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現階段,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工程倫理教育存在明顯缺失。本研究從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入手,通過分析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工程倫理教育現狀,提出從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工程倫理模塊化課程教育體系、構建新工科人文教育模式、建立工程倫理教育評價體系以及提升教師工程倫理教育教學能力五個方面探析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機制,力求對我國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思政的有效實施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程倫理教育
工程倫理教育是指在培養工程科技人才的過程中實施工程倫理方面的教育,使其具有社會責任感、倫理意識,并能自覺遵循倫理規范和應對工程倫理問題,讓工程更好地造福社會、造福人類[1-2]。
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主要面向信息、通信和技術行業(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簡稱ICT)的系統集成公司和非IT中小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該專業的畢業生往往是工程實施過程中的直接參與者、組織者, 在工作過程中, 他們經常會面臨與顧客、企業、環境等各方利益和責任的問題[3]。因此,如何切實提高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的工程倫理水平, 是值得進行深入探討的一個課題。
一、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符合國家課程思政大政方針
工程倫理教育是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是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有效落地的載體。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4],明確要求“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科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為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可見,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加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工程倫理教育和研究,破解工程活動中的倫理困境,重塑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意義重大。
(二)開展工程倫理教育,是職業教育工科專業課程思政的新范式
通過調研,頂層設計工程倫理教育教學活動,建立專業、課程、教育教學活動、師資隊伍建設、評價激勵機制五位一體的工程倫理教育體系模型,形成工科專業課程思政教育新范式,將有效補充職業教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論體系,理論意義顯著。
(三)開展工程倫理教育,是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李伯聰教授曾指出,“沒有與倫理無關的工程,所有的工程活動不但涉及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必然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因此其內就必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倫理問題。”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培養的網絡技術人才,大部分都在施工現場擔任技術或管理的工作,他們經常會面臨與客戶(雇主)、公司、環境等的利益倫理、責任倫理和技術倫理。因此,在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中開展工程倫理教育是必然的、緊迫的。
二、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程倫理教育現狀及分析
以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2018級、2019級、2020級學生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就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信息與大數據倫理意識、能力和接受信息與大數據倫理教育意愿進行調研。共發放354份問卷,回收331份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3.5%。
(一)工程倫理意識的調研
在問及“如何看待大數據技術帶來的隱私泄露、信息安全及數據鴻溝等倫理問題”時,僅有3.6%(12人)選擇“危害性大,應確立相應的技術、職業等倫理原則,國家、企業和個人都有責任”,有82.8%(274人)選擇“若有危害,是國家、企業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另有13.6%(45人)選擇“和自己沒什么關系”。此項調查表明,3.6%的工程倫理意識強,82.8%的工程倫理意識淡薄,另有13.6%的工程倫理意識缺失,不具備從事ICT相關行業的工作。工程倫理意識缺失的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容易造成不恰當的工程決策(見圖1)。
(二)工程倫理能力的調研
在問及“某企業網絡進行升級換代,你作為現場實施工程師,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出具了工程圖,且找專家論證過這是最優的可行方案,但是老板覺得這樣實施公司不賺錢,讓你修改工程規劃圖,你是否修改”時,有79.5%(263人)選擇“修改”, 17.5%(58人)選擇“不修改”,3%(10人)選擇“不確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再做打算”(見圖2左)。
在問及“假設你是某大型國有企業的網絡管理人員,在工作中能接觸到企業大量的核心機密,某一天你的同學讓你將企業核心信息賣給他,并聲稱不會告發你,如果你不給就將你的個人信息發到網上,你是否會給他”時,有72.8%(241人)選擇“將企業核心機密給他”,15.4%(51人)選擇“不將企業核心機密給他,并會報警”,11.8%(39人)選擇“不確定,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再做打算”(見圖2右)。
此項調查表明,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學生在面對工作中出現的技術倫理、利益倫理和責任倫理時,大部分同學(80%以上)不能夠做出對社會、他人、環境等負責任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三)工程倫理教育意愿的調研
在問及“你主要通過哪種途徑了解信息與大數據倫理問題”時,通過網絡(含網站、論壇、微博、聊天軟件等)占75.8%,電視占15.3%,廣播占4.7%,報紙占1.9%,其他為2.3%,專業教育為0;在是否需要接受信息與大數據倫理教育一項中,94.3%(312人)選擇了是,4.5%(15人)選擇無所謂,1.2%(4人)選擇否。這些數據表明,工程倫理教育還未被列入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教學內容,但是94.3%的學生是愿意接受工程倫理教育的(見圖3)。
通過以上調研,發現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程倫理意識還很淡薄,工程倫理能力非常薄弱,但接受工程倫理教育的意愿是很強烈的。因此,面對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程倫理教育現狀以及我國在由工程大國向工程強國轉變的形勢下,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如何構建合適的工程倫理教育體系,是急需研究的課題。
三、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開展工程倫理教育的探索
(一)將工程倫理教育納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
才培養方案中
我國新工科專業主要是指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的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同時也包括對傳統工科專業的升級改造),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正是新工科的專業之一。根據我國新工科建設需要,立足工學生崗位勝任力要求,結合“大國工程”,遵循工學生的職業成長規律和認知規律,圍繞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人文素養能力等展開,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企事業單位差異,為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培養所需要的人才。以此,將工程倫理教育融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使所培養的人才在面對工程實踐時,能夠解決復雜的倫理問題,實現課程思政目標與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統一。
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主要采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所培養的人才除了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專業技術能力,特別是工程現場開發(或實施)能力、項目需求與數據分析、公文寫作能力、管理培訓能力等素質的逐漸養成。因此,訂單培養、企業植入式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等人才培養方式就可引進來。
(二)科學設計工程倫理模塊化課程教育體系
工程倫理教育是一種德育教育,是需要根植于學生專業學習始終的。因此,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需要重新設置。
1. 在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新開設工程倫理相關的必、選修課程。課程設置決定著人才的知識架構,面對課程體系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的現實,因此在課程構建的過程中:一是將工程倫理學導論納入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必修課中;二是邀請資深專家、企業人員開展工程倫理方面的選修課程,達到專業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并重的育人目的。
2. 在專業課(含專業平臺課)、實踐課中增加一些關于工程倫理案例、倫理學方面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讓同學深入了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喚起學生的責任感。以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其課程有通識教育課、專業群平臺課、專業課及集中實踐課程。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指出,“高校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因此,本文重點在專業群平臺課、專業課和集中實踐課程中開展工程倫理教育,讓專業教育與工程倫理教育融合更緊密。表1是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
推薦閱讀:計算機網絡專業有什么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