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廣西學分銀行的建設正在進行之中,文章通過分析國內外學分銀行建設情況及運行效果,闡述建設廣西學分銀行的意義,進而設計了廣西學分銀行的組織架構。
[關鍵詞]廣西學分銀行;平臺構建;業務分析
《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是國內統一發行的國家正式綜合性學報類期刊,是新疆地區及全區廣播電視大學系統的以進行現代遠程教育研究為主的刊物。
引言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廣西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等文件明確建設終身教育“學分銀行”、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是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大決策。加強遠程教育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城鄉繼續教育學習空間, 構建面向全體勞動者的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促進在職人員繼續學習, 促進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使得地區人才資源更加充實。“學分銀行”是終身教育、繼續教育和常規教育相互銜接的紐帶,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者接受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促進教育公平,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
學分銀行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體系,在信息社會環境下,不僅需要制定完善的機構運行機制、政策法規和認證標準體系等,還需要對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學習成果、學習認證、積累及轉換等海量信息進行高效管理,這就需要功能強大的信息管理平臺的支撐才能真正有效運行。文章以海量資源的推送、多平臺之間數據的對接及大容量數據的儲存與分析、為成人教育廣大用戶(學習者、管理者、用人單位等)提供在線支持服務、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教育需求分析與決策支持等為主線,就大數據下如何構建廣西學分銀行系統建設框架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國內外學分銀行平臺建設情況
(一)國外學分銀行平臺建設情況
目前,很多學分銀行已通過學分銀行信息系統實現了各類教育模式的學分互換和街接,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英國資格框架信息系統、韓國學分銀行信息平臺、歐洲學分銀行。英國資格框架信息系統可以連接和融通高等教育證書和各種職業資格證書,使普通證書、高等教育、職業培訓、職業證書等之間真正實現等值等價兌換;是基于英國規范資格框架(RQF)建立一個包括規范信息技術系統和學習記錄服務系統的在線認證系統[1]。韓國終身教育學分銀行信息管理平臺包含信息中心和網絡在線信息服務系統,實現對認證教育/培訓機構和認證學生學習成果的認證,主要提供相關政策制度查詢、學分記錄、學分累積、學分匯兌等功能,融通整合對接各種學習平臺學習。歐洲學分銀行是以課業負荷量和學習效果為基礎的學分轉換系統,包括學分轉換與累計系統(ECTS)和職業教育與培訓學分系統(ECVET)[1]。
(二)國內學分銀行平臺建設情況
我國對學分銀行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但對學分銀行信息管理平臺也有一定的研究和實踐,如鄢小平提出采用云架構的學分銀行信息平臺架構[2];實踐方面主要有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系統、上海市終身教育銀行系統等已經投入運行。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系統面向的學習者、學習成果認證服務工作者、平臺管理者、教育培訓機構等各類人員,提供學習成果認證、積累和轉換、查詢、打印證明、檔案管理等功能,包括工作平臺、服務平臺、移動平臺。在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系統基礎上推出慕課、學分銀行、“教育淘寶”與一體化學習環境的學銀在線,不僅提供海量的高質量在線課程共享資源,還能為學習者建立終身學習成果檔案,對其學習成果按照統一的學習成果框架及標準進行認證、積累與轉換,大大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效用,從而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和終身學習的積極性。上海市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系統主要面向上海市民提供服務,主要有學歷教育、職業培訓和社區老年教育,是以學分認定、積累、轉換、證明、查詢等功能的學習成果認證管理中心和學習成果轉換服務平臺,建立適應終身教育發展的學習成果管理與服務系統。
二、建設廣西學分銀行的意義
(一)建立廣西終身教育學習成果庫
學習成果也稱為學習結果,學習成果庫是建設廣西學分銀行的前提和基礎,有預先制定好的資格框架、標準機制作為支撐,對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培訓學習等學習成果進行認證,實現為學習者提供管理自己學習成果、為各種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為管理者提供成果評價分析,擴大認證對象和領域,促進學分銀行更好地為廣西終身教育服務。
(二)建立廣西人才檔案庫
學分銀行記錄學習者的學習過程與成果、培訓、獲得證書等軌跡信息形成人才檔案庫,快速獲取學習者的學歷信息、學術專業能力水平、從業能力等信息,挖掘人才認證方式,簡化工作流程,加速人才流動,逐步完善廣西人才檔案庫。
(三)建立廣西終身教育立交橋
學分銀行建設是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融通的重要紐帶,是各種學習成果互認學分認證和轉換機制的核心部分,是推進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重要手段。建設廣西學分銀行,推進廣西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改革,推動廣西全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域、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推進我區城鄉社區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健康生活等教育服務建設,使廣西盡快實現與全國同步搭建各級各類教育相互貫通的“立交橋”, 加快廣西終身教育體系建設。
(四)提供廣西教育、培訓、人才大數據服務
學分銀行的學習平臺累積著學習者的學習數據(包括課程視頻、教案和習題庫等)、行為數據和個人信息資料和學習成果等,實時在線學分認定、學分轉換、學分累計等操作,需要大數據技術的支持,從而使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技能培訓、社會實踐、網絡課程資源等互聯互通,為學習者、教育行政機構、培訓機構、企業行業等提供教育信息支撐的需求分析與決策支持。
三、廣西學分銀行業務分析
(一)學習成果認證
學習成果認證是終身教育體系中學分互認、互通的基礎,主要是以等次層級、學分、學時、學習要求等要素進行認證。學習成果以3種形態存在,分別是原始成果、標準學分和目標學分[3],按教育體系分類分為學歷教育學習成果、非學歷培訓學習成果、無定式文化素質教育學習成果三類。目前,廣西普通本科高校、高職院校、中職學校、成人教育院校之間,各類培訓、證書、非正規非正式學習與學歷教育之間均存在著復雜類型差異、層次差異和質量差異[4]。為此,需要根據學習成果類型的特點,分析總結探究多種類型的學習成果的共性,給予它們的價值進行客觀評價與衡量;對于存在多類層級層次的學習成果,要制定不同層級層次學習成果認證的對應關系(如證書與學歷教育、培訓與學歷教育等),原則上是等層兌換;針對同一層級同一層次對不同質量的學習成果,制定通兌機制標準進行兌換。學習成果認證方式主要有機構認證、專業認證、課程認證、培訓成果認證、證書認證、課程名稱、非正式學習成果認證等7種標準[5],認證的過程也是對學習成果庫建設過程和檢驗個人、管理機構等參與者質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