快訊、財經等)。雖然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人工智能新聞應用模式,但是人工智能與人腦相比較,在建設性和創新性方面不可同日而語,使得人工智能新聞應用受限。
(三)缺乏人情味
人工智能新聞具有較強的客觀性,這既是其優勢也是其劣勢,關鍵在于客觀性有余、人情味不足,人工智能新聞依據的是流水線生產模式,作品缺乏溫度和娛樂性。人工智能由于無法進行獨立思考,更不具備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在此背景下,要想生產一篇具有煙火氣息及人情世故的新聞報道,確實具有一定難度。[2]
(四)新聞報道深度不足
和專業新聞從業人員相比較,人工智能理解能力缺失、價值判斷能力缺乏、人文關懷缺少,只能夠處理一些相對簡單的新聞稿件,在需要運用人性化觀點的深層次新聞體裁上很難勝任。而在信息爆炸的新媒體時代,簡單客觀的新聞已經無法抓住受眾眼球,受眾更希望透過現象看本質,即將新聞報道深度價值作為著力點。人工智能模塊化的新聞產品只能夠對數據進行客觀分析,稿件深度難以滿足新聞市場日益白熱化的競爭需求。
四、優化人工智能與新聞采編融合的途徑
現階段,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采編工作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和限制,難以充分發揮其優勢,因此,要不斷創新人工智能模式,將信息收集與人類倫理道德理念有機融合,盡可能生產質量高、內涵豐富、深度創新的新聞作品。
推薦閱讀: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會展業務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