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整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各個同學由于天資不同,不可避免地會有層次上的不同。所以,讓優生幫助后進生就非常有意義。優生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后進生,自身學習能力會得到提高,而后進生則會以非常快的速度進入中等生的行列。教師應當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有工具軟件,拓寬知識面。軟件的開發應用日新月異,能否利用工具軟件加工處理所需信息,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體現。如圖形圖像的制作、聲音文件的處理、簡單動畫制作、網頁制作、防毒殺毒等。補充這些知識對學生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教學中要有意穿插工具軟件教學,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讓學生對各種軟件處理有了解就足夠了,這些工具軟件的學習不僅不會給教學效果帶來不利,而且能鞏固所學知識,促進各種基本操作及應用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教學管理,科技教學
評價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通過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知識的增長和全面發展,教師及時獲取教學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是及時、準確的。當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時,教師應該根據表現做出恰當、公允的評價。有時候教師的一句表揚就會使學生對學習充滿動力,促使其不斷進取。所以,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以鼓勵者和啟發者的身份深入小組實踐中,很自然地幫助有困難的小組成員,讓學生覺察不出因本組水平低而需要教師的幫忙。當學生取得進步時,教師應以普通合作者的身份,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給予充分肯定,增強其表現的自信心。總之,適時適當的激勵可以使教學活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開展合作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詳細觀察學生小組的表現情況,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制定恰當的評價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及時的幫助,使每個小組成員都能真切地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產生進一步欲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合作學習也在不斷改進和完善。在新課改這片肥沃的土壤上,我們只有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積累起豐富的教學經驗,才能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開啟學生幽閉的心智。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合作學習的價值,積極構建適合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時刻以學生發展為本,攜手共建完善的、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的合作學習方式。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學生只有對信息技術學科感興趣,才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并表現出積極的學習行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主動思考、積極思維。相反,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就會把學習當做一件繁重的任務,這樣會抑制大腦皮質的興奮點,產生消極對抗的情緒。在學習初期,學生往往憑著自己對信息技術學科的好奇心學習,但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會慢慢喪失最初的學習激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首要任務,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讓學生真正愛上信息技術,使學生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
一般而言,教學情境的設計一定要能引起學生的關注,迅速集中思維;鋪設橋梁,銜接新知與舊知;揭示課題,體現教學意圖;趣味教學,創設學習情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根據不同課型與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堅持既創新又切合實際;用時適當,不占用過多教學時間。創設一個與本課有關的、貼近學生學習實際和社會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探索、交流與合作研究,在深入了解主題的基礎上,尋找規律,搜索方法,自主完成信息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和信息應用等一系列過程。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選擇的主題要盡可能緊密聯系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依據學生生活實際和教學內容,運用計算機及多媒體工具將學習內容以多媒體教學形式和友好互動的界面為學生提供數字化資源,讓學生身臨其境,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在體驗中理解事物的本質、掌握教學規律及目的。
操作性、實踐性強是信息技術課的特點。因此,信息技術90%以上的課時應該是上機實踐課,操作內容應該安排在計算機教室進行。筆者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對計算機充滿新鮮感和好奇心,他們都愛上信息技術課,而且特別喜歡動手操作。教師要因勢利導,在教學中給予學生足夠的練習時間,適當引導、觀察學生的使用情況。這樣在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積極性的同時,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僅依靠教師的講解和演示那是達不到目的的,只有通過反復的上機實踐練習,才能得心應手地掌握操作技能和技巧。豐富練習方式,課堂上的問答、上機操作與課內外作業演示等形式都是有效的練習方式。在學生進行上機操作前,教師要給學生布置有針對性的練習作業,讓他們帶著任務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