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系統研究了中國信息通信技術(ICT)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階段及特征,刻畫出該領域通過開放創新取得的重大發展成就。主要包括:以吸引跨國投資為主導的起步時期,吸引跨國投資與信息技術外包雙引擎的高速成長時期,規模實力增強與全面發展時期,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的高質量發展時期。在此基礎上,從ICT領域的發明專利、出口競爭力、RCA指數等不同維度,論證了技術引進對于提升中國ICT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重要作用。最后,基于課題組對全國160家ICT服務貿易企業的問卷調查分析,印證了技術貿易對ICT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信息通信技術 服務貿易 創新能力 技術引進
本文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課題《全球技術貿易的現狀、發展前景及中國機遇》研究成果。課題組長:江小涓,全國人大常委、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在研究期間,作者得到江小涓教授的多次悉心指導和幫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農發所博士后謝蘭蘭也參與了研究,作者一并表示感謝。
①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2016年12月。信息通信技術(ICT)產業是構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提供網絡和信息服務,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行業,①包括由原材料供應、信息通信設備制造、通信技術服務與開發、電信運營商及其他終端客戶在內的完整產業鏈和供應鏈。當前,全球進入數字經濟時代,ICT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及產業貿易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也是各國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制高點競爭最激烈的關鍵性行業之一,在各國都具有重要戰略地位。ICT產業是我國對外開放較早的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ICT行業通過開展技術引進、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利用外資、對外直接投資等多種方式的服務貿易,高效組合全球信息技術創新資源,成為ICT產業技術積累的主要來源和自主創新的重要基礎。由此可見,我國ICT產業實現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已經具備較強國際競爭力,其發展路徑與技術貿易密不可分。通過對這一行業的研究,對于理解一個產業如何通過技術貿易獲得外溢效應、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典型意義。
一、我國信息通信技術服務貿易發展的主要階段
我國信息通信技術服務貿易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一)以吸引跨國投資為主導的起步時期(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2000年)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我國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全球ICT跨國公司不斷擴大對華投資并通過引進技術、市場采購、設立研發中心、業務培訓、外包服務等不同方式釋放技術外溢效應,為我國ICT產業帶來了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理念,加快了技術升級和產品迭代,并為服務貿易迅速起步奠定了重要基礎。
1.跨國公司成為我國ICT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20世紀80—90年代,全球主要ICT企業先后進入中國市場,如阿爾卡特、富士通、西門子、愛立信、北方電信、摩托羅拉、朗訊、諾基亞等。我國很快成為這些跨國公司的重要國際市場,2000年摩托羅拉、愛立信、諾基亞在華業務分別占其全球業務量的13%、13%和10%。 江小涓等:《全球化中的科技資源重組與中國產業技術競爭力提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29~330頁。2000年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計算機整機及外設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額分別達45.9億美元和4億美元,移動電話和集成電路領域實際利用外資額分別達2182萬美元和9108萬美元。外資企業在我國ICT產業中占絕對主力,2000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外資企業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達65.39%。通過大力吸收跨國投資帶動了我國ICT產業高速增長,1991—2000年期間,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年均增速達22.37%;截至2000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累計設立外資企業4440家,實際利用外資額265.36億美元,外資企業出口額約占整個行業的80%。商務部:《中國外商投資報告2003》,商務部網站,2003年。其中,外資企業的移動電話產量占比77.45%,國內市場銷售量占比60.63%,出口量占比98.98%。集成電路制造業累計設立外資企業293家,實際利用外資額13.67億美元,外資企業國內銷售額占比51.5%。商務部:《中國外商投資報告2003》,商務部網站,2003年。
2.跨國公司在華研發中心不斷釋放技術創新動能
ICT跨國公司在制造業投資的同時逐步設立研發機構,以滿足針對我國市場新產品開發的需求。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有三個突出特征:一是在跨國公司全球研發體系中地位不斷升級。起初主要進行應用研究直接服務于本土市場,通過科研和生產一體化增強市場競爭力,后期則兼顧全球戰略布局,從事基礎研發的數量逐漸增加。我國不僅為跨國公司生產提供了巨大市場,而且為其研發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智力資源,許多跨國公司將在華研發中心升級,為區域或全球市場提供新技術。如微軟大中華區技術支持中心1999年升級為微軟亞洲技術支持中心。二是技術創新成果豐碩。到2000年三資大中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企業擁有發明專利248項,占比20.44%,為我國ICT產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國家統計局、科技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年版。如自1995年以來,微軟在華研發中心為我國市場提供了中文版的Windows 95、Office 95、Windows 98、Office 97、Windows NT 3.51和4.0版本等一系列軟件產品;英特爾技術發展(上海)有限公司完成近100項研發成果全部推向市場;朗訊中國貝爾實驗室人均研究產出已經超過美國貝爾實驗室。三是以本土科研人員為主。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除少量高級研究人員來自國外,大多數在國內招聘。在高薪和高福利吸引下,大批科研人員從國內科研機構、企業和大學加入跨國公司。如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0位中國研究人員中,20位研究員有海外留學背景,40位副研究員大部分是中國各著名高校的博士。朗訊公司旗下貝爾實驗室的500名科研人員中,96%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 佚名:《綜述:外資研發中心中國遍地開花》,新浪網,2000年10月23日。此外,隨著跨國公司ICT制造業轉移對本土化設計服務的需求增加,跨國公司繼續轉移設計服務。1990—1999年期間,世界500強在華設計機構約15家,涵蓋了通信、IC、軟件、計算機、視聽產品、家電等領域。 王曉紅:《中國設計:服務外包與競爭力》,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4頁。
作者:王曉紅;孟麗君;郭霞
推薦閱讀:自動化信息期刊怎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