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本研究闡述了“后疫情”時期農產品電商數字化轉型的意義;從農產品信息流的“周期陷阱”、農產品商品流“上行難”、農產品物流“銜接不暢”以及農產品電商支撐體系“保障力不足”等方面剖析農產品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借助各電商平臺資源、建立農產品信息網絡共享平臺、優化農產品營銷體系、建立多尺度的物流聯邦組織機制以及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數字化轉型等對策。
【關鍵詞】 “后疫情”時期;農產品電商;數字化;轉型
一、引言
隨著數字鄉村戰略的推進,深度發展“互聯網+農業”已成為必然趨勢。2019年1月至12月,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超過2萬億元,增長率為23.4%,農村網商數量是1383.9萬家,增長17.4%,農村網絡零售業市場活躍店鋪數量達260.1萬個,吸引了一大批農民工、大學生、退伍軍人返鄉創業,帶動就業超376.1萬人。
二、農產品電商發展存在的問題剖析
2020年年初,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蔓延到全國,延長假期、居家隔離等成為各地區的主要防控措施。在此期間,電子商務成為居民不可或缺的購物渠道,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保障。但也暴露出了農產品電商在發展中存在的諸多短板。
(一)農產品電商商品流體系“上行難”問題
1.防偽溯源體系不健全
食品安全問題嚴峻,整個市場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市場上有些商家甚至拿普通的農產品來冒充綠色生態食品,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惡意哄抬商品價格,使得農產品陷入信任危機。農產品電商尚未形成統一的農產品標準,也缺乏生產銷售的監督機制,因此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障,增加了產品銷售的難度,且無法有效提升用戶的體驗。
再者,中國農業生產加工、運輸以及銷售過程的碎片化,導致從初加工農產品的生產到消費者餐桌的產業鏈之間存在多個斷點,從而造成在生產與消費的對接過程中出現信任危機。
2.電商平臺上行流量成本過高
現有電商平臺上行流量成本過高,本地農村電商市場化造血能力不足。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各相關部門持續提升對電子商務的重視程度,尤其關注農產品的上行體系。農產品上行機制的快速性、高效性以及廣泛性成為各級政府當前的主要任務,同時也是電子商務扶貧的主要內容、精準扶貧的核心工作之一,是通過互聯網技術幫助農產品走出農村,成為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但在有限的農村電商模式中,農產品處于被動的地位,只能等待消費者的主動搜索,這類模式既產生了大量的沉沒成本,也無法形成營銷優勢。僅依靠傳統電商的力量,已經難以改變農產品“上行難”的局面。
(二)農產品電商物流體系“銜接不暢”問題
在防疫期間,蔬菜、水果等農產品供應關系到社會安定團結。在解決農產品進城,滿足居民消費需求的過程中,逐漸顯露出農產品供應鏈體系的一些不足。一方面,在疫情的影響下,農產品企業的經營成本上升,這將影響到產品的供需平衡,出現供應匱乏,從而進一步增加企業和消費者的生產和生活成本。另一方面,疫情期間,常態下獨立運營的一些專業物流企業面臨著信息缺失、調度失靈等眾多問題,造成物資庫存積壓,運行梗阻,物流企業需要提升通力協作的能力。
(三)農產品電商支撐體系“保障力不足”問題
1.不同地區的農產品電商數字化發展具有差異性
首先,農產品電商為了提高自身數字化發展的技術水平,迫切需要大量數字數據類的相關技術專業人員加入到該領域,引入人才的同時,如何提高人才的留存率以及價值轉化率也是農產品電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問題。其次,各省市地區的農產品電商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也將導致該地區在進行農產品電商數字化轉型時存在認知水平的不同,以上因素都會使不同地區的數字化轉型進展存在差異。
2.消費者個人數據的保密性缺乏保障
雖然各大電商平臺在網絡安全以及用戶隱私保護方面投入很多資源,力圖提升消費者在使用平臺過程中的體驗感及安全感,但是相關的市場調查數據并沒有體現出消費者對于平臺個人信息安全的信任度有明顯提升。在平臺使用用戶個人信息的合法性方面,消費者持觀望態度。
3.農產品電商公共服務以及公共產品的供給匱乏
農產品電商數字化轉型需要供應鏈上的信息流、商品流、物流、金融流以及其他支撐體系高效協作。截止到目前,供應鏈上消費端和供應端的數字化轉型并沒有完全落地實施,導致整條供應鏈的數字化轉型受阻。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綜合性農產品電商的服務需求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如何實施以供應鏈服務為重點的農產品電商數字化轉型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三、農產品電商數字化轉型的實施策略
疫情之后,農產品電商未來發展應注重數字經濟、優化農產品產業鏈、新基建以及其他政策支持;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農產品電商數字化轉型,影響和帶動農產品產銷經濟組織的數字化轉型,為產區滯銷農產品找到銷路;應繼續加快推進以綠色消費市場為導向的“拉式供應鏈”建設,探索中國農產品流通業全觸點、全渠道、全場景、全球鏈、全客群的數字疫情在給市場帶來沖擊的同時,也給農產品電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加快農產品電商的數字化轉型,建設中國農產品流通的高效、安全、健康、綠色、智能、生態的產銷體系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借力電商平臺資源,探索電商扶貧創新模式
近年來,社區電商與社交電商成為農產品電商的主要模式,傳統的農產品網絡零售也逐步演變成批發與零售雙向發力。一方面,各大頭部電商為農產品核心產區打造供應鏈,建立助農基金,以家鄉特色為賣點,推出助農計劃,從情懷上刺激了城鎮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各大電商平臺積極探索電商扶貧新模式,通過數據挖掘分析消費者需求,提高適配度,從而迅速降低運營成本。
推薦閱讀:數字化管理師如何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