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2018年以來,我國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領域的基礎軟件企業受到空前的關注。保密、信創領域相繼推出一系列產業化項目,在電子政務領域得到更大推廣應用。在我從業的這20年中,可謂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從另一個角度看,整體上國產基礎軟件企業在全量市場上的市占率依舊慘淡,由于長期缺乏基本的用戶量來校驗和完善自己的軟件產品,企業一直陷入這個惡性循環無法自拔,軟件產品的性能、可靠性、穩定性、易用性無法得到提升。我一直認為基礎軟件或平臺軟件必須在一個千萬級的用戶市場上才有可能發展壯大.除了完善自身外,更需要一個完整產業鏈的發展空間。最近一段時期,由于電子政務市場的帶動,確實在推動產業合作,產品適配,提升產品的兼容性、穩定性和易用性方面起到很大促進作用。然而,這僅僅是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的第一步而已,值得肯定,但同時更需要清醒的認識到,這不期而遇的市場機會能否將產業推舉到一個可以實現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依然是個未知數。
常言道,行百里者半九十。革命遠未成功,同志們依然要有犧牲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準備,保持戰略耐心,穩扎穩打,戒驕戒躁。
國產基礎軟件仍無法帶動
應用與系統集成市場
國產基礎軟件或平臺軟件在產業鏈中處于核心地位,也是當今國家網絡信息安全的核心價值體現。從長期看,我國一旦擁有健壯的基礎軟件產業,既可治國安邦,又可造福于民(產業和用戶)。但現階段國產基礎軟件的市占率尚不足以撼動全量市場的格局,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可以忽略。不過可以確信的一點是,國產基礎軟件的存在和發展實實在在地帶動了國產硬件環境包括CPU等核心部件的發展,近幾年我國政府主導了一些項目,極大促進了國產軟硬件企業間的技術合作,在適配、兼容和聯調上有了長足進步。雖然有唱衰者說,這本就是自身的歷史遺留問題.是樸怍業,但我個人認為,這個作業補得不錯,值得褒獎。以知錯能改、亡羊補牢的態度,取代了坐井觀天、固步自封的舊觀念,何嘗不是一種進步。
坦率地說,國產基礎軟件產業的發展在當下確實無法有效組織和帶動下游應用和系統集成市場,對中小企業的帶動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第一,國產基礎軟件在產業鏈中尚未處于領導地位,在企業、產品等多方面缺乏知名度和美譽度;第二,多數市場均是需求導向的,因此其對于用戶來講缺乏黏性;第三,因其采用了不同的架構、語言,執行不同的指令集或標準,用戶往往需要支付巨額的應用遷移和學習成本;第四,中小企業必須追求穩定的現金流,以中短期項目為主,現階段以電子政務為代表的市場對于中小企業而言猶如空中樓閣,既要求繁復的企業和產品資質,同時需要中小企業在國產軟硬件上投入巨大的技術力量和人力來兼容適配,在項目實施和部署過程中維保工作繁重,而賬期又比較長。因此,現階段國產基礎軟件的發展,尚不能拉動產業鏈相關企業發展,尤其中小企業。
當然,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里,本輪國產基礎軟件的起勢似乎是黎明前的第一聲雞鳴。在國內甚至國外的產業格局中,利益或將重新分配,在新的格局下能否搶占一個有利位置,或者說如何做到不被出局,是有志于更大發展的中小企業家現在的必要考量。誠然,作為從業者,我希望有更多的中小企業進入國產基礎軟件的大生態圈,而對于沒有打持久戰的勇氣和實力的中小企業,咱可不能忽悠人家。
要用產業投資
來投資基礎軟件
關于基礎軟件的投資重點、突破點和產業痛點,我有幾個觀點。
一是要產業投資來投資產業。產業投資是指除資金外,還包括其他必要產業資源的綜合投資,對于基礎軟件來講,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均可優先作為產業投資的主體,此外還有特定行業的應用商和服務商。
由硬陣企業投資聯合基礎軟件企業,旨在提供緊耦臺、高度優化的軟硬一體化的產品,充分發揮軟件、系統和基礎軟件的整體優勢,如蘋果和華為;由應用廠商投資整合基礎軟件企業,旨在為企業提供高性價、高可靠的底層平臺,如阿里和谷歌;在金融、能源、電信、軍工等領域同樣需要基礎軟件平臺來與自身的、獨特的應用環境和應用特點進行深度耦合。
現在國內基礎軟件企業普遍規模很小,估值很低,未來面向全國和全球市場,建議投資者可以考慮全賽道投資,投資產業而非企業,規避單獨企業運營的風險,同時促進現有小企業的資源整合。
二是需要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對于基礎軟件產業,只有萁市場規模達到千萬級才有可能進人良性發展的軌道。那么如何幫助產業達到這樣的規摸,應該是所有有志投資于此的朋友需要考慮的。
從去IOE,到國產軟硬件的政府采購,再到當今的自主可控電子政務,這些政策紅利對市場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現在仍然處于“你要用”,而不是“我要用”的階段。這是根本問題,這個形勢不發生變化,這個市場規模永遠是“水中日”
順便說一下,利用本輪政策紅利來“涮一下”的投機者也許正在傷害著整個產業,需要引起業界的警覺。 三是投資和推動基礎軟件的關鍵還是人才。投資一個產業要看趨勢,投資一個企業就必須看人。如果要對基礎軟件產業做全賽道投資,請務必關注一下業內的研發型開源社區和研發型創業團隊,他們是未來產業的中流砥柱,在不同的公司都將發揮核心作用。
在基礎軟件領域,技術人才炙手可熱,他們精通系統架構,熟悉體系結構,是整個IT甚至泛IT領域的香餑餑。如何把最優秀的技術人才留在基礎軟件領域,減少他們被互聯網、網游、共享經濟等“熱”行業挖走的可能,一直是這個行業亙古不變的話題。收入差、沒有成就感(安全感)、工作艱苦是排名前三的跳槽原因。愿意投資基礎軟件產業的人士或可從以上這幾點著手考慮。
此外,行業內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也就是團隊領袖,有情懷、有韌性、有追求、有格局的帶頭人少之又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讓國產基礎軟件行業的研發力量勛口碎片化。多數研發型企業的帶頭八缺乏在市場營銷和經濟管理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而職業經理人往往缺乏對行業的深刻認識,缺乏信念和情懷。這種困局或將隨著本次產業發展小高潮得到緩解,但仍需很長時間讓現有企業掌舵人歷練成長,這個過程也許就是整個產業必須付出的學習成本。
政策推動
實現“你要買”轉向“我要買”
基礎軟件作為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部分,需要更多的支持與投入。關于推動基礎軟件發展的政策,我有幾個建議:
一是在基礎軟件領域探索新時代下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既發揮國企、央企在產業資源、資金優勢和政策對接上的優勢,又鼓勵團隊高度自治、積極創新、高效靈活,讓核心貢獻者能夠參與到未來企業增值后的利益分配中來,如AB股、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等模式。
二是鼓勵產業資源整合,鼓勵有能力的產業投資者加大對基礎軟件產業的投資,打造完整的可交付系統和解決方案,縮短產業鏈,減少不同企業間的溝通環節和溝通成本。
三是加大對基礎軟件產業的開源社區或創業團隊的支持力度,落實到個人,此舉有利于優秀人才在領域內的橫向流動,不被埋沒也不容易流失。
四是本輪啟動電子政務市場后,有計劃地制定一些市場傾斜政策,而非越俎代庖,早一天從“你要買”過渡到“我要買”的狀態,對整個基礎軟件產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推薦閱讀:《基建管理優化》雜志征稿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