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當前網絡技術科技的新發展措施及教學模式有哪些,應該如何去加強對網絡技術應用的新發展管理呢?同時當前新的網絡技術對現在科技的影響及教學有何意義呢?《計算機與網絡》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榮獲信息產業部電子科技期刊出版質量獎。原名《通訊技術與發展》,創刊于1975年。本刊以將實時、時尚、實用融入生活為命題;讀者對象為廣大的計算機網絡用戶和電腦愛好者,是政府機關、大專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的IT專業人士、公務員、教師以及與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相關企業的交流平臺。《計算機與網絡》雜志是學術性通信刊物。介紹國內外無線與有線通信領域和廣播電視專業等方面最新科研成果、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動態,交流國內生產、科研和使用部門的經驗。《計算機與網絡》力圖從應用層次談專業,從人文角度談技術,以客觀的態度,獨特的視角,生動的方式,將重要實用的知識、信息、技能、經驗及時奉獻給讀者。
摘要: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教學卻能較好地解決此問題,使個性化學習能得以實現。如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的雙向性,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在網上質疑問難。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教師給予必要的點撥或解答。同時,我們還利用監視功能,及時了解和掌握每個學生在網上學習狀況,為學有困難者指點迷津或做出示范操作,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促使他們能始終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度去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關鍵詞:網絡技術,職業教育,教學職稱
Abstract: the use of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can better solve this problem, make personalized learning can be realized. If we use the computer network of biphasic, encourag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a timely manner question difficult on the Internet. Questions for students, the teacher give the necessary inspiration or solutions. 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use monitoring capabilities, in a timely manner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each of the students in online learning conditions, to guide have difficulty learning or make a demonstration, to help them survive, prompting them to always maintain a positive attitude to complete the study task, achieve learning goals.
Key words: the network technolog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ing job title
一、課堂教學以能力培養為主,利用計算機網絡開展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在目前的實踐中,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通常是圍繞一個需要探究解決的特定問題展開。它是一種注重引導學生去主動搜集信息和加工處理信息的學習方式。它能使學生的學習進入綜合應用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層面。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顯得更加重要。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和使用為中職教師提供了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機會。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開放、靈活的特點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計算機網絡技術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這是因為:其一,網絡資源的豐富性利于學生主動廣泛而快捷地搜集信息;其二,信息的多樣性就更需要學生去主動地判斷、選擇和組合。我們首先要求學生對研究課題進行剖析。然后,我們再讓學生帶著各自的疑問,在網絡上獨立搜索、閱讀,合理選擇、融合有關信息。
從這樣的實踐中,我們得到了兩點啟發:一是學生學習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為學生提供更為開放、靈活的學習空間和更為豐富多樣的背景資料 (如數據、文字、圖片、視頻等),學生就完全能夠去獨立地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面對大量的信息,雖然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綜合信息的能力尚待提高,但他們在信息面前所表現出的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方式和充滿靈氣、體現創新的獨特見地是值得讓人欽佩的,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進行這種形式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層次將會得到新的提升。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和使用為我們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提供了機會,給職業教育領域的教學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作為一名網絡時代的計算機教師,應重視和思考如何快速適應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很多教法、學法沒有一定的模式,我們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狀況來靈活的實施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始終以開發學生的能力為主。對于新授課,只要學生能自學弄明白的問題,就不必用講授的方式進行教學。其一不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二可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會學生學習比教給某些知識和技能更重要。它要求教師在教給某些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要教給學生掌握這類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從而使學生把“學會”與“會學”統一起來。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積累。
教育提倡“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輕松、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學會創造,構建和掌握所學的知識。這需要教師本身徹底轉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弄清“教”與“學”的辨證關系,充分發揮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作用。計算機網絡教學以其信息的大容量、超強的處理能力、豐富多彩的對象以及生動形象的人機交互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之一。這樣還同時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追蹤新技術的能力
如果仍然以陳舊的、過時的知識去教育我們的學生,這與社會發展要求不相適應,他們離開校門后不適應社會,什么都要從頭學起,那么,我們的教育目的又究竟在哪里?因此追蹤新技術是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重要特點之一。
職業教育對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直接影響和作用,這已為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所證實。國外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之一,就是教學內容注意吸收科學技術革命的新成果。通過網絡不斷更新知識,了解新技術,追蹤新技術,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有關新技術的教學內容對設備要求較高,一般學校設備更新的速度目前還不能與之同步,無法讓學生有機會感受這些應用技術。比如:在處理如何看待學校設備與科技更新換代方面的問題時,有必要告訴學生,我們學習的任務是掌握一種技能,計算機課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不是片面追求“學而致用”的職業培訓,而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工具,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他們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我國古代就有“授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每位有遠見的教師,都會選擇授之以漁。
三、合理調整學生的學習心態
由于普及教育年限的延長,現代學生們的職業意識建立得比較晚,加之其畢業后的出路復雜多樣,所以中職階段的職業指導尤為重要。學校應十分重視,廣為學生提供職業信息,培養學生對社會職業的興趣以及獨立選擇職業的能力。一般按照各年級不同的發展階段,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指導,各年級有不同的指導主題。一些發達國家中學階段職業教育強調基礎職業教育,使學生掌握基礎職業知識與基本技能,了解社會職業,培養職業意識,做好就業準備,進入職業角色。
1、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取得成功或失敗會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這種成功或失敗的情緒體驗,常常形成一種循環效益。學生通過實踐的體驗和感受,將會更深切地感受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從而激起他們渴求知識的愿望,使他們更加自覺地主動地投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中去,并能廣泛獵取知識,以彌補自身的不足,促進各學科知識的學習。讓學生體驗更多的成功,讓更多的成功帶來興趣,讓成功-興趣-成功成為一條規律。如:學生在學習新授課的表現成果,我們可以將它們保存起來,讓學生互相傳閱;對學生提出的任何做法,都會加以重視,并將它們付諸實現,讓學生覺得自身的重要性;同時,讓學生互相管理學習,成果好的介紹操作方法,這比老師在堂上講的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學生在無形中得到了鍛煉。
2、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利用計算機網絡促進個性化學習。讓學生通過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他們重溫發明家、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過程,并體驗其中的樂趣,與此相應它的評價也應重學習過程,重知識技能的運用,重親身參與探索性實踐活動,獲得感悟和體驗,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的創造實踐過程,強調評價的激勵性,努力形成有助于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氛圍。
我們還利用計算機網絡的交互性,允許和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學習內容或學習方式。如讓學生上互聯網,在專業網站的BBS上進行問題征解,或在網上尋名師求解難點解法,或查找CAI軟件,幫助自己解決難點,在這種開放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再也不把學習視為一種負擔,而把它看成是一種樂趣。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
總之,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是社會對教育的呼喚。讓信息技術更好地為教育服務,讓我們的教育更好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學習相溶合,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實踐證明,讓學生聽得懂,樂意學,用得上,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調動;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和素養;有利于發揮學生創造能力,從而真正體現教育以人為本的目的。
通過實施這種學習,將真正地賦予學生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可能是以往傳統教學無法體現的,但是它的價值卻是人所共知的,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不把這種能力的培養當作我們的責任。研究性學習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個學生重在參與,都能得到發展。然而,學生的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他們在學習的起始狀態、學習的速度、學習的方式以及在對事物的認識程度等方面都存有顯著的差異。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適應這些差異,無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