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隨著全球大數據浪潮的興起和物聯網的發展,智慧校園應運而生。智慧校園旨在創建一個以網絡為基礎的校園學習、科研、管理、生活系統,將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特點與學校的教學和管理領域融合,以提高學習和生活效率。本文將主要探討在智慧校園環境下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舉措。
關鍵詞:智慧校園;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策略;研究
一、前言
2017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指導意見》頒布實施,智慧校園建設工作在各職業學校更是如雨后春筍般蒸蒸日上。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計算機的入門課程,屬于中職學校的公共基礎課程,本課程除了要學習一些基礎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學生撐握相關的計算機操作的實踐技能,并且要做到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與鞏固?,F在有了智慧校園這個媒介,學生就可以很好地利用其進行課前的知識預習和課后的復習,并且可以和老師在線交流。
二、智慧校園背景下教學模式發展態勢分析
智慧校園的出現為課堂教學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手段,通過智慧校園這個平臺,學生可以隨時與老師互動交流,答疑解惑,提高學習效率??傮w來說,智慧校園對教學模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智能化教室的普及
目前中職校園中,投影屏,電子黑板已經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課堂教學也已基本擺脫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授課方式,學生在聽老師講課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到圖片、音樂、視頻等,更加加深對知識的全面理解,可以說現在校園中已實現了多媒體教學。然而隨著智慧校園的進一步發展,作為多媒體教室升級版的智能教室將會有更加強大的功能,智能教室中所有的教學用具都將使用電子工具,并將結合VR虛擬現實技術給學生身臨其境的體驗,此時的教學媒介將不再是單一的文字、聲音和圖像,而是一個完整的立體3D場景,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將會更加深刻,可想而知,學習效率也會相應提高。[1]
2.網絡學習平臺的推廣
互聯網目前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它也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智慧校園的減少中,互聯網是必不可缺的一環,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網絡學習平臺將是同學們課下學的良好渠道。在此平臺中,老師可以發布錄制好的微課視頻,學生可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等工具在課后進行學習,從而減少空間上的約束和時間上的限制,使得學習更加自主和高效。學生在聽課過程中還可以向教師反饋意見,從而幫助老師改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當然,網絡學習平臺可以滿足各不同層次和等級的學生的需要,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選擇重新播放而不是頹然放棄,有助于學生克服畏難情緒。
3.學習方式的個性化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思想,但是因材施教真正實現起來確實有一定難度的,由于教師通常只有一個,而要面對的學生卻有幾十上百個,很難做到對每個學生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智慧校園的出現為這個難題提供了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同時受到教育平臺的監督,平臺可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和評估,總結該學生學習的特點、習慣以及學習能力,從而為每個學生提供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案,實現個性化、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三、中職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和計算機已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與此同時誕生的還有許多計算機相關的行業,比如眾所周知的碼農。中等職業院校開設計算機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學生在畢業之后能夠更好的服務社會,然而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發展需求,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還沒有達到相應的水平。
1.現代傳統哲學教學取向思想占居課堂主流地位
以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理論”占居主流,提倡學科本位、教師本位的教學內容觀和以語言呈示為主的教學方法觀仍占主導地位,處處體現著以道德本位的目的觀、以知識授受的教學過程、以科目本位的教學內容和以語言呈現為主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陳舊落后,停滯在學科導向模式中
當前在全面踐行由學科教學模式向行動導向教學模式的轉變過程中,不少老師不注意提高開發和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提升,仍然停留在粉筆、黑板等講授模式,不能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彌補學生感性經驗的不足,從而導致不能大幅度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方法上,仍然采用滿堂灌傳授知識,不傳授學法,不讓學生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未能做到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3.教學內容與社會和企業實踐脫節、不能適應工作崗位需求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計算機行業科技更新的速度相當快。然而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還是非常老舊的課本和教材版本,內容陳舊,并沒有更多地提及到當今的新技術。這就導致培養學生的所學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的求職和就業。同時教學軟件的版本更新速度也很快,而學校由于受資金等因素的制約,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軟件也比較落后,不能適時的升級,這就會導致學生在校學習的版本軟件,到工作崗位后就可能已淘汰,還得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重新學習新的軟件。[2]
4.課堂教學與專業相分離,個性特點未得到彰顯
雖然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公共基礎課,是中職學校各專業的必修課,但是在教學時還是應該根據各專業的不同特點來進行教學,因為不同的專業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和計算機水平還是有不同的。目前中職院校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所有的計算機專業相關課程的教育都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而沒有與學生的所學專業的特點相結合,學生的專業化個性特點不明確。比如醫藥專業需要對醫學圖像進行處理和分析,而這部分只是在公共基礎課中卻不會提及,這時學生的應用能力也會相應的受到影響。
5.教師自身的專業素養制約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近年來,各中職校由于受地方編制的制約,招聘新教師的指標極其有限,大部分學校的計算機老師均是年紀比較大的老教師,這些老教師雖然工作經驗豐富,但對新技術接受能力不強,有些老教師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省事省力,不愿開發教學資源,不愿參與知慧校園教學,不愿接受新技術培訓學習,存在“吃老本”的現象,諸如此類的屬于教師自身專業素養方面的問題均會制約著計算機應用基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推薦閱讀:怎樣發表計算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