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隨著萬物互聯的興起,線上直播、IP運營正在成為熱門的藝術管理手段,以線下藝術管理為主的企業也開始兼顧線上藝術管理,線下藝術管理與線上藝術管理呈現融合態勢。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而對企業的藝術管理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本文通過物聯網的應用示例闡釋物聯網技術給新媒體科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提出企業在物聯網技術條件下藝術管理工作的新方法。
關鍵詞:物聯網技術;新媒體科技;藝術管理
0 引言
隨著萬物互聯的興起,一切都實現了智能化,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醫療、智能汽車等,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企業的藝術管理活動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1 物聯網的概念與發展
1.1 物聯網的基本概念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即“萬物相連的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一種延伸和擴展,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龐大的網絡,實現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人、機、物的互聯互通。它有兩層意思:第一,互聯網是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一種延伸和擴展,兩者相互依存;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即物物相息[1]。通過物聯網連接“人——物——場”,構建成了一個智能生態藝術管理體系。
1.2 物聯網的發展
“物聯網”概念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在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的互聯網研究報告《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之后真正引起了各國政府與產業界的重視。“十三五”期間,物聯網即將邁向2.0時代,全球生態系統將加速構建。“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云計算和物聯網的發展,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布局,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2]。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的提出,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和市場的驅使,激發了我國物聯網市場的需求。2020年的兩會期間,產業智能化依然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焦點。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建議,結合5G、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力和科技能力。
物聯網的市場規模呈現穩定增長態勢,根據IDC的報告,從2012年的4.8萬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8.9萬億美元,年復增長為6%,超過全球GDP增速,到2020年將有300億個設備連到互聯網。而根據麥肯錫2015年的報告,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的市場規模可望達到11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的11%[3]。
2 物聯網給新媒體科技帶來的機遇
2.1 構建網絡新媒體平臺,加強與消費者互動,增強市場競爭力
企業利用內部與外部資源構建一個網絡藝術管理互動平臺,加強與企業互動,使消費者能夠精確地了解企業與產品的信息。“掃一掃”開啟了數字經濟新時代,如我們在餐廳打開小程序下單,從點餐到支付都可以在線上完成,這就是線上線下的連接,省去了與餐廳工作人員復雜的交互和操作。
2.2 合理利用物聯網概念,豐富藝術管理手段
利用物聯網中的大數據分析,獲取顧客的消費習性和消費需求,整合打造出最精準的藝術管理“場”景。例如,互聯網公司通過用戶的網絡瀏覽數據精準地推送廣告;通過采集手機的位置數據,推送周邊服務;工廠里通過數據來控制生產線的自動化生產;共享單車通過分析人流量來決定各個投放點的單車投放數量,以及追蹤單車運行軌跡等等。所以,這些年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對數據的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3 消費者讓渡價值最大化,提升顧客滿意度
在物聯網背景下,消費者考慮的成本有時間成本、價格成本、精力成本以及體力成本,消費者購買總價值由產品價值、服務價值、人員價值和形象價值構成。因此,企業應考慮如何提高顧客總價值,降低顧客總成本,即企業為消費者提供最大顧客讓渡價值,從而提高顧客滿意度。
企業通過精準化制定相應的藝術管理方案,實施差異化戰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實時跟蹤監測新媒體科技組合策略的實施效果,從而及時調整策略。在此基礎上,提高企業的服務價值和形象價值,盡力運用非貨幣因素吸引消費者,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從而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和信任度,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4]。
3 物聯網給新媒體科技帶來的挑戰
雖然物聯網近年來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全球內好多國家都相繼投入了較大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進行各項技術開發和研究。然而在實際應用中,我們發現在行業標準、商業模式、板塊對接以及網絡安全等方面依舊存在很多未知的風險、需要繼續優化設計以及急需攻克的關鍵問題和核心技術難點。具體分析如下:
3.1 產業鏈不完整,商業模式不完善
物聯網的產業鏈很長,涉及的行業包括傳感器產業、芯片產業、設備制造業、網絡運營產業等。從國際上物聯網知識產權的進展來看,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
在物聯網的發展期間,傳感裝置、網絡傳輸以及應用控制層等各個方面都會涉及各個行業和不同領域。就目前的發展來看,我們仍然停留在高成本、低效率的閉門造車階段,還沒有構建出一個強大且完善的商業平臺。目前我國現有的商業模式有5種:自營模式、平臺租賃運營模式、廣告模式、政府BOT模式和移動支付模式。其中,自營模式有助于提高企業內部的控制藝術管理水平,能夠較快地滿足顧客的需求,但是不利于形成產業的規模化發展[5]。
3.2 行業標準不一致,影響物聯網進一步推進
現階段,物聯網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系統且統一的標準體系,畢竟每個行業、各家企業都是按照以往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自己的內部標準,再通過以往既定的行業或企業的標準生產其現有產品。無論從國際還是國內考量,現有的物聯網不具備核心架構,同時各自行業內標準模塊化的網絡應用還比較薄弱,缺乏推廣普及,也很難形成一定規模[6]。此外,各層面所需要的運算協議和各級技術接口也沒有形成規范和標準,這些相對不夠成熟的因素直接影響著物聯網大規模應用和技術推廣。隨著5G時代的來臨,物聯網不再是個別的設備連接,而是由“場景智能”構建的“智能生活”。
推薦閱讀:互聯網學習有關課題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